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师素养论文 >

基于网络教育平台的视觉传达效应及其心理对策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09 06:19

  本文关键词:基于网络教育平台的视觉传达效应及其心理对策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网络教育 网络教育平台 视觉传达 社会性软件 心理效应 心理对策


【摘要】: 本研究主要是想通过对网络教育和视觉传达的本质进行探讨,从教育学、心理学、艺术学、信息科学、教育技术学、神经生理学、信息加工理论、人本理论等等视角论证:基于网络教育平台的视觉传达效应的发生机制及其应对策略。同时,通过进行实验设计,探索性地制定出一套验证的机制或体系;针对网络教育平台中视觉传达出现的各种效应进行分类,避免不良效应的发生,弘扬优良效应;最后,结合研究实践及其结论提出相关的心理对策,给教育教学实践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本研究要探究的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有: (1)界定网络教育平台的视觉传达与传统教学的视觉传达效应。 (2)探讨网络教育平台中的视觉传达形式及其效应。 (3)剖析信息传播中视觉传达效应与信息呈现方式的关系。 (4)分析网络教育平台中视觉传达效应发生的机制及其原因。 (5)构建网络教育平台中的视觉传达效应的理论模型。 (6)提出能为教育教学实践提供启示的心理应对策略。 研究模块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七个部分,即第一部分:概述。主要介绍研究背景、研究目标、研究价值、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以及论文的结构等。第二部分:网络教育综述。主要介绍了网络教育的本质、范畴、范式及其与网络教学的关系。第三部分:网络教育平台研究综述。阐述了网络教育平台及其结构、网络教育平台中的学习因素分析以及网络教育平台的教学理念与教学设计。第四部分:视觉传达及其效应研究综述。主要介绍视觉传达、视觉传达效应的深层思考、视觉文化中媒体技术构建的体察范式以及对视觉传达中技术的理性审视。第五部分:视觉传达效应实验研究。通过情绪启动的视觉传达实验、基于内容呈现的视觉传达实验,采用实验法和问卷调查等方法,收集数据并进行统计结果分析,提出基于认知风格和社会性软件的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习方式的应用建议。第六部分:心理效应与心理对策。介绍了心理效应及其分类,提出了相关的心理对策。第七部分:研究结论与研究局限。对全文进行归纳总结,并对后续研究作出进一步的引申与展望。 本论文研究特色和创新点在于: (1)将视觉传达理论引入到网络教育的教学设计中来; (2)将艺术设计理念和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心理研究进行拟合与整合; (3)所提出的心理对策将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育水平和学习者的学习效能。 通过实验设计与问卷调查,分别对以下四个方面进行验证性研究:第一、网络教育平台中情绪启动的视觉传达效应实验研究,目的是要发现情绪对学习者信息注意与信息选择的影响;第二、基于内容呈现形态(静态)的视觉传达实验研究,目的是探究与检测网络教育平台中学习者对静态内容的感知与接受偏好状况;第三、基于内容呈现形态(动态)的视觉传达实验研究,目的是探究与检测网络教育平台中学习者对动态内容的感知与接受偏好状况;第四、探索分析网络教育平台中学习者对内容呈现形态(综合/混合)的视觉传达状况,目的是探究与检测网络教育平台中学习者对综合呈现形态内容的感知与接受偏好状况及其之间的关系。 最后,总体上得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结论。 第一、网络教育平台中情绪启动的视觉传达效应实验研究结论 (1)经过两次预测,一次正式施测编制的《情绪启动的词一图愉悦度评定表》共30个题目,包含了三个维度,分别是自尊水平、情绪效价和行为决策。问卷中的各个分量表具有中等以上的信度水平,总问卷的信度是O.82,具有良好结构效度。 (2)实验结果总体上呈现心境一致性效应,在积极情绪时注意积极词语较多,在消极情绪时注意消极词语较多。并且,我们注意到对积极词语的注意受情绪的影响较为显著,虽然对消极词语的注意没有因情绪状态而产生显著差异,但在积极情绪下注意到的积极次数明显多于消极情绪。 (3)根据Moray所指出的注意的实质和特征的六个方面,即:一、选择性,选择一部分信息;二、集中性,排除无关刺激(信息);三、搜寻,从一些对象中寻找其中一部分;四、激活,应付一切可能出现的刺激;五、定势,对特定的刺激予以接受并作出反应;六、警觉,即保持持久的注意。由此,我们推论,学习者在某种情绪下会相应的倾向于注意与情绪状态相一致的词语,是因为他们对定势和言裥缘淖饔?使与情绪状态相一致的词语易化,更易于被接受和作出反应;而与情绪状态相异的刺激则容易被排除而过滤掉;倘若两个同时被看到,学习者对与情绪一致的词语的印象更加深刻,从而选择一致的内容来进行认知加工,这也符合人们认知的常理。 (4)研究中发现,情绪启动对学习者的认知具有明显的主效应,并且对学习者的自尊水平和行为决策上具有显著效应。 (5)研究中还发现,学习者中男性在中性情绪下倾向于积极的内容,而女性则倾向于消极的内容。依据这一现象我们推论,可能是女性的自我保护机制较强而对消极的内容有较强的警觉性,对消极内容较敏感所致。 (6)注意的倾向性总体上呈现心境一致性效应。 第二、基于内容呈现形态(静态)的视觉传达实验研究结论 (1)在内容呈现的方位上,“左”边的信息存在明显的优势,这符合大陆学习者的阅读习惯(因目前还没有采用港澳台地区,即喜好竖行阅读习惯的地区的被试)。 (2)学习者在接受内容上,人物信息相对物品更容易记住,表明人物信息的接受度更高。 (3)在内容呈现的“上一下”方位上,“上”边的信息接受度更高。 (4)随着时间的推移,记忆量出现消减倾向,这可能与疲劳效应有关。 第三、基于内容呈现形态(动态)的视觉传达实验研究结论 (1)在内容呈现的左右方位上,“左"边的信息存在更加明显的优势,这符合大陆学习者的阅读习惯(因目前还没有采用港澳台地区即喜好竖行阅读习惯的地区的被试)。 (2)学习者在接受内容上,人物信息相对物品更容易记住,表明人物信息的接受度更高。 (3)在内容呈现的“上一下”方位上,“上”边的信息接受度更高。 (4)在限时同样的情况下,记忆量随时间推移,相比静态条件有所增加,这可能与刺激学习者积极加工有关。 第四、网络教育平台中学习者对内容呈现形态(综合/混合)的视觉传达状况分析 (1)在内容呈现的左右方位上,“左”边的信息存在明显的优势,但动、静态呈现方式作用下学习者的记忆效果存在显著差异,动态效果明显优于静态。 (2)学习者在接受内容上,人物信息相对物品更容易记住,表明人物信息的接受度更高,且表现出动态呈现方式的信息学生记住的量更大,不过随着“动"的速率加快、频次增多反而出现负效应。 (3)在内容呈现的“上一下”方位上,“上”边的信息接受度更高,但动、静态呈现方式作用下学习者的记忆效果差异程度不太明显。 (4)从呈现方式上来说,动静态之间的相关并不显著,但存在一定的差异。 (5)从统计分析来看,网络教育平台中学习者对内容呈现形态(综合/混合)的视觉传达除了方位的“左”、“上”、内容的“人”的接受效应显著有较大差异外,其他并不明显,这说明还有很多其他因素影响着网络教育平台中学习者的视觉传达,有待于进一步地研究与探讨。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G43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易莎;;当代符号消费与视觉传达设计[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年28期

2 陶冶;;视觉传达中空间图形的研究与应用[J];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3 赵琳娜;;互联网与视觉传达的关系[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4 金琰;;在多维性的视觉传达设计中建构高校学生活动的立体宣传模式——从二维走向四维的空间转换[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年32期

5 陈守明;;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平面构成课程教学的创新性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1年27期

6 杨凌;;汉字的发生与平面中的视觉传达[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年14期

7 赵雅萍;王翌;;针对性的信息素养网络教育平台设计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1年18期

8 李伟明;;找准切入点,发挥网络平台在社区教育中的作用[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1年08期

9 游敏惠;罗玉华;蒋蜀辉;;高校大学生“激励成长”发展服务教育的实践探索与创新[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10 周胜;;包装设计中的超视觉传达——多感官设计[J];华章;2011年2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丹;;视觉传达设计教学的新思考[A];首届中国高校美术与设计论坛论文集(下)[C];2010年

2 张金良;于安祥;;浅析图形创作思维对视觉传达设计的影响[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4)[C];2009年

3 曹淮;晁丁丁;;3D元素在网页信息传达中的应用研究[A];2006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暨中国工程院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首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郭菲;;字体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5 席涛;;虚拟现实技术(VR)引导视觉传达设计的发展——和谐社会与工业设计创新[A];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6 孙延;孙奕;;现代博物馆展示设计的视觉语义传达[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上册)[C];2001年

7 翟浩澎;程笑君;;浅谈商业插图教学的新观点[A];高教科研2006(中册:教学改革)[C];2006年

8 周平;;谈标志设计与图形创意[A];学校艺术教育与素质教育论坛文集[C];2004年

9 宋冬慧;;广告图形设计的创新生存[A];2006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暨中国工程院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首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10 王时中;;塑造新时代中国企业,发展工业设计学科[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超英;信息时代的视觉传达设计[N];中华读书报;2002年

2 刘佳;视觉传达设计师[N];中国包装报;2004年

3 刘佳;视觉传达设计师[N];中国包装报;2004年

4 ;清华网络教育平台建设全面启动[N];中国电子报;2000年

5 李大庆;微软网络教育平台和培训实验室揭牌[N];科技日报;2008年

6 李永文;国产电脑游戏形象“苗苗”成功导入美国网络教育平台[N];大众科技报;2006年

7 ;上师大签约 prcedu.com网络教育平台[N];科技日报;2000年

8 苏州工艺美术学院 胡朝阳;“大传播”语境下的视觉传达设计[N];美术报;2008年

9 罗鼎;程国华:打造教育“淘宝网”[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7年

10 王慧芳;微软公司E—learning网络教育平台投入使用[N];中国电子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曹晖;视觉形式的美学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07年

2 宋协伟;转形·转型[D];中央美术学院;2010年

3 张屹;网络教育服务质量管理体系规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贝莉;汉字的形态与视觉传达设计[D];苏州大学;2002年

2 丁颢;基于网络教育平台的视觉传达效应及其心理对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3 冯柯;“空则有,,有则空”[D];河南大学;2004年

4 李瑛;论绘画艺术对视觉传达设计的引导作用[D];山东大学;2010年

5 路璐;当代视觉传达设计中的汉字图形化设计[D];河北科技大学;2010年

6 穆拉德(S.Murad);多视觉的发现与传达[D];中央美术学院;2006年

7 张博;形象承载信息[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张智铭;从“图案设计”到“视觉传达设计”[D];南京艺术学院;2010年

9 于晓华;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中格式塔艺术心理学的运用[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10 李煌;从生活方式看视觉传达设计[D];清华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26938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sxd/126938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afd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