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团体式决断能力训练效果的研究
本文选题:决断性 + 团体训练 ; 参考:《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8年06期
【摘要】:目的:了解团体式决断能力训练是否能够提高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的决断能力。方法:招募16名自我报告存在人际交往问题的大学生,根据他们的时间,分配在实验组和等待组,每组8人。团体训练持续5周,每周2小时。实验采用事前、事后控制组设计。前、后测均包括魏源2005年修订的人际交往能力问卷测量和角色扮演录像分析。结果:通过训练,参与者在主动交往(F=0.807,P0.05)、拒绝(F=0.814,P0.05)、自我表露(F=0.834,P0.05)、冲突管理(F=0.00,P0.05)、情感支持(F=0.873,P0.05)各方面的认知因素均无显著变化;但是在行为表现上,参与者的决断性行为显著增加(F=14.85,P0.01),被动行为显著减少(F=8.917,P0.05),攻击行为没有显著变化(F=0.019,P0.05)。结论:团体式决断能力训练对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决断能力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Abstract]:Objective: to understand whether group-style decision-making training can improve college students' ability of decision-making in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Methods: sixteen college students who reported interpersonal problems were recruited and allocated to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e waiting group according to their time. Group training lasts 5 weeks, 2 hours a week. The experiment was designed by pre-and post-control group. Both pre-and post-tests included Wei Yuan's 2005 revised interpersonal skills questionnaire and role-playing video analysis. Results: after training,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changes in cognitive factors in active communication (0.807 / P 0.05), rejection (0.814 / P 0.05), self-disclosure (0.834 / 0.05), conflict management (P _ (0.004) / P _ (0.05), affective support (F _ (0.873) / P _ (0.05). The decisive behavior of participant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P 0.01), passive behavior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8.917) P 0.05 (P 0.05), and aggressive behavior did not change significantly (P 0.05). Conclusion: the training of group-style decision-making ability has a positive effect on improving the interpersonal-communication decision-making abi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分类号】:B844.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李英,刘爱书 ,张守臣;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焦虑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年04期
2 魏源;;人际交往能力问卷在大学生中应用的信效度评价[J];中国学校卫生;2005年12期
3 邢秀茶,曹雪梅;大学生人际交往团体心理辅导的实效研究[J];心理科学;2003年06期
4 王瑶;小组辅导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水平的实验研究[J];心理科学;2004年05期
5 王军;团体辅导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5年08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肖建宗;;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技能探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09年04期
2 田澜;余季惟;;师范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调查——以湖北师范学院为例[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2期
3 田澜;程利东;占莉娟;;大学生人际交往困惑及其教育对策[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4 李欣;;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人际信任水平的影响[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5 张一肖;朱虹;高园园;董盟;宋致静;李静;徐凯;;女医学生宽容与交往的团体心理辅导实施[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1年07期
6 聂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社团建设相结合的探索和实践[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6年03期
7 金辉;郑雪;;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7年03期
8 万美玲;魏明霞;章敏之;李敏;;团体辅导干预对护理本科生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10年10期
9 郑纯;林逸冰;;心理咨询约谈在就业指导咨询服务中的应用[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年13期
10 刘钰;张会平;;团体心理辅导对研究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雯;舞动心理团体辅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实验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新奎;团体辅导对大学生适应能力的影响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2 富伟丽;团体辅导在初中德育工作中的应用[D];苏州大学;2010年
3 许荻枫;团体辅导提升管理胜任力的探索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牛竹青;高职新生同伴关系对学校适应的影响及其干预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5 白杰;团体心理辅导对高职顶岗实习学生心理健康的实效性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1年
6 段润芳;自信心训练对高职生社交焦虑及人际交往能力的影响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1年
7 郭昱辰;艺术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人际交往改善的实验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8 冯文惠;团体沙盘游戏对大学生社交焦虑的干预[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9 王永铎;运用团体心理辅导对农学专业新生心理健康干预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李芙蓉;体育教学中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合作能力培养的实验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王瑶;将心理咨询引进课堂教学实践——高师公修心理学课教学改革的尝试[J];河南大学学报(社科版);1997年03期
2 许燕,梁向芬;师范大学新生的心理问题探析[J];青年研究;1997年11期
3 孙时进,范新河,刘伟;团体心理咨询对提高大学生自信心的效果研究[J];心理科学;2000年01期
4 王军;工科院校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及其归因特点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3年04期
5 刘兴华 ,钱铭怡;社交恐惧症的评估方法[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年03期
6 彭纯子 ,燕良轼 ,马晓虹 ,吴文丽;大学生社交焦虑团体治疗的比较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韩继莹;任慧莹;;团体心理训练在优化大学生心理品质中的作用[J];今日科苑;2008年06期
2 王海荣;;人际交往团体训练对改善大学生自我概念的实效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年02期
3 牛振海;何志磊;汪新忠;;团体心理训练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实验研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8年19期
4 龚惠香;周笑平;;团体辅导在大学生人际交往训练中的应用研究[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09年01期
5 朱海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分析——基于团体心理训练的视角[J];惠州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6 谢太平;廖金英;;技术哲学视野下的手机短信与大学生交际心理[J];东南传播;2009年10期
7 余晓波,方艳霞;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进展[J];实用预防医学;2005年03期
8 贾淑芳;;大学生网络交往对现实交往中的人际关系、人际信任、人格的影响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9 李旭红;金新;陈宝佳;;演讲与口才训练在提升大学生自信中的作用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年03期
10 徐畅;;大学生生涯规划团体心理辅导的方案设计[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彦春;;高校图书馆人文素质教育新探[A];广西图书馆学会2009年年会暨第27次科学讨论会论文集[C];2009年
2 刘希庆;;大学生网络心理咨询留言分析[A];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论文集[C];2009年
3 王玉;;试析心理量表在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中的应用状况[A];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论文集[C];2009年
4 徐辉;;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为必修课的思考[A];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论文集[C];2009年
5 陈其华;;性健康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A];中华中医药学会艾滋病分会第七次年会论文集[C];2009年
6 董海婧;褚宇帆;;体育锻炼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7 迟立忠;周湘文;;大中学生身体自尊的发展特点及其与整体自尊的关系[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8 杨凯;张烨君;;当代大学生诚信人格特质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9 罗佳;姚本先;;当代大学生形象的心理学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10 吴佳时;李健宁;;大学生无气力现象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王研;大学生的乡村之路[N];辽宁日报;2007年
2 楚天欧亚职业学院 熊端练 徐普查 沈丹;把握大学生心理特点 提高管理和教育质量[N];黄冈日报;2005年
3 闻白;大学生卖鸡蛋的启示[N];人民日报;2005年
4 本报记者 李青山 实习生 顾艳伟;南宁大学生有车族浮出水面[N];中国消费者报;2005年
5 王海燕 通讯员 王秋凤;首批123名大学生赴京郊支教[N];北京日报;2007年
6 本报记者 裴睿 张全能;进京当保姆 最大收获是学会忍耐[N];成都日报;2006年
7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扎实推进“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N];中国教育报;2006年
8 本报记者 蒋夫尔;广阔农村任大学生充分施展才华[N];中国教育报;2007年
9 宋波;召开大学生见面座谈会[N];中国矿业报;2006年
10 何怀宏;善始还须善终[N];中国人口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秋珠;赛博空间的人际交往[D];吉林大学;2006年
2 王金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合力论[D];天津师范大学;2007年
3 刘莉;当代中国大学生道德学习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4 段立新;当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5 朱燕;美国大学生学术不端的防治研究[D];北京大学;2008年
6 李忠军;国家意识形态安全与大学生政治价值观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7 王贤卿;网络传播环境下的道德建设[D];复旦大学;2005年
8 魏饴;大学素质教育与教育回归人本[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9 梅松丽;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心理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10 朱艳新;大学生情绪调节策略的结构、特点及有效性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金良;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团体训练对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影响[D];西南大学;2006年
2 汪丹丹;大学生网络人际信任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3 曹瀚元;长春市大学生交友行为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4 刘佰桥;人际交往训练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心理健康水平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5 赵郝锐;应对方式对大学生睡眠质量影响的实证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6 魏宏皓;大学生网络道德调节方法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7 曾成义;大学生焦虑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8 胡凛;大学生自杀倾向的心理预防和干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9 王卫一;大学生职业自我概念与父母养育方式的相关研究[D];苏州大学;2004年
10 糜志雄;大学生学业生涯设计因素结构探究[D];苏州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01674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gkg/20167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