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改课改论文 >

常州市流动儿童少年教育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19 22:12

  本文关键词:常州市流动儿童少年教育问题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地不断推进,我国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大量向城市转移,产生了大量的流动人口,由此产生了一个新的特殊的社会群体,即流动人口的子女--流动儿童少年,他们的教育问题已经成为当前转型期社会的热点、焦点问题而备受关注。流动儿童少年作为未来的新市民群体,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城市的人文素质和竞争优势。关注今天的流动儿童少年的教育问题,就是关注明天城市的希望。纵观我国流动儿童少年教育政策的演变过程,虽然让流动儿童少年接受“平等教育”的政策理念已经成为新时期众多政策文本指导思想的核心内容,但是综合我国各城市情况,流动儿童少年还是存在入学机会的不平等和接受教育过程中的不平等。在当今社会,教育公平已成为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在许多国家,它被提升到国家战略地位的高度而予以重视。也有的国家因对之处理不当从而导致公共危机。教育公平的实现,是一个系统工程,取决于多种因素,而其中以制度公平促进教育公平,是一项根本性的措施。城市的教育系统如何接纳流动儿童少年,满足他们的基本教育需求,不仅关系到流动人口家庭的稳定、流动儿童少年素质的提高,而且关系到协调城乡互利发展,体现社会主义公平性原则,保障社会的稳定繁荣,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问题。流动儿童少年教育问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贫困地区的农村教育在发达城市的反映,也是城市化进程中必然出现的教育问题。如何解决好流动儿童少年教育问题,是新世纪普及义务教育的突出难题,是原有的城乡差别、户籍制度、地方性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与人口流动性的生存发展方式之间的冲突,有赖于国家各方面改革的深化和全民共同富裕政策的落实。 本文共分七个部分。笔者以常州市流动儿童少年教育现状为研究对象,通过访谈调查和问卷调查获得大量的数据资料作事实说明,应用文献检索等方法与国内外义务教育情况作比较分析,引用教育经济学、人力资本理论、政策学、社会学等理论进行政策分析和理论分析,指出当前我国流动儿童少年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尝试从政策性因素和经济性因素两个层面阐述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流动儿童少年 义务教育 教育投资 城乡差别 二元户籍制度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林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G527
【目录】:
  • 致谢2-3
  • 摘要3-4
  • Abstract4-6
  • 1 绪论6-15
  • 1.1 研究背景6-8
  • 1.2 研究意义8-12
  • 1.2.1 教育是高收益的投资8-10
  • 1.2.2 教育与经济密切相关10-11
  • 1.2.3 研究的现实意义11-12
  • 1.3 研究现状及趋势12-14
  • 1.3.1 研究现状12-13
  • 1.3.2 研究趋势13-14
  • 1.4 研究方法及难点14-15
  • 1.4.1 研究方法14-15
  • 1.4.2 研究难点15
  • 2 常州市流动儿童少年教育现状15-23
  • 2.1 基本概念15-17
  • 2.2 学校教育方面17-19
  • 2.3 家庭教育方面19-22
  • 2.4 社会教育方面22-23
  • 3 其它城市流动儿童少年教育问题情况比较23-27
  • 3.1 国内其它城市情况23-26
  • 3.2 国外义务教育情况分析26-27
  • 4 我国流动儿童少年教育问题政策解析27-34
  • 4.1 政策背景27-29
  • 4.2 政策解读29-31
  • 4.3 政策执行31-34
  • 5 常州市流动儿童少年教育问题的分析与思考34-46
  • 5.1 存在的问题34-37
  • 5.2 原因分析37-43
  • 5.2.1 政策性因素37-40
  • 5.2.2 经济性因素40-43
  • 5.3 几点思考43-46
  • 6 对策与建议46-53
  • 6.1 学校教育方面46-50
  • 6.2 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方面50-53
  • 7 结束语53-55
  • 参考文献55-58
  • 详细摘要58-61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虹;;试论流动儿童班级“家文化”建设[J];教学与管理;2013年30期


  本文关键词:常州市流动儿童少年教育问题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8004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gkg/38004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87e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