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型课堂文化的建构
本文关键词:对话型课堂文化的建构
【摘要】:"对话"理论蕴藏着丰富的价值和意义,为课堂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对话型课堂文化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如何建构对话型课堂文化?本文将作阐述。
【作者单位】: 重庆文理学院;
【关键词】: 对话 文化 课堂文化
【分类号】:G424.21
【正文快照】: 1对话型课堂文化的涵义1.1对“对话”的理解1.1.1布伯的对话哲学马丁.布伯是德国著名的宗教哲学家。他在其代表作《我与你》中指出,世界具有二重性,人生也具有二重性。人所生活的世界具有二重性:“它”之世界与“你”之世界。人生相应的具有二重性:“我-它”人生与“我-你”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黄志成,王俊;弗莱雷的“对话式教学”述评[J];全球教育展望;2001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宁;钱永平;;现代化进程中的羌族文化研究——以羌族“释比”为例[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4期
2 严然;吴丹;;石林彝族刺绣的社会功能与价值初探[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4期
3 方潇;;法律与自然、社会:天学视野的关联及其现代意蕴[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7年02期
4 王莉;推己及人与角色扮演——道德意识的个体发生机制[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5 吕小琴;;进一步深化会馆研究的力作——评王日根《中国会馆史》[J];安徽史学;2008年03期
6 蒋星梅;;侗族的农耕祭祀与节日民俗[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3期
7 赵昀峰;;浅议历史人类学与田野调查——从早期西方人类学起源谈起[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5期
8 黄善强;;龙歌文化初探[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1期
9 周洪;;广告的非宗教性信仰[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2期
10 夏杰平;;“宗教”概念的人类学阐释[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汝能;;发展检察文化促进执法规范的思考[A];首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5年
2 孙彩燕;;儒家“孝悌”观的当代反思[A];龙江春秋——黑水文化论集之六[C];2009年
3 谭晓霞;;现代背景下的八宝镇巫术现状浅析[A];全球化背景下的云南文化多样性[C];2010年
4 姚凯;;存在主义对现代社会个案工作的启示[A];福建省社会学2008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李林;;从“它”到“我们大家”——史密斯论宗教对话的六重境界[A];国学论衡(第五辑)[C];2009年
6 陈丽琴;;西林民间艺术生态探论[A];句町国与西林特色文化[C];2008年
7 李运武;田小山;;对在中学化学教学活动中引入对话教学理论,,开展探究式教学的几点思考[A];湖北省中学化学“两学会”第七届会员代表大会文件和论文集[C];2007年
8 秦德君;张玲彤;;中国国民文化特性的分析模式[A];社会主义与中国现代化 政治·法律与社会: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9年
9 卓高生;;现代社会公益精神价值的多维审视[A];浙江省社会学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10 谭志国;;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看中国饮食文化研究[A];食文化: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2005食文化与食品企(产)业发展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康德强;传统体育养生的文化哲学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向海英;学前教育课程创生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丁鹏;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巴彦浩特镇汉族移民文化变迁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4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5 孙峰;当代中国德育价值观的变革[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赵淑辉;当代中国交往理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韩振华;人际信任的影响因素及其机制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何东;论自觉误读[D];中央美术学院;2010年
9 伍先成;民族文化保持的影像到场[D];云南大学;2010年
10 栗志刚;民族认同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三三;基于新农村视角下的农民宗教信仰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高晏卿;黑龙江皮影艺术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贾丽颖;新课改背景下教师文化的重新理解与建构[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于海霞;主体间性视域下高校德育主体间矛盾的消解[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张超;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6 张璐璐;论1919-1920年《晨报副刊》对女性问题的讨论[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王均利;清代外销画表现的民俗文化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09年
8 焉晶;中小学校长变革型领导行为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赵晓楠;中学生责任意识教育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9年
10 万觉鸣;技术创新中的知识产权文化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也显,刁培萼;课堂文化重建的研究重心:学习力生成的探索[J];课程.教材.教法;2005年01期
2 周淑君;;在阅读教学中构建课堂文化的思考[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10年12期
3 何灿华;;重构课堂文化 推进课程改革[J];上海教育科研;2005年11期
4 袁银宗;;课堂文化的特征及其生成之我见[J];教学月刊(中学版下);2006年12期
5 濮美琴;;新课标理论视野中的语文课堂文化[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0年12期
6 尤建中;;试论物理课堂文化的生命活力[J];中学物理;2011年13期
7 刘开红;;中美课堂文化比较[J];卫生职业教育;2006年02期
8 李雄德;王华;;浅析大学课堂文化建设[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年36期
9 唐学忠;;高中英语课堂文化的构建[J];上海教育科研;2009年08期
10 丁华中;;数学课堂文化建设与思考[J];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论坛;2008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童莉;;基于生本对话的数学教科书设计[A];全国高师会数学教育研究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2 司马黎;;构建富含生命意蕴的课堂文化[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综合二专辑)[C];2006年
3 李衍柱;;对话:通向新世纪的桥梁[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一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1996年年会论文集[C];1996年
4 李勤;邱建华;;人·生命·生活·生成——关于生活德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初探[A];《新时代的脚步声》之三——“陶花”绽放江南岸[C];2002年
5 吴元迈;;关于国外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的思考[A];马列文论研究——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十九届、二十届、二十一届、二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6 潘竹玲;;阅读教学有效对话的策略研究[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5年小学语文优秀论文集[C];2005年
7 藏策;;《国画》的话语分析[A];中国小说研究[C];2003年
8 李林;;从“它”到“我们大家”——史密斯论宗教对话的六重境界[A];国学论衡(第五辑)[C];2009年
9 姚凯;;存在主义对现代社会个案工作的启示[A];福建省社会学2008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张玉勤;;从狂欢节理论看城市休闲广场的文化意义[A];城市文化与艺术审美[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理顺课堂流程 建构课堂文化[N];中国教师报;2011年
2 记者 管克江、李琰;温家宝将出席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15周年纪念峰会[N];人民日报;2006年
3 记者 刘畅;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15周年纪念招待会举行[N];人民日报;2006年
4 本报记者 胡亚;实现互利共赢 开创美好未来[N];国际商报;2006年
5 记者 雷柏松;中国东盟文艺汇演在吴哥举行[N];人民日报;2006年
6 本报评论员;携手合作 迈向未来[N];人民日报;2006年
7 本报记者 樊丽萍;中国学生能“讲”,但不会“讨论”[N];文汇报;2009年
8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 温家宝;携手奋进,共创中国—东盟关系的美好未来[N];人民日报;2006年
9 本报记者 曾星;对话十五年 累累硕果丰[N];中国国门时报;2006年
10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吴增强;课堂中的心灵交融[N];中国教育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潘光文;课堂文化的批判与建设[D];西南大学;2009年
2 唐炎;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的社会学分析[D];北京体育大学;2005年
3 史亚娟;文化的狂欢[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4 纪德奎;变革与重建:课堂优质化建设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8年
5 方新文;对话德育论[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6 邹琼;对话与理解[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7 张雪;对话体语篇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李本友;文本与理解—语文阅读教学的哲学诠释学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9 刘琴;言文互动:现代汉语与现代文学的关联性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10 何宇宏;曹禺戏剧文体话语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晓红;新课改背景下农村初中课堂文化生态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2 冯燕华;生态哲学视域下的课堂文化研究[D];海南师范大学;2010年
3 戴轶;以“尊重”为价值取向的课堂文化构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杨帆;中学数学课堂文化的建构[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5 张强;中美课堂文化比较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刘娜娜;论回归生活世界的课堂文化研究[D];西藏大学;2012年
7 许文超;e学校环境对课堂文化的影响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8 谭密;广西东兴市万尾村京族中学课堂文化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2年
9 周俊凡;基于对话视野的古代讲会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10 鲁彬;对话是一群人的狂欢—主体间性视角下的课堂教学中的对话[D];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97404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gkg/9740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