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改课改论文 >

论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及其借鉴

发布时间:2018-09-18 19:36
【摘要】:美国著名道德教育家柯尔伯格以道德认知、道德发展和公正原则为基础建构了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提出了道德认知发展阶段论、新苏格拉底法和新柏拉图法;这对我国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在积极发挥教师的引领和促进作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重视学生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和谐发展等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Abstract]:Colberg, a famous American moral educator, constructs the theory of moral cognitive development on the basis of the principles of moral cognition, moral development and justice, and puts forward the developmental stage theory of moral cognition, the new Socrates method and the new Plato law. This has a good reference function for our country's school ideological and moral education in giving full play to teachers' leading and promoting function, giving full play to students' subjectivity and attaching importance to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moral emotion and moral behavior.
【作者单位】: 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基金】: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国外学校德育方法借鉴与创新研究”(项目号:2007-JY04)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G41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袁海霞;;从方位词“内”、“外”探讨亲属称谓的空间隐喻[J];安康师专学报;2006年05期

2 冯凡英;关于量刑情节的几个问题[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3 孔瑞婷;科尔伯格理论对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4 税昌锡;语义特征分析的作用和语义特征的提取[J];北方论丛;2005年03期

5 陈黎明;我国大陆与台湾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文件比较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03年10期

6 房艳红;“名-谓”型复合词的结构方式及其与语素义选择限制的关系[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7 周作宇;道德教育:理论及其问题[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年01期

8 彭宣维;认知发展、隐喻映射与词义范畴的延伸——现代汉语词汇系统形成的认知机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9 郭志禹;论观念转变与信息化促进武术现代化[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年10期

10 杨淑培;农业科技文章中的无主句、省主句与缺主句辨析[J];编辑学报;199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林雅贞;章之文;;谈辞典编纂时应剔除文意训诂[A];2007年福建省辞书学会第18届年会论文提要集[C];2007年

2 袁明军;;《现代汉语词典》里的拟声词[A];第六届汉语词汇语义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刘一玲;;简缩手法和简缩词语[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Ⅱ)[C];2004年

4 孙中博;韦韬;;行政效率评估的质、量观[A];“构建和谐社会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张光;李阳;;基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县级公安机关绩效评估体系研究[A];“构建和谐社会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陈建美;林鸿飞;杨志豪;;基于贝叶斯模型的词汇情感消歧[A];内容计算的研究与应用前沿——第九届全国计算语言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常晋芳;网络哲学引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2 何仲恺;体质与健康关系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1年

3 崔景贵;解读心理教育:多学科的视野[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4 张长红;刑事责任基本原理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

5 王文岚;社会科课程中的公民教育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

6 周斌;东巴文异体字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7 吴黛舒;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中国“教育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8 王中美;竞争规则的国际协调与统一[D];厦门大学;2004年

9 杨恺钧;《周易》管理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10 胡钦太;网络教育中道德自主学习体系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谢燕;新词及其翻译研究[D];广西大学;2001年

2 余敏;从理雅各英译《孟子》看散文风格的传译[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3 黄文结;论影响学校德育教育的潜在课程[D];福建师范大学;2001年

4 岳欣云;应然、实然与必然[D];河南大学;2002年

5 孔凡元;中学化学创新教学的实施探讨[D];曲阜师范大学;2002年

6 谭志中;物理教学中建构弹性教学模式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7 李旭莲;我国贷款担保制度若干法律问题研究[D];湖南大学;2002年

8 酒明衍;初高中学段的衔接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9 张德勇;西方小报新闻及其社会意涵浅析[D];四川大学;2002年

10 朱亚;论出版经营活动中的信用问题[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章志光;青年心理与教育[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1年01期

2 陈会昌;;心理学对儿童道德责任感的研究[J];外国中小学教育;1984年02期

3 王学敏;;关于儿童对待规则的态度及心理品质的实验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1984年03期

4 T·B·莫洛兹金娜;陈会昌;;西方个性心理学对道德责任感问题的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1984年02期

5 陈欣银,项宇;集体讨论对青少年道德判断的影响[J];心理发展与教育;1988年01期

6 罗纳德·沙克特;胡星宏;;公正和性别——关于道德发展的两种观点[J];外国中小学教育;1988年02期

7 张引;道德的四要素理论[J];比较教育研究;1989年02期

8 岑国桢;认知发展理论的道德教育——道德教育小组讨论模式述评[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04期

9 夏立宪;西方现代德育心理学的三个特点——兼谈我国德育心理研究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J];江西教育科研;1989年04期

10 林崇德;儿童心理学研究的中国化问题[J];心理发展与教育;198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董会芹;程学超;;青少年学生的道德取向及其发展研究[A];第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7年

2 王耘;董奇;MichaelW.Pratt;;中国和加拿大父母在道德定向的性别模式的比较研究[A];第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2001年

3 田广兰;;道德内化之可能路径探究[A];首届国际道德哲学会议论文集[C];2004年

4 郑日昌;李文姝;刘视湘;;中学生道德判断量表的编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7条

1 安立;儿童是道德哲学家[N];中国教育报;2001年

2 肖巍;精神分析:走向女性主义[N];中华读书报;2001年

3 黄培义;谈谈军队管理中的德治[N];解放军报;2002年

4 周彬;教师需用一生备的是什么课?[N];中国教育报;2006年

5 王立志;走向和谐世界秩序的新道路[N];科学时报;2006年

6 北京教育学院心理系主任 项灵羽;学生行为中的心理问题与品德问题辨析[N];科学时报;2006年

7 肖巍;道德:在冲突中作出正确抉择[N];学习时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余维武;冲突与和谐[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永波;大中学生宽恕内涵认知及宽恕风格发展的实证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2年

2 王福友;我国中学历史教育视野下的德育研究——关于历史教学中道德教育的思考[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3 彭蕾;中小学生道德判断与道德行为的发展现状及二者的相关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4年

4 郑庭海;幼师生道德认知发展及德育对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

5 叶雷;大中小学德育衔接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6 刘晓;评现代主知主义道德教育思潮[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7 龚世星;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我国高校德育创新的启示[D];合肥工业大学;2006年

8 李伟艳;中学地理学科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肖三蓉;中学生人格特质、家庭环境对道德判断能力的影响[D];江西师范大学;2006年

10 苌庆辉;高中师生道德认识差异的社会学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24891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gkg/224891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1eb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