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改课改论文 >

民国时期乡村教育的基本特征论析

发布时间:2022-01-12 03:59
  民国时期是中国教育现代化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教育的发展变革具有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它在承袭了清末的外求型发展模式的同时,也受到传统社会和固有观念的影响,对西方经验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本土化适应性改造。在实现外部改造和调适内部冲突的过程中,乡村教育的发展演进十分典型,既要上承中国传统乡村教化体系,对外又要学习西方的教育模式,尝试将古今中外教育精华与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的适应性因素相结合,是一个以教育为切入点促进农村人口的现代化、农村社会的现代化以及国家整体的现代化的过程。民国时期的乡村教育呈现出鲜明的特征,即空间特征——乡村场域,主体特征——知识精英以及目的特征——着眼社会。民国时期的乡村教育,奠定了20世纪中期以后乡村教育发展的基础。 

【文章来源】: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46(03)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9 页

【文章目录】:
一 空间特征——乡村场域
二 主体特征——知识精英
三 目的特征——着眼社会



本文编号:358405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gkg/358405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7b7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