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教育研究方法的践行与争鸣
【作者单位】: 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
【分类号】:G40-0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项贤明;教育学的学科反思与重建[J];教育研究;2003年10期
2 马云鹏,林智中;质的研究方法及其在教育研究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学刊;1999年02期
3 王坤庆;当代教育研究的价值取向与基本方法[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6期
4 周作宇;没有科学,何来主义?——为教育研究中的“科学主义”辩护[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年04期
5 冯建军;;论教育学的生命立场[J];教育研究;2006年03期
6 刘儒德;用“基于问题学习”模式改革本科生教学的一项行动研究[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2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孔海燕;心理学视角之职教创新能力的培养[J];职业技术教育;2000年31期
2 李迎春;多元反馈教学法运用于体育专业田径教学中的理论探析[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6期
3 蒋凯;涵养科学精神——教育研究方法论的省思[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4 董明,吕嵛辉;两种信号系统"学说与对外汉语教学[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5 陈业桃;关于语文诵读规律和教学模式的探讨[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6 包国庆;21世纪教育研究原创性的六个猜想——教育科学与系统科学的跨学科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3年08期
7 钟柏昌;李艺;;我国教育工程学的现状反思与发展启示[J];电化教育研究;2006年08期
8 姜振学,刘和甫,黄志龙,郝石生;吐哈盆地亚含油气系统划分及评价[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1999年04期
9 郑思明,阳志平;试论质的研究及其对当前心理学研究的意义[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04年01期
10 颜成春;篮球课有效教学研究[J];福建体育科技;200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杨永愉;;理工科专业优秀生在数学素养方面的培养与提高[A];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努力增强高校创新与服务能力——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8年
2 田鹏颖;;21世纪:社会技术的世纪——为后弗兰西斯.培根计划时代而计划[A];“青年科学家创新与社会条件支持系统”课题研究论文集[C];2006年
3 田鹏颖;;21世纪:社会技术的世纪——为后“弗兰西斯·培根计划”时代而计划[A];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与和谐社会建设研究——第二届全国“科技与社会发展”中青年南方论坛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远增;高等教育评价方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2 徐向红;江苏沿海滩涂开发、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研究[D];河海大学;2004年
3 黄清;论质的课程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4 闫敏;企业系统演化复杂性与企业发展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5 何燕;企业物流系统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6 徐长春;国际政治的逻辑[D];中共中央党校;2006年
7 布罗夫;从大脑左/右半球不对称现象看扬州八怪的绘画艺术[D];南京艺术学院;2006年
8 苏崇武;论商业道德教育在MBA课程的灵魂地位[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王澍;寻求恰当的知识论立场[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10 马德四;教育信息化本质研究:教育学视角[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闯;科技活动课程理论与实验研究[D];苏州大学;2001年
2 唐涌;从方法论看四川中小学教改研究的发展及特点[D];四川师范大学;2001年
3 邓晓岚;企业技术创新行为非线性系统的理论与方法研究[D];福州大学;2002年
4 李迎春;双反馈教学法在高师体育专业跨栏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5 李有贵;制度创新机制论[D];中南大学;2002年
6 蔡灿新;复杂性思维方式视野中的教育理论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2年
7 余德贵;复杂农业系统资源优化配置系统分析及应用[D];南京农业大学;2002年
8 代宁;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办法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3年
9 徐永珍;基于问题学习理论及其在作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10 陶丽苹;小学教师道德信念的发展——全国师德标兵杨瑞清的个案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张新平;反思与建构:教育管理现象及相关问题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年02期
2 吴黛舒;论"教育学"的学科立场——探索"教育学"学科独立性问题的另一个思路[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年03期
3 郭元祥;关于教育学研究的科学性的若干问题思考——兼析对教育学研究现状的评价[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7年01期
4 刘儒德;问题式学习:一条集中体现建构主义思想的教学改革思路[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年05期
5 李政涛;教育学的生命之维[J];教育研究;2004年04期
6 胡弼成;学生发展:个体教育经济学的基本范畴[J];教育研究;2005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苏真;《日本的师资培养》[J];比较教育研究;1983年04期
2 托马斯.阿.龙勃格 ,卫纯;美国课程问题的讨论对研究教和学的意义(上)[J];课程.教材.教法;1984年04期
3 宁之;;国际广播电视教育研究与评价会议[J];现代远距离教育;1985年06期
4 龙赞;;课堂提问中的时间技巧[J];湖南教育;1988年07期
5 ;美国教育研究会概况[J];教育发展研究;1988年02期
6 张步忠;关于改革的方法论思考[J];社会科学家;1989年06期
7 伯纳德·科纽 ,傅敏;关于教师培训的一些评论和问题[J];课程.教材.教法;1989年10期
8 郭耀邦;教育研究浅谈[J];上海教育科研;1990年05期
9 栗玉香;;关于引进西方教育理论的思考[J];当代教育科学;1990年04期
10 姜文涛;无意识是解决有意识设想不可忽视的途径[J];沈阳大学学报;199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穆雷;孙艺风;;翻译学学科建设要重视学术规范[A];国际译联第四届亚洲翻译家论坛论文集[C];2005年
2 黄健;;王希杰随笔的意义——读《会说话就是财富》笔记[A];王希杰和三一语言学——暨王希杰和三一语言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顾明远;专家型决策的新范式[N];中国教育报;2001年
2 湖南师范大学 王明杰;经济全球化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N];中国人事报;2001年
3 顾明远;专家型教育决策的新范式[N];人民日报;2001年
4 记者 宗焕平;应试教育束缚儿童想像力[N];新华每日电讯;2001年
5 庞丽娟;不仅仅揭示了教育的规律[N];中国教育报;2002年
6 王喜旺;谈教育研究中的四“通”[N];光明日报;2002年
7 杨孔炽;文化人类学对教育理论研究的启示[N];光明日报;2002年
8 袁振国(教育部师范司副司长、兼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研究,,仅为兴趣?[N];人民政协报;2002年
9 ;中国教育研究:从人的发展出发[N];中华读书报;2002年
10 本报记者 郜云雁;同在探索之路[N];中国教育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2 易东平;救人救己与害人害己[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3 岳欣云;教师研究的反思与再探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4 李燕;共生教育论纲[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5 陈雨亭;教师研究中的自传研究方法[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姜美玲;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程亮;教育学的“实践”关怀[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刘猛;匿影缠绕:意识形态与中国教育学[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9 李克建;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与教育研究:方法论的视角[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梅;教育研究道德规范探析[D];四川师范大学;2001年
2 李蓓;教育研究科学化的理性思考[D];四川师范大学;2001年
3 柳国辉;关于教育管理质量观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4 徐冰鸥;西北贫困地区农村小学教师实践知识的叙述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5 高艳琳;英语阅读元认知及其训练之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6 周勤丰;构建“师生互动”的语文课堂[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7 袁智慧;我国社会转型对教育研究主题变迁影响之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8 胡迎波;内在动力与中国高校英语课堂教学[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9 徐冰鸥;实践知识的叙述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10 徐孝邦;外语形成性评价:从理论到实践[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255158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gkg/25515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