外在规约:乡村教师公共性旁落的根源
本文关键词: 乡村教师 公共性质 教师发展 公共知识分子 社会责任 发展模式 规约 专业性 教育学 客观知识 出处:《大学教育科学》2008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乡村教师的公共性,其本质是知识分子的公共性。它是一种共享、联系与责任的性质,它与专业性是一个统一体,这是乡村教师发展的理论根基。目前的问题是,我们把乡村教师的专业性与公共性对立,一直重视其专业性而忽视其公共性,乡村教师被纳入一个丧失自我的片面强调其专业性的教育现代性发展模式,操作上出现了知识霸权与技术组织对乡村教师的支配。这样,乡村教师不仅失去了公共性、社会责任和经济效用,而且也失去了自我发展的根基。我们一直责难的"乡村教师素质低下"问题,可能是一个研究视角所导致的问题。如果我们在强调乡村教师专业性质的同时,重视从社会学、人类学等视角探讨乡村教师的公共性问题,那么,我们就会发现乡村教师对知识的传播、发现、创造和社会影响的新形式,从而也使乡村教师的内涵更加丰富,如此才能彰显乡村教师之于农村的重要意义,才能使乡村教师发展形式多姿多彩,完成社会理想,享受人生幸福。
[Abstract]:The public nature of rural teachers is the publicity of intellectuals. It is a kind of sharing, connection and responsibility, and it is a unity with specialty. This is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teachers. At present, the problem is that we oppose the professionalism of rural teachers to the public, and always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ir professionalism and ignore their publicity. Rural teachers are brought into a self-losing one-sided emphasis on their professional educational modernity development model, and the operation of knowledge hegemony and technology organizations dominate rural teachers. Rural teachers have lost not only publicity,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economic utility, but also the foundation of self-development. If we emphasize the professional nature of rural teachers at the same time, we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sociological, anthropological and other perspectives to explore the public nature of rural teachers, then. We will find that rural teachers spread knowledge, discover, create and social impact of new forms, so that the connotation of rural teachers more rich, so as to highlight the importance of rural teachers in rural areas. In order to make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teachers colorful, complete the social ideal, enjoy the happiness of life.
【作者单位】: 湖南文理学院;
【基金】: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乡村教师为主导的村落学习型组织研究”(DFA070175)
【分类号】:G451.1
【正文快照】: 乡村教师公共性旁落的根源主要在于乡村教师发展方法上的失误,这种方法失误不是来自乡村教师本身,而是来自乡村教师以外的“他者”,或者说是一种“外在规约”。一“外在规约”的第一个表现是,乡村教师在遵循“科学”逻辑的教师专业化过程中,在提升自己专业素质的同时,也逐渐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刘小玲;一种基于人际互动网络的隐性知识管理模式[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3年10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胡光华;论技术创新的文化战略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杨超;亚洲人居环境关注热点及其时空特征分析研究[D];同济大学;2008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张广利;后现代主义与社会学研究方法[J];社会科学研究;2001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毕定一;赞可夫教学论体系评介[J];安徽教育;1980年10期
2 ;赞科夫及其教学思想简介[J];宁夏教育;1980年02期
3 唐其慈;赞科夫[J];比较教育研究;1980年01期
4 赵定;;列·符·赞科夫[J];天津教育;1980年05期
5 张小清;;谈幼儿早期教育的几个问题[J];天津教育;1980年06期
6 颂之;;挑粪校长[J];天津教育;1982年02期
7 徐华;一位勤学苦练的乡村教师[J];江苏教育;1983年14期
8 李国华;简人卫;蒋裕;刘光明;;一位党员教师的退休生活[J];湖南教育;1984年09期
9 王笑伟;;陶行知师范教育思想的启示[J];教育理论与实践;1984年06期
10 胡瑞德 ,李小三;教师——全家人钟爱的职业[J];江西教育;1985年Z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志昂;;浅谈陶行知的全面发展教育思想[A];山西省陶行知研究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年会会刊[C];1987年
2 赵三再;;对陶行知先生提倡“艺友制”的思考[A];山西省陶行知研究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年会会刊[C];1987年
3 梁见飞;;科学烧石灰 致富陈村人[A];成长中的新型教师——山西省师范教育改革实践与探索[C];2000年
4 常秀斌;;当好乡村教师 改变乡村面貌[A];成长中的新型教师——山西省师范教育改革实践与探索[C];2000年
5 王松苗;;做新型教师 让荒山成林[A];成长中的新型教师——山西省师范教育改革实践与探索[C];2000年
6 李志芳;赵宝成;;抓住科教兴村的切入点——长治县东火乡北大掌小学教师赵福太科教兴村的调查报告[A];成长中的新型教师——山西省师范教育改革实践与探索[C];2000年
7 栗中孝;;当好乡村教师 致富一方百姓[A];成长中的新型教师——山西省师范教育改革实践与探索[C];2000年
8 程开先;;抓文化培训 促企业发展[A];成长中的新型教师——山西省师范教育改革实践与探索[C];2000年
9 贾显玲;贾晨丽;;立足本职搞教育 争当致富引路人[A];成长中的新型教师——山西省师范教育改革实践与探索[C];2000年
10 邹文清;;陶行知的闽西子弟——蓝九盛[A];福建省陶研会2001年工作会议专辑[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龚律师;周某的行为是否构成非法搜查罪?[N];广西政法报;2000年
2 曲向阳;别打乡村教师的主意[N];湖北日报;2000年
3 于安;竞争失灵与法律机制[N];中国财经报;2001年
4 中共南京市委宣传部调查组;擎着理想的火把点燃人生[N];光明日报;2001年
5 本报记者 郑晋鸣 通讯员 金福 小凡 建军;一位可亲可敬的乡村教师[N];光明日报;2001年
6 本报记者 龚永泉;乡村教师的精彩人生[N];人民日报;2001年
7 张春环;为了山里孩子们的憧憬[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1年
8 简波;乡村教师要增强法制意识[N];云南日报;2001年
9 徐波 吕国庆;兴学先定教师心[N];中国财经报;2002年
10 本报记者 鲍东明;是“蜡烛” 更是事业[N];中国教育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雪华;论公共管理的公共性——一种公共权力的视角[D];吉林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时致衡;试论我国金融安全网的构筑及功能发挥[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2 刘坤;公司章程法律制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3年
3 王华;城乡中小学教师教学效能感的比较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4 李占琪;论挪用公款罪司法认定[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4年
5 马若明;乡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6 刘奎明;公共部门战略管理:公私之辨[D];武汉大学;2005年
7 戚鸣;我国公职领域反歧视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8 詹曙;基础教育公平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王静;从公共产品理论视角分析高等教育产品[D];四川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48806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gkg/14880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