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改课改论文 >

学校归属感的团体辅导对中职生疏离感的干预研究

发布时间:2020-03-26 23:58
【摘要】: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表明,爱和归属的需要是人类生活的基本需求。每个人都有归属于某个群体或组织的强烈愿望,归属感让个体感受到安全、认可和接纳。学校是学生成长中一个重要的社会环境,学校归属感的高低对他们的成长有着重要意义。中职生正值青春期,活泼好动,喜好与人交往,但常常因为不当的处理方式引发一些人际交往问题,使他们感受到强烈的疏离感,给生活带来负面影响。因此本研究在中职生学校归属感和疏离感的现状调查基础上,实施学校归属感团体心理辅导课程,引导他们积极融入校园与集体,健康成长,从而改善中职生疏离感。首先,对淮北市某职业学校570名中职生发放《学校归属感量表》、《青少年学生疏离感量表》,收集相关数据,了解中职生学校归属感和疏离感的现状,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其次,随机选取两个平行班,随机将一班作为干预组,进行团体辅导课程;另一班作为控制组,正常教学。课程结束后对干预组进行后测,检验团体辅导课程的实施效果。整篇研究结果如下:(1)中职生学校归属感整体呈现中等偏下水平,只有年级变量表现出显著差异,性别、生源地、独生子女与否、是否留守经历变量并未检测出显著性差异;(2)中职生疏离感体验稍高于中等水平,环境疏离感得分最高,社会疏离感得分次之,人际疏离感得分最低。性别、是否有留守经历、年级变量在总疏离感上显示出明显差异,是否独生子女,生源地变量并未检测出差异性不同。(3)中职生学校归属感与总疏离感及其各维度呈现显著负向相关,学校归属感可以负向预测疏离感水平。(4)中职生在参与团体辅导课程的过程中,感受到同伴的支持和接纳,归属感和集体荣誉感,加深了人际交流,改善了人际关系,减少了无意义感等负面情感。因此,中职生的学校归属感团体辅导疏离感明显降低,团体心理辅导干预作用突出。
【学位授予单位】:淮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G44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于晓彤;陈晓;王赫;;工作卑微感为何会导致工作退缩行为?消极情绪与工作疏离感的中介作用[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9年06期

2 周岭;;大学生疏离感实证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年14期

3 肖苏;;国内大学生疏离感研究述评[J];教育现代化;2018年01期

4 张革;;篮球运动培训对改善运城市青少年疏离感影响的实验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2018年03期

5 柳友荣;中学生“成人疏离感”的现状及对策[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4年01期

6 吴少微;;政策疏离感及其对公务员政策执行意愿的影响[J];南京社会科学;2018年11期

7 陈晓荷;姚明亚;陈志敏;叶娉;阮林辉;;社会资本与职业获益感对护士工作疏离感的影响[J];中华全科医学;2017年04期

8 包海兰;;医院组织氛围与护士工作疏离感关系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6年34期

9 周浩;龙立荣;;组织员工的工作疏离感:人格特质与工作特征的交互效应[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7年03期

10 钟彤;陈沁;梁敏余;冯颖君;褚慧慧;;护士沉默行为与工作疏离感、组织氛围的关系研究[J];中国护理管理;2016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苏曼;蒋京川;;人际疏离感与大学生应对方式的关系:社会疏离感的中介作用[A];第二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心理学与国民心理健康摘要集[C];2017年

2 罗宣;金瑶瑶;;辱虐管理与员工离职倾向:一个被调节的中介作用模型[A];第十一届(2016)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集[C];2016年

3 杨东;张进辅;黄希庭;;青少年学生疏离感及其发展的研究[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4 韩笑;姚本先;;中学生学校疏离感及其影响因素研究[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5 姚本先;韩笑;;中学生学校疏离感问卷编制[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6 杨东;张进辅;;青少年学生疏离感及其发展的研究[A];第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2001年

7 马文燕;余洋;陈会;余小杰;;农村留守中学生一般疏离感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心理韧性中介作用[A];第二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心理学与国民心理健康摘要集[C];2017年

8 李英瑞;刘艳;;中学生疏离感和自尊在儿童被忽视经历与积极情绪体验之间的中介作用[A];第二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C];2018年

9 黄丽;陈维政;;组织氛围对工作疏离感和组织认同感影响研究[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1年

10 寇冬泉;;留守儿童学校疏离感与学习幸福感的追踪研究[A];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不能让“社会疏离感”围困老人[N];检察日报;2019年

2 本报评论员 祝乃娟;法国挑战在于化解“阶层疏离感”[N];21世纪经济报道;2018年

3 孙培松;中国应如何降低周边国家的疏离感[N];国防时报;2010年

4 吴梅花;辛苦指数如何“挂钩”幸福指数[N];新华每日电讯;2011年

5 李克杰 大学教师;“如厕令”不违法是对法律的误解[N];东莞日报;2010年

6 肖巍;协商民主是促进和谐的重要途径[N];文汇报;2007年

7 华南农业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 高菊;“广东精神”需培育塑造更需弘扬践行[N];南方日报;2011年

8 伊一芳;关注“老漂族”就是关注我们的将来[N];焦作日报;2015年

9 顾骏 上海大学教授;宣传得当 政策增效[N];中国社会报;2013年

10 复旦大学一带一路战略与国际安全研究所研究员 马尧;欧洲距“军事独立”还很远[N];环球时报;201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陈长彬;知识型员工工作疏离感对工作绩效的影响机制研究[D];南京大学;2014年

2 罗春丽;工作特征对员工工作投入影响的实证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5年

3 徐淑慧;法律意识植根于自我的教育研究[D];鲁东大学;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屈阳阳;学校归属感的团体辅导对中职生疏离感的干预研究[D];淮北师范大学;2019年

2 肖煜;疏离感—当代具象绘画的主题[D];湖北美术学院;2019年

3 赵为丹;中国公职人员的政策疏离感对政策执行的影响[D];南京大学;2019年

4 孙玉兰;执行主体政策疏离感对执行偏差的影响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7年

5 钟君瑜;内地西藏中学生社会支持、疏离感与学习投入的关系[D];南通大学;2018年

6 黄菀琳;高中生疏离感现状与团体心理辅导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8年

7 唐菁锌;初中生生活事件与疏离感的关系研究:友谊质量的中介作用[D];天津师范大学;2018年

8 孙烨;青少年精神信仰、疏离感、安全感与存在焦虑的关系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8年

9 刘潇;高中生家庭功能与疏离感的关系:自尊的中介效应[D];安徽师范大学;2018年

10 李超;大学生手机依赖与疏离感、心理韧性的关系研究[D];西南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60214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gkg/260214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93e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