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师素养论文 >

西方当代未成年人道德养成的理论与实践

发布时间:2017-12-29 19:24

  本文关键词:西方当代未成年人道德养成的理论与实践 出处:《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西方 未成年人 道德养成 道德实践


【摘要】:西方当代未成年人道德养成教育在内容上更加突出道德认知能力的培养,强化道德价值观教育,注重道德实践能力的培养。反对灌输、崇尚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性道德教育是养成教育原则上出现的两个新变化。道德教育家努力创新,推出了道德判断法、价值澄清法、观察学习法和故事启迪法等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养成方法。推崇隐性养成教育,强调以实际社会行动和关怀教育来培养良好道德行为习惯,以义工生活锻炼促进素质积淀和提升等,则是在养成途径上的新探索。
[Abstract]:......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徐州师范大学伦理学与德育研究中心;
【基金】: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4BZX057)
【分类号】:G41
【正文快照】: 20世纪中后期,西方对未成年人道德教育问题的研究进入空前繁荣的时期,当代西方道德教育家不仅形成了具有较为深刻理论基础和较高实用价值的道德养成教育体系,而且根据时代需要更新未成年人道德养成教育的内容,并在科学实证研究基础上,对道德养成教育的途径、方法作了卓有成效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向华,颜晓丽;认知发展道德教育理论与价值澄清[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2 袁桂林;诺丁斯关心理论及其与完善人格教育理论的差异[J];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02期

3 赵雪霞,孙启林;诺丁斯关心理论评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5年06期

4 彭寿清;学科德育:一种有效的德育模式[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5 赵野田;国外高校德育的特点、发展趋势及启示[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2期

6 邹绍清;方开学;;论价值澄清模式及其对我国学校德育的启示[J];道德与文明;2006年06期

7 叶信治;新世纪德育应正确处理的六大关系[J];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2000年04期

8 檀传宝;对德育主体及其作用的几点认识[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2年02期

9 但武刚;论德育活动课的类型[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10 李颖;关于同辈群体对大学生社会化影响的调查研究——对绍兴文理学院1080名学生“同辈群体”影响的调查[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国永;德性涌现与道德教育[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2 李家成;关怀生命[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3 傅建明;我国小学语文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4 黄富峰;论道德思维[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5 王文岚;社会科课程中的公民教育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

6 张勤;中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内容设计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7 付桂芳;自我调节学习结构模型的建构[D];吉林大学;2004年

8 王立仁;德育价值论[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9 毛景焕;平等体验的生成与班级教学共同体[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10 侯晶晶;内尔·诺丁斯关怀教育理论述评与启示[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泳红;儿童在向社会情境中的道德情绪判断与归因[D];河北大学;2001年

2 杨超;里考纳品格教育思想述评[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3 邱枫蓝;当代中美两国学校道德教育之比较[D];福建师范大学;2001年

4 林加挺;德育课程体系初探[D];福建师范大学;2001年

5 陈江土;浅议21世纪我国学校德育的改革与发展[D];福建师范大学;2001年

6 刘茂艳;中小学教师教学效能感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1年

7 周伯伟;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方法体系[D];辽宁师范大学;2002年

8 陆浩;思想政治工作激励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9 陈迹;青少年生活思想的形成与教育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1年

10 李家普;论义利观的重建与道德教育改革[D];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朱耀华,赵华朋;浅议德育中的隐性教育[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脉望;;悦·读[J];黄金时代(学生族);2011年05期

2 张虹;构筑安全的屏障[J];中小学管理;1999年04期

3 李红全;何宗琴;;责任教育与学生健康成长[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年22期

4 周石;;克拉玛依区未成年人校外教育发展探讨[J];克拉玛依学刊;2011年04期

5 贺湘;;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成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课堂[J];考试周刊;2011年40期

6 赵立芬;;幸福奉献在未成年人心灵成长的路上——河北省石家庄市未成年人心理维护三级体系建设[J];基础教育参考;2011年11期

7 许健;崔楠;;论教师失范行为对未成年人的影响[J];青少年犯罪问题;2011年03期

8 李静;;网络环境下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初探[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11年03期

9 占叶俊;王莹;;网络环境对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不良影响及策略研究——以丽水市中小学生为例[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年20期

10 赵山河;;20世纪西方教育管理理论的评介及其新时期意义[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甘大勇;;加强未成年人思想教育的主阵地建设,不断丰富校园文化建设内涵[A];贯彻“十七大”精神,,建设先进校园文化——广西首届校园文化建设论坛论文集[C];2007年

2 俞国良;;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3 邹婵;;浅谈在教学中如何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A];第四届中国科学家教育家企业家论坛和2005中国教育热点问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徐定斌;许学武;赵群;;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全社会的责任和义务——洪山区关于未成年人德育工作调研报告[A];湖北省儿童全面发展研究会第三届第二次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5 孙卫贵;;“三结合”教育之首要任务谈[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四卷)[C];2005年

6 明兰;;让家庭和学校培育养成教育之花[A];毕节地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研讨会文章选集[C];2006年

7 卢胜堂;张汝兰;;走进学生心灵做他们的同路人——高中生心理亚健康原因分析及对策[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五卷)[C];2005年

8 李长吉;常亚慧;;试论西方教学价值观念的主要特点[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9 郭黎岩;王元;;传统性道德观对现代未成年人性道德心理发展的影响[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10 唐滨梅;;深化区域传统美德教育研究 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A];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研究文集(第七卷)[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杨雪煌;盘龙参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城区[N];昆明日报;2008年

2 记者 焦杨;我市建成21个“留守未成年人之家”[N];巢湖日报;2009年

3 记者 李君光;中国未成年人网脉工程启动[N];北海日报;2009年

4 李武计 何君丽;洛南力促未成年人健康成长[N];商洛日报;2009年

5 本报记者 冷启迪;流浪未成年人为何安置难?[N];中山日报;2010年

6 报道组 盛锋 方镖;浦江构筑未成年人校外“安全网”[N];金华日报;2010年

7 杨凌凡;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撑起一片蓝天[N];三明日报;2010年

8 扬州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关爱未成年人健康成长[N];扬州日报;2010年

9 记者 严凌;净化环境助未成年人健康成长[N];黄石日报;2010年

10 记者 周润文 特约记者 张积杰;金川区积极引领未成年人健康成长[N];金昌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薛忠祥;当代中国教育的应有价值取向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2 吴晓蓉;仪式中的教育[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媛媛;论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未成年人家庭道德教育[D];苏州大学;2009年

2 管吉明;社会转型期未成年人品德行为偏差的成因及其矫正[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3 张宏杰;论未成年人道德思维的培育[D];贵州师范大学;2007年

4 范战江;未成年人道德教育示范问题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5 许慧;河南省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教育对策[D];郑州大学;2005年

6 魏会卿;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特殊性研究[D];郑州大学;2006年

7 周文学;未成年人网络道德行为失范的现状、成因与对策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5年

8 高亚杰;孝之德育[D];天津师范大学;2007年

9 王琦;黑龙江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6年

10 王晓青;网络背景下未成年人德育的策略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35154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sxd/135154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17a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