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学理论论文 >

自我激励教育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07 16:09

  本文关键词:自我激励教育问题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叶圣陶先生提出:“教是为了不教”的教育理念。联合国国际教育发展改革委员会在1972年提出:“未来学校必须把教育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在《未来的冲击》一书中,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对未来的教育形式做出大胆的推断:“鉴于可以预见的变革速度,我们可以推测,未来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那些没有学会学习的人。”足见无论是否具有文化、地域的差异,都不约而同的证明自我教育是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自我激励是自我管理中的关键一环,从人性需求的角度上看,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而习近平总书记在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上首提“获得感”。无论是“被肯定”还是“获得感”都是自我激励从思考雏形到行动产生的原动力。瞬息万变的时代,带来了人主体意识的大大提高,随之而来也产生了一定的问题:个体自我教育能力不足;成长过程中会出现自我管理疲软的现象;青少年成长期心理矛盾导致心态浮躁等。自我激励教育正式以人的需要为垫脚石,通过内导性教育的模式,利用自我教育过程中教育主客体的相互转换,促进“现实我”更好的管理“理想我”。论文总共分六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部分,探讨了论文选题的意义,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以及论文的研究方法。第二部分自我激励教育概述,以概念阐述为切入点,通过自我激励教育内涵的总结,自我激励教育过程的探析,自我激励教育与相关教育范畴的关联三个部分疏通论文的骨架。第三部分是自我激励教育的理论基础,分别从主体性教育理论、内容型激励理论、过程性激励理论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引入马克思对主体及主体性的解读;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弗洛姆的期望理论;亚当斯的社会比较理论。第四部分表述了自我激励教育的现状,分别指出现阶段自我激励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取得的成绩,自我激励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探析自我激励教育中存在问题的原因。第五部分,集中思考自我激励教育存在困境的对策。在这部分中,分别以社会、学校、家庭三个落脚点提出对策:首先,强化主体意识,实现正向社会舆论引导;其次,利用校园文化优势,促进个体自我激励教育和集体自我教育相结合;最后,家庭教育的合理化引导。论文的尾声,总结了自我激励教育的意义,从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两个角度收尾全文。
【关键词】:自我激励教育 主体性 激励教育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420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第1章 绪论11-17
  •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11-12
  • 1.2 研究现状12-15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15
  • 1.4 创新观点与不足15-17
  • 第2章 自我激励教育概述17-24
  • 2.1 自我激励教育的内涵17-19
  • 2.1.1 激励的内涵17-18
  • 2.1.2 激励教育的内涵18
  • 2.1.3 自我激励教育的内涵18-19
  • 2.2 自我激励教育的过程19-21
  • 2.2.1 自我激励教育的起点20
  • 2.2.2 自我激励教育的旨归20-21
  • 2.3 自我激励教育与相关教育范畴的联系21-24
  • 2.3.1 自我激励教育与主体性教育21-22
  • 2.3.2 自我激励教育与成功教育22-23
  • 2.3.3 自我激励教育与赏识教育23-24
  • 第3章 自我教育的理论基础24-30
  • 3.1 主体性教育理论24-26
  • 3.1.1 马克思对主体及主体性的解读24-25
  • 3.1.2 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25-26
  • 3.2 内容型激励理论26-27
  • 3.2.1 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26-27
  • 3.2.2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27
  • 3.3 过程性激励理论27-30
  • 3.3.1 弗洛姆的期望理论27-28
  • 3.3.2 亚当斯的社会比较理论28-30
  • 第4章 自我激励教育的现状30-37
  • 4.1 自我激励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中初见成效30-31
  • 4.1.1 政治活动的参与意识提升,注重自身价值的实现30
  • 4.1.2 学会以理性对待事态变化30-31
  • 4.2 自我激励教育存在的问题31-33
  • 4.2.1 自我激励教育意识欠缺31-32
  • 4.2.2 自我激励教育能力欠缺32-33
  • 4.3 存在问题的原因33-37
  • 4.3.1 自豪感与自卑感的对冲影响自我认识的准确性33-34
  • 4.3.2 独立性与依赖性矛盾并存折损自我激励的积极性34
  • 4.3.3 高校教管分离,影响认知行为的转化34-35
  • 4.3.4 以开放新网络为首的外部环境挑战个体自我控制能力35-37
  • 第五章 自我激励教育困境的对策思考37-42
  • 5.1 强化主体意识实现正能量的社会舆论引导37-38
  • 5.1.1 利用信息化优势构建自我激励教育新阵地;37
  • 5.1.2 积极形成和培育自我激励习惯37-38
  • 5.2 利用校园文化优势促进个体自我激励教育和集体自我教育相结合38-39
  • 5.2.1 完善课程设置,创造自我激励环境38-39
  • 5.2.2 完善教师队伍建设,挖掘自我激励内容39
  • 5.3 家庭教育合理化引导39-42
  • 5.3.1 以启发式教育为主要家庭教育模式40
  • 5.3.2 将适度自我肯定变成习惯40-42
  • 第六章 自我激励教育的意义42-47
  • 6.1 理论意义42-43
  • 6.1.1 推动理论研究由管理心理学向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迁移42
  • 6.1.2 由外化式到自我内化式激励的理论发展42-43
  • 6.1.3 在教育中突出“自我”的地位43
  • 6.2 实践意义43-47
  • 6.2.1 从自我激励能力到自我管理能力的强化43-45
  • 6.2.2 促进个体动力源由外在驱动到内在驱动的转变45-46
  • 6.2.3 通过自我教育的发展促进主体意识的提升46-47
  • 结论47-48
  • 参考文献48-51
  • 作者简介51-52
  • 致谢5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吕月桃;;浅谈转变“学困生”之“自我激励”[J];基础教育研究;2010年16期

2 张皓;;大学生自我激励策略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2年20期

3 孙钬;校长自我激励论[J];中小学管理;1990年03期

4 徐梅;;学会自我激励[J];新课程学习(上);2011年05期

5 万安良;重要的在于自我激励[J];化学教学;1989年03期

6 梁朝阳;教师自我激励艺术[J];陕西教育;1994年11期

7 路杰;领导者如何自我激励[J];新东方;2003年10期

8 ;自我激励的六种方法[J];中学生阅读(高中版)(下半月);2012年03期

9 ;自我激励6招[J];中国卫生人才;2011年01期

10 黎凤环;;促进高职教师自我激励的策略探析[J];广西教育;2013年1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王寿兵;;自我激励:教师专业发展的助推器[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四)[C];2009年

2 刘志海;;浅谈教师自我激励[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四川卷)[C];2010年

3 王寿兵;;自我激励:教师专业发展的助推器[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江苏卷)[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自我激励[N];经理日报;2006年

2 瑞翔文化传播公司营销顾问 马文瑞;自我激励也是一种无奈的阿Q[N];财经时报;2007年

3 于长江;营业员如何“能成功”[N];医药经济报;2004年

4 胡月;巧用你的“胡萝卜”——让员工学会自我激励[N];经理日报;2007年

5 盖瑞;激励员工不用钱[N];中国商报;2000年

6 ;激励教师最终要靠内在的自我激励[N];人民政协报;2013年

7 盖瑞;如何激励员工[N];中国经济时报;2000年

8 谢前;自我激励二十法[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0年

9 中华网中国区行政人事总监 谢凤;让员工学会自我激励[N];中国乡镇企业报;2005年

10 ;自我激励二十法[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菲;自我激励教育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本文关键词:自我激励教育问题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9080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xuetheo/29080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7a2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