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前乡村教育的若干特点
本文选题:新学教育 + 旧学教育 ; 参考:《教育评论》2008年05期
【摘要】:20世纪初叶,清政府废科举、兴学堂的教育制度改革,给千年如斯的乡村教育带来了变化,显现出"新""旧"驳杂的过渡性、滞后性、不平衡性、初级性的特点,城乡一体的传统文化格局由此出现难以愈合的裂痕。以史为鉴,当前我们必须正视城乡文化差距拉大、乡村教育滞后与社会现代化等问题。
[Abstract]:At the beginning of the 20th century, the Qing government abolished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and the reform of the education system of the school, which brought changes to the rural education of the thousand years, show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ew" and "old" complicated transition, lag, imbalance, and primary. Urban and rural integr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cultural pattern is difficult to heal the rift. Taking history as a mirror, we must face up to the problems of widening cultural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lagging rural education and social modernization.
【作者单位】: 中国民航大学人文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的成果,批准文号07JC880022 天津市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的成果,批准文号20062506
【分类号】:G52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郝锦花;近代“新学”教育与乡村社会现代化的启动[J];天津社会科学;2002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珉;试论清末与民国时期的司法独立[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2 郭根山;道路选择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奠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3 王印焕;略论20世纪二三十年代华北农村土地问题对农民生活的影响[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4 高峰;公民·公民教育·思想政治教育[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5 邬志辉;中国百年教育现代化演进的线索与命题[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6 周正怀;苏区社会教育的特点及评价[J];党史文苑;2005年02期
7 陈亚平;近代华北农村家庭规模问题[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1期
8 华民;“马尔萨斯制约”与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对世界经济发展的重新认识[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9 陈仁保;用“导为主”取代“为主导”——关于教师在主体性教育教学中作用定位的思考[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3年04期
10 龚曙明,谢小良;二元叠加现代化综合评价模型[J];系统工程;2005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王守恩;;社会史视野中的风俗——兼论传统风俗与传统社会[A];区域社会史比较研究中青年学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2 李正华;;乡村集市与近代社会的变迁[A];“20世纪中国社会史与社会变迁”学术讨论会论文选集[C];1997年
3 李金铮;;二三十年代冀中农村性比例失衡的实证分析——以定县为例[A];“20世纪中国社会史与社会变迁”学术讨论会论文选集[C];1997年
4 吴忠民;;略论20世纪中国的社会转型[A];中国现代社会转型问题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2年
5 傅建成;;20世纪上半期中国乡村婚姻实态与变迁[A];中国现代社会转型问题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福云;当代中国户籍制度变迁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2 侯怀银;20世纪上半叶中国教育学发展问题的反思[D];华东师范大学;2000年
3 陈恩伦;论学习权[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4 李永春;《少年中国》与五四时期社会思潮[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5 奂平清;华北乡村集市变迁与社会结构转型[D];中国人民大学;2005年
6 李莘;河北霸州胜芳镇民间花会音乐民俗志[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5年
7 罗兴佐;治水:国家介入与农民合作[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8 暨爱民;现代中国民族主义思潮研究(1919—1949年)[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9 朱春霞;论信息公开[D];复旦大学;2005年
10 冯小红;乡村治理转型期的县财政研究(1928-1937)[D];复旦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文嫱;小农意识与中国现代化掣时浅谈[D];天津师范大学;2001年
2 邓智旺;人民公社初期分配制度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3 陈胜才;毛泽东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思想探析[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4 李晴霞;从教育视角探析“少年中国学会”同人之聚散[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5 马翠军;1949—1960中国国家政权建设的政治社会学分析[D];河南大学;2002年
6 余华林;中国现代家庭文化嬗变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
7 吴倩;清代河北音乐的初步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8 张尚武;中国无政府主义教育思潮及流派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9 吴会蓉;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推进中等师范教育述论[D];四川大学;2003年
10 黄丹;20世纪30年代中国现代化问题论争初探[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叶南客;论现代人格的转型动力与转型机制[J];社会学研究;1995年02期
2 王铭铭;教育空间的现代性与民间观念——闽台三村初等教育的历史轨迹[J];社会学研究;1999年06期
3 常书红,王先明;清末农会的兴起和士绅权力功能的变化[J];社会科学研究;1999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龚淑林;美国传教士与中国近代教育现代化[J];南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1期
2 王先明;近代士绅阶层的分化与基层政权的蜕化[J];浙江社会科学;1998年04期
3 杨林;百年高校吐新葩——访浙江工程学院院长 凌荣国[J];中国纺织;1999年07期
4 ;创伟业曾铸辉煌 争一流再展宏图 浙江丝绸工学院更名──浙江工程学院[J];现代纺织技术;1999年02期
5 ;创伟业曾铸辉煌 争一流再展宏图[J];浙江工程学院学报;1999年02期
6 魏明枢;华侨与清末梅州新学教育的兴起[J];嘉应大学学报;2001年04期
7 魏明枢;黄遵宪晚年大力引入西学的思想与实践[J];嘉应大学学报;2002年05期
8 郝锦花;近代“新学”教育与乡村现代化的顿挫[J];河北学刊;2003年02期
9 牛文琴;乡村新学教育的兴起与发展——以清末民初的山西乡村社会为范围[J];晋阳学刊;2004年01期
10 郝锦花;20世纪前半叶乡村人口的识字水平[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郝锦花;;清末民初乡村精英离乡的“新学”教育原因浅析[A];华北乡村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本文编号:189770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gkg/18977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