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教育:从人的生活方式的评价意义来理解——小学生和大学教授生活方式之比拟
本文选题:生活方式 + 道德教育 ; 参考:《上海教育科研》2008年08期
【摘要】:中小学生的学习负担业已成为中国社会癌症一般的毒瘤,殊难理解。因为一般只是把这样的事情理解为青少年的事情,实际上,理解青少年的生活方式应该和理解成年人的生活方式比拟。因为这个时代的成年人并不比青少年轻松,时代已经把所有的男女老少拽到了一个新的道德身份,道德涵义发生了时代变化。譬如,青少年上学本身既是对家庭尽孝,又是对国家尽忠,而"孝子"的意思却可能变成父母与老师"孝敬儿子和弟子"。所以,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得从对成年人的道德教育考虑。"回归到过去的教育"尽管具有怀旧情结,却是昨日之学校曾经有的道德教育。
[Abstract]:The burden of learning for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has become a cancer-like cancer in Chinese society, especially difficult to understand. Because it is generally understood as a matter of adolescence, in fact, understanding the way of life of teenagers should be comparable to understanding the way of life of adults. Because the adults of this age are no easier than teenagers, the times have brought all men, women and children to a new moral identity, and the meaning of morality has changed. For example, when teenagers go to school, they are both filial to their families and loyal to their country. However, "filial piety" may mean "filial piety to sons and disciples" by parents and teachers. Therefore, the moral education of teenagers must be considered from the moral education of adults. " Education to the past, though nostalgic, is the moral education of yesterday's school.
【作者单位】: 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
【分类号】:G410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毛礼锐;论儒家的道德教育思想[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03期
2 甘葆露 ,李春秋;道德教育与四化建设[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04期
3 陈景磐;论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04期
4 孙敬之;解决中国人口问题的根本途径[J];人口与经济;1980年01期
5 常春元;关于共产主义道德教育的几个问题[J];安徽教育;1980年09期
6 唐自杰;对一次道德认识发展过程的分析研究[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04期
7 蒋制心 ,张嘉馥;德育概念运用上的混乱应该结束[J];兰州学刊;1980年03期
8 梁忠义;日本的教育研究概况[J];比较教育研究;1980年03期
9 苏真;日本国立教育研究所简介[J];比较教育研究;1980年05期
10 栗劲;试论法和道德[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0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开锋;史东仇;;朱瀗的年周、日周活动观察[A];稀世珍禽——朱瀗——’99国际朱瀗保护研讨会文集[C];1999年
2 郑秀珍;;环境污染与自我防护[A];妇女·环境·使命——’97妇女与环境研讨会文集[C];1998年
3 陈松友;刘辉;;现代迷信和有神论产生的原因与对策初探[A];回首50年 展望新世纪——吉林省纪念新中国成立五十周年理论研讨会文集[C];1999年
4 王春芳;时平;;郑和航海在东西方交往中的地位[A];“郑和与海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5 王晓丽;;文化的多链共生[A];民族学研究第十二辑——中国民族学学会第六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7年
6 陈坚;;建立新的具有前瞻性的农民养老制度[A];老年学论文集——福建省首次老龄问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选[C];1995年
7 张庆裕;;平和县三平村老人赡养问题的探索[A];老年学论文集(三)[C];1998年
8 王元慧;;城市老年妇女与家庭的变化[A];婚姻·家庭·老人论文集[C];1994年
9 张凌;王影;;关于性健康教育的思考[A];江苏省第二次性学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10 施学光;;邓小平“一国两制”构想与振兴中华[A];百年沧桑论香港——江苏省暨南京市各界举行庆祝香港回归祖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北京市朝阳区华严里小学 郑瑛;美、日课程改革的启示[N];中国教育报;2000年
2 孙兰芝;道德教育的反思与探讨[N];中国教育报;2000年
3 周瑛(作者单位:唐山师范学院);社会变革期的道德教育与道德心理[N];中国教育报;2000年
4 合肥工大人文经济学院: 王志红;重视日常生活道德教育的稀缺性[N];中国教育报;2000年
5 本报记者 刘微;德育:为学生的发展而设计[N];中国教育报;2000年
6 记者 徐少义;吉林分行职业道德教育“六结合”[N];中国城乡金融报;2000年
7 本报记者 周建军 黄玉泉;职业道德教育的关键在领导[N];中国城乡金融报;2000年
8 陈德立 冀芳 记者 吴家玖;北京分行“两项活动”有声有色 江西分行职教同警示教育相结合[N];中国城乡金融报;2000年
9 陈先达;革命的道德和道德的革命[N];光明日报;2000年
10 本报记者 石润梅 通讯员 侯宇振;激活人的潜力[N];金融时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慧;生命道德教育[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2 毕世响;乡村生活的道德文化智慧[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3 刘惊铎;道德体验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4 王凌皓;中日近代道德教育理念比较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5 刘国永;德性涌现与道德教育[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6 许桂清;美国道德教育理念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7 薛晓阳;希望与命运[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8 唐汉卫;生活:道德教育的基础[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9 曹世敏;道德教育文化引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10 丁锦宏;品格教育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贾常响;论邓小平伦理思想[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2 施红英;德国传统道德思想的现代转型及启示[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3 朱雷;人为自身立法[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4 贺伟;论塑造理想的道德人格[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5 张光辉;中西道德教育比较[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6 张鸿燕;香港与内地学校道德教育之比较[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7 路红显;中日当代道德教育比较[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8 徐玉娟;儒家心性修养论及对当代德育的启示[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9 贾义保;加强党的思想道德建设与端正党风[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10 匡杨宏;海峡两岸中小学道德教育之比较[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本文编号:183664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gkg/18366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