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性别角色与两性交往质量的关系
本文关键词:大学生性别角色与两性交往质量的关系
更多相关文章: 性别角色 双性化 一般两性交往 亲密两性交往
【摘要】:为探讨性别角色与两性交往质量的关系,用相关量表对311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不同性别和性别角色类型者的恋爱经历均有显著差异;双性化和男性化类型者在一般两性交往质量量表上得分显著高于女性化和未分化类型者;在亲密两性交往质量得分上,女生显著高于男生,双性化类型者显著高于未分化类型者。这表明大学生的性别角色与两性交往质量密切相关,双性化个体在一般与亲密两性交往中占有一定优势。
【作者单位】: 浙江师范大学心理学系 浙江师范大学心理学系 浙江师范大学心理学系
【关键词】: 性别角色 双性化 一般两性交往 亲密两性交往
【分类号】:B844.2
【正文快照】: 1前言目前学术界对性别角色还没有统一的定义,美国心理学会和牛津大学2000年出版的心理学百科全书引用了Carroll和Wolpe为性别角色所下的定义:性别角色是由一定的文化所认定的适合于男性和女性的行为系统,同时还包括那些被看作是构成男性和女性的基本的态度和情感[1]。传统的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卢勤,苏彦捷;性别角色与基本人格维度的相关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4期
2 袁立新,卢声达;性别角色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2年06期
3 余小芳,邓小农,王立皓;性别角色与焦虑及抑郁的相关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04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卢勤,苏彦捷;性别角色与基本人格维度的相关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4期
2 杨玲,王雄雄;大学生性别角色与心理健康水平关系的研究[J];高等理科教育;2005年05期
3 杨雪燕;李树茁;;西方社会性别概念及其测量的回顾与评述[J];国外社会科学;2006年04期
4 袁立新,卢声达;性别角色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2年06期
5 侯秋霞;客家籍大学生性别角色研究[J];嘉应大学学报;2002年02期
6 韩仁生,孙丽丽;关于儿童教育中理想性别角色问题的探讨[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7 刘一民,王桂欣;健康体育与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J];曲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4期
8 张积家,张巧明;大学生性别角色观的研究[J];青年研究;2000年11期
9 莫秀锋,余祖伟;未成年女性性别发展特点及培养对策[J];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3期
10 范丽恒;;高中生性别角色及其与创造性的相关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2005年1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陈建文;青少年社会适应的理论与实证研究:结构、机制与功能[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红;中学生性别角色观的分析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0年
2 王慧敏;广东省劳教干警人格结构调查分析[D];华南师范大学;2002年
3 余小芳;性别角色的鉴定及其与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的关系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4年
4 庆海涛;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与焦虑水平和性别角色观的关系研究[D];苏州大学;2005年
5 孙越异;情绪应对及其临床价值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6 胡环宇;大学生就业心理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7 梁凤华;高中生关系攻击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8 闫兵;当前中职生厌学的现状、成因及对策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9 张燕翎;中职护生性别角色、成就目标与学业成绩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闻明晶;大学生的性别角色类型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王登峰,崔红;编制中国人人格量表(QZPS)的理论构想[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6期
2 袁立新,卢声达;性别角色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2年06期
3 王登峰,崔红;中国人人格量表(QZPS)的编制过程与初步结果[J];心理学报;2003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军;谢继红;;双性化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年02期
2 殷明;;社会发展与中学生的双性化性度取向[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3 石艳玲;;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及相关因素研究综述[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4 张莉,冯江平;大学生双性化人格特征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5年04期
5 王中会;王晶;;双性化女大学生的人格特征、心身症状及大学适应状况[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8年11期
6 史红;;学校“双性化”教育的意义、方法与应避免的问题[J];当代教育科学;2009年24期
7 冷东;理想完美人格的追求——教育学、心理学中的“双性同体”[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6期
8 毛齐明;因“性”施教的反思[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9期
9 赵丽;;学校教育中的性别刻板印象对学生发展的影响[J];现代农业;2010年01期
10 何艳;付海玲;韩洁;;关于大学生性别特质与恋爱关系满意度的调查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玲;王雄;;大学生性别角色与心理健康水平关系的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2 刘电芝;刘金光;徐振华;张姣;黄颀;李宇青;;当代大学生性别角色发展现状与家庭影响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余捷婷;刘电芝;;大学生性别角色发展趋势与关键期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王中会;王晶;;性别角色与大学适应关系的模型[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许燕;王中会;;性别角色的影响因素及其与大学适应关系的模型[A];北京市社会心理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6 吴彬;张智勇;;大学生性别角色与职业成熟度的关系[A];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06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李燕;许艳丽;;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社会性别分析[A];中国首届心理咨询师大会暨心理危机干预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8 王玲;许婵贞;;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与自我价值感、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9 王颖;;外语外贸院校女大学生的心理认同[A];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论文集[C];2009年
10 许思安;张积家;;教师的性别角色观:“阴盛阳衰”现象的重要成因[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性别教育,,中性化还是双性化?[N];解放日报;2005年
2 唐若水;“双性化教育”在美国[N];光明日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马川;中小学女生性别同一性发展特点及其机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莉;大学生双性化人格特征及影响因素的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3年
2 闻明晶;大学生的性别角色类型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3 薛yN凌;上海地区青少年及儿童性别角色的测量及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4 王萍;青少年明星崇拜的相关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5 周鑫;高中生能力理论、成就目标与性别角色和学业成绩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6 芮银华;初中生性别角色问卷初步编制[D];四川师范大学;2008年
7 李建伟;大学生性别角色分类及其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8 包海兰;大学生性别角色期待的双维度研究[D];苏州大学;2006年
9 范丽恒;高中生性别角色的人格特征及其相关研究[D];河南大学;2001年
10 韩爱晶;中学生双性化人格与人际交往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之间的关系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80699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gkg/8069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