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炳松教育思想研究
本文关键词:何炳松教育思想研究
【摘要】: 何炳松(1890—1946),20世纪我国著名史学家、教育学家、编辑学家。他毕生从事教育几十载,形成了丰富的教育思想,主要涉及到华侨高等教育、中小学教育与国民教育诸方面。本文拟以其执掌暨南大学时期的华侨高等教育思想与实践为重点,探讨何炳松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 何炳松的教育思想源自其深厚的儒学底蕴、留美的求学生涯和丰富的教育实践,以及他对教育的历史考察和对教育现状的思索。早年就曾针对浙江的实际情况,提出过诸如“拆墙主义”、改造学风等建议,初步形成了自身教育主张的一个系统。尤其是在1935——1946年执掌暨南大学的11年时间里,何炳松积极贯彻其华侨高等教育理念与办学方针,学行并重,兼收并蓄,励精图治,锐意改革,主持暨南的改革、南迁、复校等工作,历经“孤岛”时期、建阳时期和复员回沪时期,使暨大成为当时与清华、武大、中大相提并论的高校,素有“东南民主堡垒”之称,其是暨大发展史上影响最为深远的校长之一。 何炳松作为一位具有强烈爱国主义思想的著名学者,理应在中国现代高等教育史尤其是华侨高等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其教育思想是中国近现代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丰富的教育思想与办学理念,对我国当前的教育事业尤其是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作用。
【关键词】:何炳松 华侨高等教育 中小学教育 国民教育
【学位授予单位】:暨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G40-092
【目录】:
- 中文摘要4-5
- 英文摘要5-7
- 目录7-8
- 第一章 绪言8-12
- 一、研究旨趣8
- 二、学术回顾8-11
- 三、研究方法及材料来源11-12
- 第二章 何炳松教育思想的渊源和形成12-19
- 第一节 家世和教育思想渊源12-13
- 第二节 教育思想的形成过程13-19
- 第三章 何炳松教育思想的构成19-44
- 第一节 华侨高等教育思想与实践20-37
- 第二节 中小学教育思想37-40
- 第三节 国民教育思想40-41
- 第四节 其它教育思想41-44
- 第四章 结语44-46
- 参考文献46-49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清单49-50
- 后记50-5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彭梅蕾;;百岁教育家王越的教育思想与办学实践[J];高教探索;2011年04期
2 钟晨音;;抗战时期商务印书馆被毁后的办刊策略——以《东方杂志》复刊为视角[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罗检秋;;清末民初考据学方法的发展[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2年卷[C];2002年
2 谢保成;;从20年代思想文化发展趋势重新认识《中国古代社会研究》[A];郭沫若百年诞辰纪念文集[C];1992年
3 李慧宇;;长足进取与成就辉煌——中国历史学的现代转型述论[A];中国现代社会转型问题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2年
4 毕苑;;斯巴达与中国——近代教科书中中国人对斯巴达的认识[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8年卷)[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彭梅蕾 暨南大学党委宣传部;暨南掌故 永志难忘[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夏勇 暨南大学;沈炼之在暨南大学的学术活动[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3 王龙玉;著名史学家何炳棣的金华情结[N];金华日报;2007年
4 冯军;2007:金华历史的拐点[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7年
5 国家图书馆馆长 詹福瑞;一生恬淡 唯书是好[N];中国文化报;2008年
6 陈福康;民国时期一次最大的购书活动[N];人民政协报;2002年
7 叶隽;芹献三点[N];中华读书报;2006年
8 吴光;“浙学”的内涵及其当代定位[N];光明日报;2005年
9 方竟成;救下一座“北平图书馆”[N];金华日报;2005年
10 季轩;民族魂与爱国情[N];光明日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黄延龄;从兰克史学向新史学的转型[D];复旦大学;2008年
2 薛其林;民国时期学术研究方法论[D];湖南师范大学;200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岳颖;何炳松教育思想研究[D];暨南大学;2008年
2 黎文俊;何炳松历史教育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唐景;何炳松历史学说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3年
4 张天明;何炳松历史教育思想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5年
5 曹伟;试论何炳松的历史教育思想[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6 李莉;抗日战争时期的国立东南联合大学(1941年12月-1943年7月)[D];暨南大学;2007年
7 闻铭;华侨高等教育领导体制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8 刘秀俊;实证与诠释的会通[D];山东大学;2006年
9 刘冬蕊;章学诚与中国史学的近代转型[D];曲阜师范大学;2007年
10 陈晨;20世纪30年代中国文化论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96040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gkg/9604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