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25 20:13
本文关键词: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中国化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是当前具有重要影响的一种教学理论,自20世纪90年代传入中国,对中国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中国化主要经历了引介与探索、批判反思与深化应用两个阶段。学者们通过发文、著述介绍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基本观点,基础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等各类型、各层次的课堂教学中也对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进行了探索应用。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行也推动了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中国化或本土化的研究。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材、教学模式、教学评价、师生关系等方面都深深地打上了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烙印。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中国化的表现形式主要为引介基本观点、理论探讨、新课改相关文献的体现、教学改革实验和课堂教学改革实践等。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中国化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本身的先进性与缺陷是根本因素:理论传播主体和实践应用主体构成了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中国化的主观因素;政治、经济、文化因素则是影响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中国化的重要外界客观因素。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中国化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诸如课堂教学机械化、形式化倾向严重;重生轻师现象突显;过度重视直接经验而对间接经验的获得有所忽视;过于注重过程性评价而忽视了终结性评价。对建构主义教学理论食洋难化,习惯用两极化思维方式去研究,科学意识淡薄,本土理论研究与实践操作脱节。这几方面即是理论层面的问题,也是造成实践中存在问题的重要原因。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中国化的经验对于如何应用外域教学理论有重要启示。应该在全球视野下紧密结合我国的教育教学实际,不断加强本土理论研究,将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相结合,最终为中国特色教学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贡献力量。
【关键词】: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中国化 影响因素 表现形式 困境 启示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G420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一、引言8-12
- (一) 问题的提出8
- (二) 核心概念界定8-10
- 1. 中国化8-10
- 2.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10
- (三) 研究的意义和价值10-11
- 1. 发展完善中国特色教学理论10
- 2. 为其它教学理论中国化提供研究经验10-11
- 3. 指导基础教育教学改革深入发展11
- (四) 研究方法11-12
- 1. 比较研究法11
- 2. 理论分析法11-12
- 3. 历史研究法12
- (五) 研究思路与内容12
- (六) 研究的创新之处12
- 二、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概述12-18
- (一)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形成与发展12-15
- 1.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思想渊源12-13
- 2. 早期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心理学的研究13-14
- 3. 现代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对教学的影响突显14-15
- (二)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基本观点15-18
- 1. 不确定的知识观15-16
- 2. 自主建构的学习观16
- 3. 情境互动的教学观16-18
- 4. 合作互动的师生观18
- 三、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中国化的发展阶段18-29
- (一) 引介与探索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2000年18-21
- 1. 系统介绍基本理论19-20
- 2. 实践应用领域的初步探索研究20-21
- (二) 批判反思与深化应用阶段:2001年至今21-29
- 1. 对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自身的反思21-22
- 2. 新课改背景下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深化应用22-29
- 四、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中国化的表现形式29-37
- (一) 引介基本观点29-31
- (二) 本土化的理论探讨31-32
- (三) 课程改革相关文本的逐渐渗透32-34
- (四) 教学改革实验34-36
- (五) 课堂教学实践36-37
- 五、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中国化的影响因素37-43
- (一)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本身37-39
- (二) 传播主体与应用主体39-41
- (三) 政策因素41
- (四) 经济因素41-42
- (五) 文化因素42-43
- 六、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中国化的困境43-51
- (一) 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分析43-47
- 1. 课堂教学机械化、形式化倾向严重43-44
- 2. 重生轻师现象凸显44-45
- 3. 过度重视直接经验,忽视了间接经验的习得45
- 4. 过于注重过程性评价的同时对终结性评价有所疏忽45-47
- (二) 理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分析47-51
- 1. 食洋难化47-48
- 2. 理论思维方式两极化48-49
- 3. 科学研究意识淡薄49-50
- 4. 本土化理论研究与实践操作脱节50-51
- 七、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中国化的启示51-57
- (一) 紧密结合中国教育教学实际51-53
- (二) 加强本土化理论研究53-54
- (三) 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相结合54-56
- (四) 坚持全球视野56-57
- 结束语57-58
- 参考文献58-66
- 致谢6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傅维利,王维荣;关于行为主义与建构主义教学观及师生角色观的比较与评价[J];比较教育研究;2000年06期
2 丁邦平;建构主义与面向21世纪的科学教育改革[J];比较教育研究;2001年08期
3 钟启泉;寻求课程范式的转型——中国大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展与问题[J];比较教育研究;2003年01期
4 袁维新;国外基于建构主义的科学教学模式面面观[J];比较教育研究;2003年08期
5 胡定荣;对建构主义教学论的历史、文化与实践的思考[J];比较教育研究;2005年02期
6 丁邦平,胡军;建构主义理论与我国基础科学教育改革的若干问题[J];比较教育研究;2005年07期
7 刘万伦;建构主义教学思想及其在我国的本土化问题[J];比较教育研究;2005年07期
8 项贤明;教育:全球化、本土化与本土生长——从比较教育学的角度观照[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9 张建伟,陈琦;从认知主义到建构主义[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04期
10 何克抗;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5期
本文关键词: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中国化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6772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xuetheo/2677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