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改课改论文 >

目的原则下的教师课堂话语分析

发布时间:2018-03-05 21:24

  本文选题:话语分析 切入点:目的原则 出处:《山东外语教学》2008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笔者采用目的原则下的话语分析法,对一堂大学英语阅读课的教师课堂话语的动机和目的问题进行趋同性分析,重点分析教师在课文导入、课文讲解、主题讨论三个环节中所采用的话语策略及其特点,以及教学预设的目的与目的执行是否一致。
[Abstract]:The author adopts the discourse analysis method based on the Skopos principle to analyze the motivations and aims of the classroom discourse of a college English reading teacher, with emphasis on the teachers' introduction and explanation of the tex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utterance strategies and their characteristics in the three links, and whether the purpose and purpose of teaching presupposition are consistent.
【作者单位】: 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 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
【基金】:2006年第三批中国外语教育基金项目资助课题“优秀英语教师课堂教学个案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
【分类号】:G42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范栩;大学英语教师话语分析[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2 李玉芳;英语教师课堂话语分析[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3 周星,周韵;大学英语课堂教师话语的调查与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年01期

4 廖美珍;“目的原则”与目的分析(上)——语用研究新途径探索[J];修辞学习;2005年03期

5 廖美珍;“目的原则”与目的分析(下)——语用话语分析新途径[J];修辞学习;2005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英男;许炜;;以学生为中心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中的教师话语[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S1期

2 李养龙,赵常玲;英语教学“交际法过渡期”的构想[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3 李国宏;刘萍;杨娟;高晓天;;大学英语教师课堂行为与学生课堂参与的调查研究[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S1期

4 徐红梅;课堂内有效交际模式的形成——教师话语的有效输入与学习者交际愿望的实现[J];昌吉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5 欧燕;;商务英语教学法新论——语言展示法[J];英语辅导(疯狂英语教师版);2006年04期

6 陈勤;大学英语教师话语、教师的课堂角色与学生语言习得的关系[J];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7 谢光辉,刘为民;提高农科本科生英语实用能力的教学途径[J];高等农业教育;2003年01期

8 周雪;过程写作中的同伴评价[J];甘肃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9 徐飞;国内外课堂互动研究状况述评[J];国外外语教学;2005年02期

10 禄颖;注重双向交流 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侯春杰;;教师语言的人际功能[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惠芹;教学演讲学[D];北京外国语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国霞;课堂师生言语互动及其对学生英语口语的影响[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2 王祖嫘;对外汉语课堂教学语言中词语和句子的使用情况探究[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3年

3 曾小珊;影响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口语输出的环境因素和情感因素的实证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4 蒋宇红;英语课堂教师话语的调查与分析[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5 徐庆利;在社会建构主义框架内审视大学英语教师的作用[D];曲阜师范大学;2003年

6 张玲;中学英语课堂提问方式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7 倪文君;重铸纠正学生英语语法错误的效果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4年

8 郭应平;教师的课堂行为对学生的情感和学习成绩的影响[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9 张凌坤;教师话语及其对学习者输出的影响[D];吉林大学;2004年

10 梁鹏程;大学英语课堂自主学习促进[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周星,周韵;大学英语课堂教师话语的调查与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年01期

2 胡学文;教师话语的特征及功能[J];山东外语教学;2003年03期

3 张敏;从自然言语与教师话语的风格差异谈教师话语的效能[J];外语教学;2002年04期

4 胡范铸;基于“言语行为分析”的法律语言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5 廖美珍;目的原则与法庭互动话语合作问题研究[J];外语学刊;2004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岳洲;《古代英雄的石像》(前四节)话语分析[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1984年02期

2 刘焕辉;论语境[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6年01期

3 潘庆云;;“汉语语体学”应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年01期

4 刘度权;备课中的三个设计[J];安徽教育;1987年02期

5 庞继贤;;“未经改写的真实材料”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7年01期

6 祝克懿;并列复句和承接复句的话语结构[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03期

7 廖雅章;第十四届国际语言学家会议概况[J];国外社会科学;1988年07期

8 王英格;;语篇分析与英语教学[J];惠州学院学报;1988年03期

9 罗选民;;从词层、句层翻译到话语层翻译——翻译的语言单位的回顾[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1988年02期

10 景体渭 ,陈祥民;汉语连贯语对初探[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孙旭东;;现代汉语四种隐现句式的篇章制约因素[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Ⅰ)[C];1995年

2 武宏志;丁煌;;谬误研究评论[A];1995年逻辑研究专辑[C];1995年

3 侯敏;孙建军;;面向汉英机器翻译的句组研究[A];机器翻译研究进展——2002年全国机器翻译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4 朱中都;;范代克的宏观结构论和英语篇章教学[A];全国语言与符号学研究会第五届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5 丁和根;;论新闻报导的话语格局——兼评梵·迪克的新闻话语分析[A];全国语言与符号学研究会第五届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6 王振华;;交叉质询双方的语言优势——辛普森案法庭语篇的“情态”分析[A];语言与法律研究的新视野——语言与法律首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7 方向红;宋春阳;;介连兼类词“以”的句法语义区别特征及消歧策略[A];语言计算与基于内容的文本处理——全国第七届计算语言学联合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8 藏策;;《国画》的话语分析[A];中国小说研究[C];2003年

9 谢静;;协商知情权:新闻专业的权威建构——从媒介的“知情权”话语分析媒介自我批评的功能与效果[A];当代中国:发展·安全·价值——第二届(2004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文集 (下)[C];2004年

10 盛永生;;电视谈话节目主持话语的基本话目分析[A];第三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柯志阳;科学:看得到的风景线[N];科学时报;2002年

2 王伟民;土地 房产开发的命脉[N];中国房地产报;2003年

3 冯馨 辑纳;品评企业慈善行为十大观点[N];财经时报;2003年

4 黄希玲;对翻译研究对象及方法的思考[N];光明日报;2003年

5 李丽格;8高校交流福特基金项目实施经验[N];广西日报;2003年

6 陈力丹;深刻地理解新闻[N];中华读书报;2003年

7 顾曰国;话语研究纵横谈[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8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陈力丹;深刻地理解新闻[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4年

9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 刘津;多向度的话语分析[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4年

10 陈力丹;深刻地理解新闻[N];学习时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廖美珍;问答:法庭话语互动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2 周功华;“油画民族化”:董希文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05年

3 张伟忠;现代中国文学话语变迁与中学语文教育[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4 王昊;意义的解码[D];复旦大学;2005年

5 郑华;首脑外交[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6年

6 孙琦;流沙上的互动[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任俊英;典型报道的话语分析[D];复旦大学;2006年

8 王又佳;建筑形式的符号消费[D];清华大学;2006年

9 于天昱;现代汉语反问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向阳;电视新闻话语分析举隅[D];暨南大学;2000年

2 马有伦;衔接、语篇结构、图式与阅读[D];西南师范大学;2000年

3 王国治;英汉语篇语法衔接手段的差异及其对英汉翻译的影响[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4 徐品晶;权力与话语的几点思考[D];福建师范大学;2001年

5 傅先锋;互联网英文聊天中的“道歉”:对中国二语习得者交际能力的描述性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6 张自定;语文教学话语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7 方静;批评式课堂话语分析[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2年

8 陈明达;权力,语言和大众传媒[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9 张亚蜀;从批判的话语分析角度看话语与权利[D];河北师范大学;2002年

10 汤金汶;英语中性别歧视新探[D];苏州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157197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gkg/157197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d73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