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学校与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一种文化生态学的视角
本文关键词: 文化生态学 现代学校 传统文化 出处:《浙江社会科学》2008年07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从文化生态学的观点来看,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类型,本身也是对特定生态进行适应的结果,它的核心特质都能在其与特定生态环境的关系中得到深入理解:天人合一源于农业技术不能掌控的自然环境;情理精神生成于以亲族血缘为基础的社会环境;伦理本位奠定于以情理精神为基本原则的规范环境。然而,现代学校作为起源于西方社会的组织机构,本身所构成的生态环境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内在的冲突,这种冲突经常使现代学校所传承的中国传统文化成为一种"僵死"的文化。因此,提升学校教育中传统文化传承实效性的一个重要措施就是在学校中要创设出与传统文化兼容的环境,使学校中的传统文化鲜活起来,从而在根本上为学校中传统文化的高效传承扫清障碍。
[Abstract]: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cultural ecology,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s a cultural type, is also the result of adaptation to specific ecology. Its core characteristics can be deeply understood in its relationship with the specific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he unity of nature and man originates from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beyond the control of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The spirit of reason and reason comes into being in the social environment based on kinship. The ethical standard is established in the normative environment based on the spirit of reason. However, as an organization originating from the western society, modern schools have inherent conflicts with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This kind of conflict often makes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nherited by the modern school become a kind of "frozen" culture.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inheritance of traditional culture in school education is to create a compatible environment with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in the school, so that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in the school is alive and well. In order to fundamentally remove obstacles to the efficient inheritance of traditional culture in the school.
【作者单位】:
【分类号】:G122;G40
【正文快照】: 在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冲击下,传统文化的传承问题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虽然很多人对是否应该固守本土的文化传统等基本问题还持有不同立场,但这些分歧的焦点在很多时候并不在于传统文化存废问题,而是在何种程度上改进传统文化的问题,保护文化的本土性和多样性越来越成为一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谢维和;论班级活动中的管理主义倾向——兼答吴康宁教授的商榷文章[J];教育研究;2000年06期
2 肖群忠;论中国文化的情理精神[J];伦理学研究;2003年02期
3 马云驰;;匿名、流动性与道德需求[J];伦理学研究;2007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万增奎;教育行动研究的构思与设计[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2 陈兆肆;;清代法律:实践超越表达——以衙役群体运作班房为视角[J];安徽史学;2008年04期
3 朱霆;;福柯权力空间理论的建筑学解读[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4 刘彬;;关怀生命:我国教师生存现状的实证研究[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5 唐红萍;陈枫;;学分制条件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索[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6 丁玲;李忠云;;新世纪高等农业院校学科专业的整合提升研究——以华中农业大学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1期
7 肖海平;邓银城;;新时期我国农村教育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2期
8 萧成勇;;传统伦理变革与社会公德培育[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9 汪乾;;民族主义在中国的源起与成型[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10 吴波;;基于合理行为理论的奢侈品购买动机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卫先;后代人权利论批判[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张志奇;北京人民大会堂室内环境艺术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3 陈明昆;中国经济转型期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4 高天明;二十世纪我国教学方法变革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5 康永久;教育制度的生成与变革——新制度教育学论纲[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6 曲新久;刑事政策的权力分析[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7 唐德海;大学课程管理的理论与方法研究[D];厦门大学;2001年
8 刘国永;德性涌现与道德教育[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9 应星;从“讨个说法”到“摆平理顺”[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10 陈共德;互联网精神交往形态分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吴康宁;教育社会学视野中的班级:事实分析及其价值选择——兼与谢维和教授商榷[J];教育研究;1999年07期
2 谢寒枫;理性与情感维度下的仁[J];齐鲁学刊;2002年02期
3 金辉;上海市小学实施“小班教育”的对策研究[J];上海高教研究;1998年03期
4 马云驰;全球化与信息时代伦理问题研究[J];学术研究;2000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之纯;;谨防传统文化“山寨化”[J];黄金时代;2011年03期
2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J];中小学管理;1997年04期
3 罗虹;崔海英;;论少数民族外语教育的文化生态[J];新疆社会科学;2011年04期
4 刘冬影;;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与平面设计的结合[J];才智;2011年22期
5 ;雅俗共赏,草堂诗意升级[J];西部广播电视;2011年09期
6 韩凤冉;;传统文化要传承更要传播[J];出版参考;2011年18期
7 ;隐者孟尧:眷恋传统文化,带女儿隐居深山读经[J];黄金时代;2011年05期
8 ;青年学者狠批传统文化的价值观[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1年26期
9 王晖;;陈春:弘扬传统文化就是最大的公关[J];公关世界;2010年06期
10 丁庆龙;;邓予立:汇海蛟龙腾空起 赤子之心系中华[J];华人世界;2011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孙佳;;传统文化与社区先进文化建设[A];传统文化与先进文化构建[C];2004年
2 宋志军;;实现传统文化的当代意义——《于丹〈论语〉心得》一书的出版营销过程的启示[A];优秀出版物价值论:中国编辑学会第十三届年会优秀文集[C];2008年
3 陈沛沛;杨枝青;杨杏林;张晶滢;肖芸;苏丽娜;;中国传统文化“和而不同”思想造就了“海派中医”[A];全国第十八次医古文研究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4 周大伟;;皇帝的新衣:来自北京老胡同的吊诡[A];2005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5年
5 缪品枚;;畲族与闽东传统文化[A];畲族文化研究(下册)[C];2003年
6 李群;;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对现代人才管理的启示[A];国土资源职教改革与创新[C];2009年
7 冯敏;;凉山彝族传统文化与改革[A];民族学研究第十辑——中国民族学会第四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9年
8 刘梅;;论心理学形神观整体恒动思想[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9 田峰;;传统文化与晋江文化的现代化[A];朱熹理学与晋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杜熙茹;;我国传统文化在假日体育旅游中的和谐共享——以南海西樵山对南狮的策划为例[A];2007广东省体育科学研究论文选[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冯远理;继承哪一个传统文化[N];贵阳日报;2005年
2 本报记者 董宏君;冯其庸:让传统文化给我们自信[N];人民日报;2005年
3 ;传统文化融和谐[N];人民日报;2005年
4 夏书芳;现代学校向企业管理学什么?[N];江苏教育报;2009年
5 程安霞 刘燕;七载风雨征程 成就“现代学校”辉煌[N];中国教师报;2009年
6 李秋艳 李彤;寿阳扎实推进“走向现代学校”创建进程[N];晋中日报;2010年
7 本报记者 李海俊;我市大力推进“走向现代学校”建设[N];晋中日报;2010年
8 吴超;重庆外国语学校(川外附中)以世界眼光办现代学校[N];重庆商报;2009年
9 本报记者 刘成群;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开发[N];河北日报;2005年
10 刘江 刘洋;炫耀性燃放,是在败坏传统文化[N];新华每日电讯;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唐建军;风筝的文化生态学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2 王保庆;传统文化与执政党建设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3 张文安;周秦两汉神仙信仰研究[D];郑州大学;2005年
4 廖君湘;南部侗族传统文化特点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5 张云;中国会计文化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07年
6 郭树芹;唐代涉医文学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7 乔玉光;危机管理视角下的中国北方草原传统文化[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8 张佑林;江浙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文化因素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9 陈胜;中国传统文化视阈下的法律与宗教[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10 侯鑫;基于文化生态学的城市空间理论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谭艳红;夏目漱石和传统文化[D];湘潭大学;2001年
2 王继太;绘画个性化语言的探索[D];延边大学;2004年
3 王小良;论中国佛教的末法思想[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4 盛辉;论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对技术创新的影响[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5 刘雨眠;行者无疆—浅析中国动画的艺术表现形式[D];辽宁师范大学;2006年
6 徐硕;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传统文化构思[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7 冷旭芝;灰色在油画语言中的心理呈现[D];青岛大学;2007年
8 包健;传统精神的现代重释[D];浙江大学;2007年
9 周志朋;传统文化在现代大学教育中的价值及价值实现[D];吉林大学;2008年
10 周英展;试析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双重效应及其启示[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48907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gkg/14890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