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改课改论文 >

国内实验建筑批评与思考

发布时间:2017-09-11 04:01

  本文关键词:国内实验建筑批评与思考


  更多相关文章: 新的场地 旧的理念 变形 创作思想 成因 发展趋势


【摘要】: 当今的中国有着非常古老的文化和极端年轻化的社会。关于中国建筑的发展模式,历来都是我们讨论的话题。我们都希望中国在世界建筑界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而中国实验建筑的发展似乎为中国建筑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本文在这个背景下对中国实验建筑进行评析。 在论述中,对“实验建筑”的定义是前提也是最重要的,特别是在中国这一语境下。本文开篇就从西方与中国艺术界中“实验”的概念以及与西方的实验建筑比较中,定义了本文所讨论的“中国实验建筑”。在新的场地下实践人家旧的理念,在这种脱离的状态下产生的属于我们自己的新的东西,这种变形,即中国实验建筑。 接着从历史的角度,把中国实验建筑置于我国当代实验艺术这一大背景下,对中国的实验建筑发展进行了深入剖析和再审视。并分析了二者之间的联系以及对我国实验建筑的启迪和借鉴。 第3章着重分析了中国当代主要实验建筑师设计作品及创作思想。图文并茂的介绍,从而使中国当代实验建筑的轮廓更加清晰地呈现出来。第4章从中技术支撑;计算机的影响;形式构成新探索;消费炒作、求变社会心理需求;创意建筑、地产界、城市主导性;功能异化、装置主义这些方面对中国实验建筑的成因进行分析。 最后,分析了中国“实验建筑”的积极意义和消极因素,对中国“实验建筑”进行思考及展望。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使中国实验建筑的发展获得更广泛的认同和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中国当代实验建筑在对自我的持续更新与消解中,不断获得向前发展的动力。
【关键词】:新的场地 旧的理念 变形 创作思想 成因 发展趋势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TU244.5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3
  • 第1章 绪论13-19
  • 1.1 课题的起源13
  • 1.2 “实验”、西方与中国艺术界中“实验”的概念13-14
  • 1.2.1 “实验”概念13-14
  • 1.2.2 西方艺术界中“实验”的概念以及与“前卫”、“先锋”的关系14
  • 1.2.3 中国艺术界中的实验概念14
  • 1.3 “中国实验建筑”的释义14-17
  • 1.3.1 中国与西方现代建筑发展比较14-16
  • 1.3.2 当下中国的实验建筑16-17
  • 1.4 研究方法和框架17-19
  • 1.4.1 研究方法17-18
  • 1.4.2 研究框架18-19
  • 第2章 中国实验艺术及中国实验建筑的发展——对“场地”的认知19-32
  • 2.1 中国实验艺术的发展19-22
  • 2.1.1 70 年代:非正统的、非官方的艺术19-20
  • 2.1.2 80 年代:“85 艺术新潮”、“集体的实验”20-22
  • 2.1.3 90 年代:“后89 艺术”、“个人的实验”22
  • 2.2 中国实验建筑的发展22-30
  • 2.2.1 50 年代—80 年代:复古折衷主义23
  • 2.2.2 80 年代:理论与实践的巨大反差23-24
  • 2.2.3 90 年代:各种思潮的建筑风格不断涌现,中国实验性建筑萌芽24-25
  • 2.2.4 21 世纪,中国成为世界建筑的实验场,,中国实验建筑的发展25-30
  • 2.2.4.1 现今境外建筑师在中国25-26
  • 2.2.4.2 境外建筑师对中国现状的评论26-27
  • 2.2.4.3 中国的实验建筑师在中国这一实验场上的失语27-28
  • 2.2.4.4 集群设计-中国实验建筑师与外籍建筑师的对决28-30
  • 2.3 不同的场地(new context)下的实验建筑认知30-32
  • 第3章 中国当代主要实验建筑师设计作品及思想评析32-63
  • 3.1 张永和及其非常工作室——“非常”、“平常”32-39
  • 3.1.1 张永和及其非常工作室地位及发展状况32-33
  • 3.1.2 张永和作品解读33-36
  • 3.1.3 张永和设计思想评析36-39
  • 3.2 马清运及其马达思班工作室——“建筑”、“城市”39-44
  • 3.2.1 马清运及其马达思班工作室地位及发展状况39
  • 3.2.2 马清运作品解读39-42
  • 3.2.3 马清运设计思想评析42-44
  • 3.3 王澍及其业余工作室——“业余”、“文人”44-48
  • 3.3.1 王澍及其业余工作室地位及发展状况44-45
  • 3.3.2 王澍作品解读45-47
  • 3.3.3 王澍设计思想评析47-48
  • 3.4 马岩松及其MAD 工作室——“疯狂”、“反传统”48-52
  • 3.4.1 马岩松及其MAD 工作室地位及发展状况48-49
  • 3.4.2 马岩松作品解读49-50
  • 3.4.3 马岩松设计思想评析50-52
  • 3.5 艾未未、董豫赣、张斌、朱锫作品及思想解读52-63
  • 3.5.1 艾未未——“艺术”、“建筑”52-54
  • 3.5.2 董豫赣——“片断”、“园林”54-57
  • 3.5.3 张斌——“同济”、“材料”57-59
  • 3.5.4 朱锫——“装置”、“艺术”59-63
  • 第4章 中国实验建筑成因分析63-72
  • 4.1 技术支撑63-65
  • 4.2 计算机的影响65-67
  • 4.3 形式构成新探索67-68
  • 4.4 消费炒作,求变社会心理需求68-69
  • 4.5 地产界,创意建筑,城市主导性69
  • 4.6 功能异化,装置化主义69-72
  • 第5章“实验建筑”的意义、思考及展望72-79
  • 5.1 西方实验建筑发展及其影响72-74
  • 5.1.1 西方实验建筑发展72-73
  • 5.1.2 从西方实验建筑发展看中国实验建筑73-74
  • 5.2 中国“实验建筑”的积极意义和消极因素74-77
  • 5.2.1 积极意义——探索中的有益经验74-75
  • 5.2.2 消极因素——具体作品体现的问题与误区75-77
  • 5.3 中国“实验建筑”思考及展望77-79
  • 结论79-81
  • 参考文献81-84
  • 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84-85
  • 致谢8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夏海山,孙良;求解理想的住宅——“建筑师走廊”给出的答案[J];世界建筑;2002年08期

2 董豫赣;;稀释中式[J];时代建筑;2006年03期



本文编号:82845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gkg/82845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c1d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