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改课改论文 >

尊重视域下学生学习期望的政策研究——以上海市为例

发布时间:2022-01-16 11:13
  当前无论是初中生、高中生还是大学生,除家长与教师对他们的学习期待之外,他们对自己的学习也都有一定的期望。三者期望虽各有不同,但其本质却都反映为成绩至上。从尊重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性角度来看,在成绩至上心理的主导下,教师和家长均缺乏对学生内在学习期望的了解与关注。同时,教育投入的高成本与高风险,亦使得干涉、代替、剥夺学生学习期望的行为频发。事实上,学生的学习期望并没受到家长或教师等成人群体的尊重,这将会对学生的后期发展形成严重阻碍。可通过普遍开设家长讲堂、探索创建学生生涯指导机制、进一步完善新高考制度、建立多元社会媒体平台等方法,来缓解成绩至上的社会心理,增进成人群体对学生学习期望的了解与理解,推动尊重意识的形成,以让学习回归兴趣的本源,并使学习期望充分发挥引导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作用。 

【文章来源】: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9,37(05)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2 页

【部分图文】:

尊重视域下学生学习期望的政策研究——以上海市为例


初中阶段学习期望程度统计图

统计图,初中生,家长,学习成绩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年第5期基本理论与基本问题差距,但究其根本,三者的诉求却是基本一致的,也即都是以成绩为中心开展学习。事实上,家长和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期望确实处于不了解或不甚了解的状况,但这种状态又鲜为三者所知晓。在现实的状态中,家长和教师也确实存在着随意干涉学生学习期望的情况。因此,尽管学生、家长和教师都宣称学生的学习期望得到了尊重,但是这种尊重仅停留于表面,而无论是从关注或了解的角度来看,或从尊重行为的生成与持续状态来看,真正的尊重都尚未形成。以下即为经调查研究得出的基本结论。(一)年轻学子普遍存在广泛而多元的学习期望,但学习成绩依然是学生、教师和家长关注的重点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从生命成长的纵轴还是个体发展的横向去观察,青少年学生都已经基本形成了属于自己的学习期望。上海市大部分的初中生在学习方面都具有较强的学习意识与期望,学习期望又大多与升学及考试的成绩相关联。具体而言,初中阶段期望个人学习不断进步的比例高达85.04%,位列第一,期望考上好高中的也达到84.19%(详见图1)。而对教师和家长的调查显示,88.76%的初中教师及82.63%的初中生家长认为学生对于学习成绩具有自我要求(详见图2)。由此可以初步判断,大部分初中生在学习方面具有较为自觉的学习期望。图1初中阶段学习期望程度统计图图2家长和教师眼中初中生对学习成绩有无自我要求统计图至于高中阶段,面对高中最应收获的学习结果这一问题,36%的上海市高中生首选综合能力的获得,广博知识的习得则以24.89%的比例位居第二。而26.9%的郑州市高中生也认为获得综合能力的愿望是最重要的学习结果,其次是形?

统计图,高中阶段,应收,统计图


寄芴岢隽艘?螅??挥?13.8%的学生只希望自己不要挂科,不犯大错,能顺利毕业(详见图5)。由此可见,约有86%的大学生都对自己的学习情况和未来就业产生了心理期待,他们并不仅仅满足于顺利毕业的基本要求,而是对自己在大学阶段的学习状态、学习结果以及未来的发展前景做过仔细思考。因此,其中74%左右的大学生把自己的学习期望分布在学习成绩、兴趣爱好、未来就业等多个领域,且维持在较高水平,体现出较高的自我要求。其中,对就业的强烈期望则始终是大学生自我发展的主导价值。图3高中阶段最应收获的学习结果统计图图4高中生关于成绩重要性的认识统计图从以上的调查结果可以发现,无论是初中生、高中生还是大学生,都已基本形成了自己的学习期望,并且这样一种心理期待还会随着生理年龄的增长与心理成熟度的提升而不断深化。总体上说,初中生和高中生的学习期望不仅呈现出了鲜明的升学导向,还包涵了全面发展的诉求;大学生的学习期望则比较多地指向了就业的结果,但大多数学子也对学习过程充满了期待。与此同时,以家长和教师为代表的成人群体也会对作为学生的青少年群体的学习产生相应的期望,如约90%的成人群体都承认对学生的学习成绩有着自己的要求,所以对于孩子学习成绩的心理期待也就成为了他们最关注的期望目标。如果从更深层的角度来看,成年人(家长与老师)的学习期望其实都是围绕着以高考为核心的各38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新高考“新”在哪里?——以上海市新高考改革为例[J]. 吴遵民,李艳.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02)
[2]教育失败、教育焦虑与教育治理[J]. 王洪才.  探索与争鸣. 2012(02)
[3]尊严:自尊、受尊重与尊重[J]. 黄飞.  心理科学进展. 2010(07)
[4]中学生学习倦怠与人格关系[J]. 杨丽娴,连榕,张锦坤.  心理科学. 2007(06)
[5]家庭教育重要性的哲学新论[J]. 张进峰.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5(01)



本文编号:359254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gkg/359254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7ef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