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改课改论文 >

儿童“问题行为”背后内在需要的忽略与教育反思

发布时间:2021-12-25 01:17
  成人从成人的社会道德观念出发对儿童的行为进行评价,从而将儿童一些不符合成人期望的行为定位为"问题行为",并着眼于该行为作出反应。殊不知儿童"问题行为"背后往往存在着对"明示的需要"的表达,成人着眼于"明显的行为"的问题处理方式恰恰忽略了儿童真正的"明示的需要",值得进行教育反思。 

【文章来源】:教学与管理. 2019,(27)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4 页

【文章目录】:
一、儿童“问题行为”案例的现象学透视
二、儿童“问题行为”背后“明示的需要”的遮蔽:对家长问题处理方式的反思
    1. 单一的对“明显的行为”的关注,忽略儿童“潜在行为”表达的需要
    2. 就事论事的一维视角,割裂了儿童行为本身与生活史的联系
    3. 强迫性的“问题行为”矫正方式,破坏成人与儿童的关怀关系
三、理解儿童需求是规避和矫正儿童“问题行为”的根本途径
    1. 从关注“明显的行为”到关注“明示的需要”
    2. 联系儿童的生活史研究儿童的“问题行为”
    3. 共情基础上的劝慰比强迫更有助于保持关怀关系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儿童“偷窃”现象背后的认同危机及伦理关怀[J]. 卓晓孟.  教学与管理. 2018(23)
[2]爱的缺失与补偿——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现象学分析[J]. 周兴国,林芳.  教育科学研究. 2011(01)
[3]洞察学生的行为意图:案例分析与教育反思[J]. 周兴国,齐海云.  教育科学研究. 2010(07)



本文编号:355153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gkg/355153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209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