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师素养论文 >

试析近现代中日教育文化的阶段性发展

发布时间:2017-11-04 08:32

  本文关键词:试析近现代中日教育文化的阶段性发展


  更多相关文章: 日本教育 中国教育 教育文化


【摘要】:中日两国的教育文化交流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的古代教育对日本教育的思想、制度及方法给予了巨大的影响。然而清朝的闭关锁国束缚了中国教育的发展。近代日本教育在中国的教育发展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试从历史的角度出发,结合文化发展的四个阶段,分析各阶段日本教育在中国教育发展中的作用及其所扮演的角色。
【作者单位】: 河北大学教育学院;
【分类号】:G511
【正文快照】: 中日两国隔海相望,有着悠久的教育文化交流历史,教育交流更是在其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在古代,中国以一种强势文化状态出现,对日本的经济、文化、政治、教育等社会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巨大影响。中国强势文化的传入促进了日本文字的发展,且使私学这一重要的教育形式在日本播种。然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胡建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日两国高等教育改革的若干比较[J];现代大学教育;2006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立志;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评价体系的比较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2年10期

2 胡成功;日本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经验探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3 李秀;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对适应性功能教育的启示[J];安康师专学报;2004年03期

4 李萌;略论启发式教学[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8期

5 张知旭;;中国传统思想对高校心理咨询本土化的影响[J];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3期

6 陈晓斌;孔子教育方法的借鉴作用[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10期

7 丁德全;百年传承 薪火相继——谈我校百年历史形成的办学传统[J];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3期

8 翟艳;浅析中国传统私塾教育的现代价值[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9 刘海涛;张云;;我国古代教师的地位及其对现代教师的影响[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10 王国辉;日本第三次教育改革的个性化原则及启示[J];大连大学学报;1999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高晓芳;;指称外语的词语演变及其原因[A];第四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陈怀今;;完善教育立法 促进教育可持续发展[A];2005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解放;合作教育的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实践[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2 岳峰;架设东西方的桥梁——英国汉学家理雅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3 冯海;从“训诫”到“交谈”[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4 宜勇;大学组织结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5 章小谦;传承与嫁接:中国教育基本概念从传统到现代的转换[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6 李兵;书院与科举关系研究[D];厦门大学;2004年

7 申仁洪;论教育科学:教育研究科学取向及其在中国的合理性建构[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8 英配昌;中小学学生政治生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9 吕良环;论外语自主学习能力之培养[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10 但昭彬;话语权与教育宗旨之共变[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蒋秀召;魏晋南北朝绘画教学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2 陈亚玲;高等教育国际化:中国的历史与现状[D];湘潭大学;2002年

3 朱莹;WTO与中国高等学校内部管理制度的改革[D];延边大学;2003年

4 杨光伟;高中数学活动课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3年

5 李英;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研究[D];河北大学;2003年

6 胡剑虹;日本高等教育制度评介[D];苏州大学;2003年

7 秦启轩;论受教育权的实现与保障[D];河海大学;2004年

8 蒋茂东;高校和企业合作培养人才研究[D];河海大学;2004年

9 黄佳蓉;民国时期广东初等教育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10 王佳磊;梁启超语文教育思想初探[D];首都师范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中国教育家传略》选登[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0年04期

2 佐田智子 ,冬明;日本教育侧影[J];比较教育研究;1980年04期

3 金德泉;日刊介绍日本教育存在的奇怪现象[J];国外社会科学;1980年10期

4 夏志成;陶行知先生传略[J];江苏教育;1980年05期

5 梁柱;;蔡元培与北京大学[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02期

6 霍益萍;;论蔡元培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地位[J];人民教育;1980年02期

7 卫纯;安原;;《日本教育的现代化》简介[J];人民教育;1980年10期

8 学斋;;晚清时中日文化交流史料——《日游琐识》[J];学术月刊;1980年07期

9 梁忠义;;日本的教育研究概况[J];外国教育研究;1980年01期

10 王桂;;日本近代教育大事记[J];外国教育研究;1980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裴娣娜;;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发展与教育体制的改革[A];探索新路构筑辉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五十周年论文集[C];1998年

2 靳丽华;;以陶为师 塑造新型教师[A];学陶师陶 贵在实践——山西省陶行知研究会第二届一次学术年会论文选集[C];1996年

3 刘豹;;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决策模型[A];发展战略与系统工程——第五届系统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1986年

4 朱永新;岳晓东;;当代中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评述[A];第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7年

5 林水田;林瑞管;;实践“生利教育”理论 培养生利人才[A];'96陶行知教育思想与职业教育研讨会论文集[C];1996年

6 刘一玲;;简缩语词散论[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Ⅰ)[C];1995年

7 石生;;论陶行知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A];山西省陶行知研究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87年

8 ;陶行知生平事(1891-1946)[A];山西省陶行知研究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87年

9 ;中国陶行知研究基金会“七五”(1986-1990)时期工作规划[A];山西省陶行知研究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87年

10 ;太原市陶行知研究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年会纪要[A];太原市陶行知研究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8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海平;优化家教工程[N];北京日报;2000年

2 记者 毛京;第二代电子邮件系统问世[N];北京日报;2000年

3 记者 李峻岭;信托业整顿拉开序幕[N];财经时报;2000年

4 程方平;了解教育图书的捷径[N];中国教育报;2000年

5 苏天;恢复中国教育的一个优良传统[N];中国教育报;2000年

6 记者 张真弼;华中师大师生用好中国教育报[N];中国教育报;2000年

7 刘微;《中华留学教育史录》出版[N];中国教育报;2000年

8 记者 刘帆;中国教育报刊社召开首届记者节座谈会[N];中国教育报;2000年

9 ;为中国教育导航[N];中国教育报;2000年

10 江流;中国开始新一轮信托业整顿[N];中国贸易报;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文英;模仿、自立与创新——近代日本学习欧美教育研究[D];河北大学;2000年

2 岳龙;现代性境域中的传统[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3 潘洪建;知识视域中的教学革新[D];西北师范大学;2002年

4 王胜利;教育与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D];天津师范大学;2003年

5 张平海;中国教育早期现代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6 邬志辉;从教育现代化到教育全球化[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7 黄健江;20世纪末中国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史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8 章小谦;传承与嫁接:中国教育基本概念从传统到现代的转换[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9 姜国钧;教育盛衰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10 席佩亚;价值教育模式:理论与实践[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刚强;中国人力资本投资成本收益分析——以教育投资为主的研究[D];天津工业大学;2000年

2 张莉;二十世纪中国学习国外教育改革经验的历史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3 龙岳华;教育的沉重——由“减负”所引发的思考[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4 陈美英;中华传统道德与当代学校道德教育[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5 陈兴德;近代教育家吴汝纶教育思想及实践活动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6 杜觉民;西方教育理论在近代中国的移植应用和现实思考[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7 杨华;美国基层教育行政体制研究及其对中国基层教育行政体制改革的启示[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8 钟令彩;齐鲁大学与近代山东教育[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9 熊仕葵;杜威教育思想在中国传播及其影响[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10 秦洁;电子政务系统的应用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113865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sxd/113865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e71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