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大学生资助政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本文关键词:我国高校大学生资助政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 大学生资助政策是当今世界各国都非常关注和重视的一个问题,因为它不仅关系各国社会公平公正的实现,还对当今各国的社会稳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本论文运用文献法、对比法、问卷调查法,个别访谈法,数据分析法等方式,结合教育公平和高等教育成本补偿理论,对我国现行高等教育资助政策存在的各种问题和解决对策进行了探讨,得出以下结论:我国高等教育最新奖助政策与以往的资助政策相比体现了一定的教育公平,如设立高校专门奖助机构,确保奖助政策的落实:设立各级资助对象认定组织,杜绝以往资助对象认定的主观片面性;明确区分奖、助类别,规范奖、助对象,提高奖助额,扩大奖助面;提高助学金的资助额,明确发放方式。 现行高校大学生资助政策的实施,从宏观上和微观上来看都也取得了一些成效,如保障了家庭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所需经费,激励家庭困难学生更加努力学习,使家庭困难学生树立自信,内心获得安全感;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发展,维护了高校的正常、持续发展。 但研究国家新资助政策本身及其在高校执行的情况时,也发现一些问题:政策规定的责任分配欠合理,高校承当的责任过大;因高校隶属关系不同,奖助金承担主体不同,导致资金到位时间不同步;贫困标准模糊,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认定工作存在难度:校内外资助信息沟通不畅,出现重叠资助;个别辅导员敷衍了事、滥用权力;助学力度无法满足学生需求;忽视发展社会助学力量等。 针对出现的问题,我们经过深入的研究及原因分析之后提出以下对策:充分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增加地方政府助学力度,改变高校唱独角戏现状;合理制定政策,资金到位渠道统一;明确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等级认定标准,规范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发动社会力量、合理利用民间组织,建立有效的学生资助信息沟通网络;完善监督制度,强化对高校和学生双方共同监督的职能;确实提高高校辅导员的待遇和地位,培养高素质的辅导员队伍,使用高素质的辅导员人才;健全助学贷款的贷后管理法规,大力开展生源地助学贷款工作。
【关键词】:高校 困难大学生 资助政策 教育公平
【学位授予单位】:南昌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G526.7;G649.2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9
- 第1章 引言9-14
- 1.1 论文写作背景9-10
- 1.2 论文写作目的及意义10-12
- 1.2.1 写作目的10-11
- 1.2.2 论文写作的意义11-12
- 1.3 国内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12-13
- 1.4 研究思路及分析路线13-14
- 第2章 相关名词及理论阐释14-18
- 2.1 “大学生资助政策”14
- 2.2 公平14-15
- 2.3 教育公平15
- 2.4 教育公平理论15-16
- 2.5 高等教育成本分担与补偿理论16-18
- 第3章 我国高校大学生资助政策的历史发展18-25
- 3.1 我国高校大学生资助政策的历史演变18-20
- 3.2 我国高校现行大学生资助政策的内容体系20-25
- 3.2.1 国家奖学金21-22
- 3.2.2 国家励志奖学金22
- 3.2.3 国家助学金22-23
- 3.2.4 国家助学贷款与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23-24
- 3.2.5 高校勤工助学24-25
- 第4章 我国高校大学生助学政策现状分析25-43
- 4.1 现行大学生资助政策的进步之处25-27
- 4.1.1 设立专门的机构,确保政策的落实25
- 4.1.2 设立认定组织,杜绝认定的片面性25-26
- 4.1.3 明确区分奖、助类别,规范奖、助对象26
- 4.1.4 提高助学金的资助额,明确发放方式26-27
- 4.2 高校大学生资助政策取得的成果27-31
- 4.2.1 微观方面27-29
- 4.2.2 宏观方面29-31
- 4.3 我国高校大学生资助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31-38
- 4.3.1 责任分配欠合理,高校承当责任过大31-32
- 4.3.2 高校隶属关系不同,助学金到位时间不同步32-33
- 4.3.3 贫困大学生的认定工作存在难度33-34
- 4.3.4 校内外资助信息沟通不畅,,出现重叠资助34
- 4.3.5 个别辅导员素质差、滥用权力34-35
- 4.3.6 助学力度无法满足学生需求35-37
- 4.3.7 忽视发展社会助学力量37-38
- 4.4 原因分析38-43
- 4.4.1 教育资源有限与地方高等教育规模扩大之间存在矛盾38-39
- 4.4.2 地区和高校之间发展水平的差异39-40
- 4.4.3 国家资助政策还不够完善40-41
- 4.4.4 助学管理力度不强41-43
- 第5章 高校大学生资助政策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43-52
- 5.1 国外经验借鉴43-44
- 5.2 对策44-52
- 5.2.1 增加地方政府助学力度,改变高校唱独角戏现状44-45
- 5.2.2 合理制定政策,资金到位渠道统一45-46
- 5.2.3 明确贫困等级认定标准,规范贫困学生的认定46-47
- 5.2.4 建立有效的学生资助信息沟通网络47-48
- 5.2.5 强化对高校和学生双方共同监督的职能48-49
- 5.2.6 培养高素质的辅导员队伍,使用高素质的辅导员人才49
- 5.2.7 健全贷后管理法规,大力开展生源地助学贷款49-50
- 5.2.8 制定国家助学法规,明确各方助学责任50-52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52-53
- 参考文献53-55
- 附录55-60
- 致谢6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南笛;京城一景:百姓透视高校扩招[J];中国科技月报;1999年09期
2 林健;高校扩招后如何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J];中国高等教育;2001年Z1期
3 李晓波,戎进;试论扩招形势下如何提高教育质量[J];江汉大学学报;2001年04期
4 段汝和!邮编:075131 ,陈建新!邮编:075131;试论高校扩招与思想政治工作创新[J];中国农业教育;2001年04期
5 薛彦;高校扩招与教育体制改革[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6 初立新;我省高校扩招后的商业贷款情况分析及对策[J];辽宁教育研究;2003年03期
7 陈晓荣,樊勇,朱保成;高校扩招背景下体育教师的心理问题及其调适[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8 高庆梅,王燕荣;高校扩招对数学专业基础课教学的影响[J];固原师专学报;2003年06期
9 臧东娥;试论高校扩招后教师定位的转变[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年05期
10 李华;高校扩招后教学改革的探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彦;;也谈高校扩招[A];探索 创新 发展[C];2000年
2 肖凤翔;陈玺名;;我国高等学校过度债务的成因及其预警措施[A];2009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赵敬书;苏含英;;高校扩招与教室资源管理的初探[A];高等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交流论文集[C];2002年
4 胡健;;陕西省高校教育经费投入的结构性矛盾及对策[A];建国60年陕西教育30年法制建设理论研讨会获奖论文[C];2010年
5 冯长春;;高等教育的根本宗旨是培养高质量的人才——谈高校扩招后教学质量保证问题[A];高等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交流论文集[C];2002年
6 司林波;;从经济人的视角看我国的高校扩招[A];和谐高考 阳光招生——《高校招生》杂志理论研究专辑[C];2006年
7 孙河川;;沈阳市高校办学模式创新探究—以沈阳师范大学为例[A];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B卷)——第七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暨浑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论坛文集[C];2010年
8 李漫红;苏明飞;;高校扩招背后——谈大众教育及其未来之路[A];和谐高考 阳光招生——《高校招生》杂志理论研究专辑[C];2006年
9 陈琴;胡维治;;论扩招后高等教育对向上社会流动的影响[A];2007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7年
10 林建荣;;高校扩招后图书馆读者文献需求变化及应对之策[A];福建省社会科学信息工作年会网络时代文献信息的传统与现代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乐 傅丕毅;高校扩招要“质”“量”并重[N];新华每日电讯;2001年
2 本报记者 陈韶旭;高校扩招质量须保证[N];文汇报;2002年
3 徐勇;高校扩招不能牺牲质量[N];新华日报;2000年
4 潘晟;高校不是镀金场,质量才是生命线[N];上海金融报;2011年
5 本报记者 顾巍钟;关注高校扩招规模调整[N];新华日报;2002年
6 刘万永;高校扩招了 还需要自考吗?[N];西藏日报;2003年
7 鲁宁;高校扩招没有错[N];中国经营报;2003年
8 记者 秦健;市内高校扩招 高考内容减少[N];重庆商报;2009年
9 本报实习记者 肖祯;理性看待高校创收[N];中国会计报;2011年
10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 周燕;南非高校扩招的问题及其对策[N];中国教育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宝婷;社会信任的困境与基础[D];上海大学;2011年
2 李志杰;美国联邦大学生资助政策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3 戴凤燕;高校扩招与国民受教育水平、教育不平等[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2年
4 彭清华;高校扩招的经济社会贡献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5 叶通贤;高等学校贷款风险的控制与化解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6 袁晖光;中国高校扩招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和工资调整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7 王海龙;我国高考招生录取模式创新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8 安锦;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政策与促进机制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9 赵贵臣;我国大学生资助体系的德育功能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10 李娣;职业型高等教育混合提供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康;大学生资助政策实施的现状调查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2 朱海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学生资助政策的内容分析[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曹艳红;我国“985工程”高校定位问题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4 李超慧;中美大学生资助政策比较研究[D];东北大学;2009年
5 罗敏;高校自主招生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6 刘奇伟;化解高校债务问题的途径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7 甘雪莲;高校扩招的人口学效应[D];河北师范大学;2012年
8 杜德省;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中的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9 林坚;我国高校贫困生资助机制分析[D];宁波大学;2011年
10 杨洁;扩招以来湖北高校本科专业结构调整的政策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0884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sxd/10884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