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近代教育政策比较
【作者单位】: 河北大学教育学院;
【分类号】:G40-059.3
【参考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黄玉萍;中日两国近代学制形成和发展的比较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运君;京师大学堂和近代西方教科书的引进[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2 郭法奇;灌输式教育:从怀疑、批判到否定——20世纪西方教育的最大变化[J];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11期
3 刘思安;近代以来日本的高校引智与科技发展[J];比较教育研究;2005年02期
4 刘福森;王淑娟;;劝学所沿革述论[J];重庆社会科学;2006年12期
5 李亦桃,黄小白;孔多塞终身教育思想刍议[J];成人教育;2005年01期
6 龚友德;重思与尊师[J];常熟高专学报;2001年01期
7 庄西真;德国教育改革的思想及其对我们的启示[J];常州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8 肖洪钧,迟景明;大学社会职能的历史演进[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9 肖洪钧,迟景明;大学社会职能的内涵发展与矛盾运动[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10 廖梅;清末民初儒学传授途径的现代化及其中止[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罗志田;;科举制废除在乡村中的社会后果[A];近代中国社会与民间文化——首届中国近代社会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顾卫星;明清学校英语教学研究[D];苏州大学;2001年
2 王华峰;基于系统科学的高等教育转型发展研究[D];天津大学;2003年
3 祁型雨;利益表达与整合[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4 杜晓利;教育研究重心的转移[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5 朴姿映;空间的建构与想象[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6 杨运鑫;多中心大学制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7 何宗旺;蒋维乔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8 胡弼成;高等学校课程体系现代化研究[D];厦门大学;2004年
9 王列盈;论“中体西用”观对中国早期教育现代化的影响[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10 唐荣德;学生学习生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迟景明;现代大学的社会职能及其整合[D];大连理工大学;2001年
2 崔跃峰;西学东渐与中国高等教育中近代学科的设立[D];河南大学;2002年
3 贾国静;清末民初私塾改良述论[D];四川大学;2002年
4 康翠萍;20世纪90年代美国学校健康模式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
5 欧阳艳;清末民初双语教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6 胡晶君;国立中山大学学校管理探析(1924-1931)[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7 苏肖;清末同文馆英语教育之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4年
8 谢美彬;美国教师资格证书制度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9 肖高华;曾国藩文化思想与中国近代化[D];中南大学;2004年
10 吕绍娴;李普曼儿童哲学中学校德育理论与实践探析[D];云南师范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柳瑞波;肖华;;中国当代教育之探讨[J];华章;2011年23期
2 肖正德;张素琪;;近年来国内教师学习研究:盘点与梳理[J];全球教育展望;2011年07期
3 刘世民;苑大勇;;中国校本课程资源的多样性及启示[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4 金阿宁;王海胜;;近代中国私塾改良动因论析[J];北方论丛;2011年04期
5 杨威;;日本教育公平分析及借鉴[J];教育导刊;2011年06期
6 石连海;;日本教师专业化发展:沿革及特征[J];教育研究;2011年07期
7 张欣;侯怀银;;近10年中国教学论学科建设的本土探索[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1年04期
8 王淑杰;;日本开放式个性化教育改革及其启示[J];肇庆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9 刘力;;中日两国道尔顿制实施之比较分析[J];外国教育资料;1998年01期
10 卢俊勇;陶青;;论教师流动制的社会基础、先决条件与价值旨归[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金云;;有关中日两国大学生自卑感的比较研究——以自卑感的内容比较和其影响为中心进行探讨[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2 田丽娟;;70-90年代末中(国)印(度)教育投资效率效益的分析比较[A];2005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5年
3 何晓雷;;构建中国本土化的教育人类学[A];“首届中国教育人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朱浩东;;杨贤江对日本教育的研究[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教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C];2009年
5 施国恩;;日本的教育史研究组织及其新动向[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7)——外国教育政策与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6 于洪波;;二战后美国军事占领与日本现代教育体制的确立[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7)——外国教育政策与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7 何生根;;吴汝纶与清末学制[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8 周洪宇;;日本学者陶行知研究概述[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9 陈时见;;中日近代教育改革比较[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0)——中华民国教育史研究[C];2009年
10 张淑细;;日本教育督导制度的演变及其对教育改革的影响[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7)——外国教育政策与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陈丹;日本教育的独到之处[N];科技日报;2003年
2 陈鸿斌;日本教育患了什么病[N];光明日报;2001年
3 ;日本教育现窘境[N];中国消费者报;2001年
4 北京二中 郭怀海;日本教育改革点滴[N];北京日报;2001年
5 李 茂;日本教育放权 改革谨慎启动[N];中国教师报;2004年
6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国际比较教育研究中心 田辉;未来10年:日本教育强调社会责任[N];中国教育报;2008年
7 记者 王大军;日本教育流行“高大协作”[N];新华每日电讯;2003年
8 张庆华;耳闻目睹日本教育[N];中国石油报;2000年
9 王大军;日本教育流行“高大协作”[N];中国教育报;2003年
10 卧松 编译 赵萍 编译;一个美国教师眼中的日本教育[N];中国教师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金铁洙;中韩两国教师教育比较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2 金莲;中国西部农村的教育费用与教育成就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6年
3 徐征;在摇摆中寻求超越[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4 关松林;杜威教育思想在日本[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5 李文英;模仿、自立与创新——近代日本学习欧美教育研究[D];河北大学;2000年
6 杨孔炽;江户时代日本教育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1997年
7 周萍萍;近代日本女教育家及其女子学校的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8 蔡幸福;陶行知与牧口常三郎教育思想比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成;中国产学合作教育发展策略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7年
2 饶武;美国教师教育课程演进及其对我国的启示[D];江西师范大学;2006年
3 刘树船;中美两国学校德育教育比较研究[D];河北大学;2005年
4 郝倩怡;中法两国青少年公民教育之比较[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
5 李国丽;日本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发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6 吕欣欣;论当代中国青少年性教育[D];海南师范大学;2007年
7 白韶红;我国农村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问题研究[D];重庆大学;2007年
8 高玉英;中美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标准》比较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9 黄庆丽;中印农村女童教育比较[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10 高巍;当代中日学校德育比较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55278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gkg/25527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