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学理论论文 >

清末民初国文教科书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24 01:09

  本文关键词:清末民初国文教科书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教育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自孔子将教育推向普通民众以后,面对日益增多的学生,教科书编纂成为了首要问题,历届政府也沿袭了这一传统,对教科书进行审定与编纂,此刻的教科书主要是以维护专制统治,选拔精英人才从政为目标的旧式国文教科书。 清末以后的教育改革,新式国文教科书逐渐兴起,这时的国文教科书已经与先前教科书大不相同,在编写、讲授特点上:主要通过分出生词,插入图画,自行编写适合学生的课文,并讲解其中的字句及文章意思来使学生理解记忆,摒弃了那种仅是文字的旧式国文课本与死记硬背式的学习方法。在培养目标上:此时的国文教科书主要以传播蕴含近代文明的新思想、新知识如爱国、民主、博爱等为目标,,以养成完全国民,学生初小毕业后就能根据自身喜好,从事各行各业,安身立命为宗旨,是一种致力于普及大众新知识的新式国文教科书,与以前主要为了选拔官吏的培养目标有了很大差异。 根据这种体例与培养目标,新式国文教科书在清末由近代拥有中西文化背景的知识分子编纂完成以后,在政府支持的前提下,各个出版社运用自己的营销策略,使其风行国内及海外华人世界,由于此类教科书内容中蕴含的自由、平等、自立、重商等思想,民众也在这小小教科书的熏陶下逐渐改变,去追求自己的权利,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改革、文化改革。
【关键词】:清末民初 新式 国文教科书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G423.3;K252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6
  • 目录6-7
  • 绪论7-10
  • (一) 选题意义和研究目的7
  • (二) 学术史回顾7-9
  • (三) 创新点9
  • (四) 范围及时间界定9-10
  • 一、 国文教科书的限定10-15
  • (一) 源起10-12
  • (二) 国文12-14
  • (三) 教科书14-15
  • 二、 国文教科书的发展15-26
  • (一) 甲午战前的旧式国文教科书15-20
  • (二) 甲午战后的新式国文教科书20-26
  • 三、 新式国文教科书的逐步盛行及其原因26-42
  • (一) 新式国文教科书的逐步盛行26-29
  • (二) 新式国文教科书逐步盛行的原因29-42
  • 四、 新式国文教科书所蕴含的新知识与新思想42-50
  • (一) 爱国、民主、博爱思想42-44
  • (二) 重商思想44-45
  • (三) 个人身心发展思想45-46
  • (四) 课文实例举要46-50
  • 五、 新式国文教科书的影响50-53
  • 结语53-55
  • 参考文献55-59
  • 后记5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邹振环;近百年间上海基督教文字出版及其影响[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2 石鸥;吴小鸥;;历史上的语文教科书[J];湖南教育(语文教师);2008年01期

3 孙梦岚;;我国古代蒙学教材浅议[J];集宁师专学报;2008年03期

4 曾毅;;从小学教科书看民初“新人格”的追求[J];教育评论;2011年06期

5 刘学智;;“三纲五常”的历史地位及其作用重估[J];孔子研究;2011年02期

6 吴小鸥;彭太军;;小课本 大启蒙——试析清末民初教科书的巨大影响力[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年10期

7 舒大刚;;《十三经》:儒家经典体系形成的历史考察[J];社会科学研究;2011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王爱荣;论辛亥革命与中国近代文学的关系[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2 史成明;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的早期路向[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3 范远波;民国小学语文教材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余园;民国时期中学语文教科书作业系统研究[D];广州大学;2011年

2 宁冬梅;小学语文教材演进态势说要[D];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

3 王丽平;商务版近代中小学语文教科书探究(1904年-1937年)[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4 石玉;清末民初小学语文教科书之内容变迁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清末民初国文教科书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6486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xuetheo/26486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a85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