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初中生依恋与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
本文关键词:农村留守初中生依恋与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 出处:《心理发展与教育》2009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留守初中生 依恋关系 应对方式 问题解决 留守儿童 青少年 父母 同伴 农村 应对策略
【摘要】:采用青少年父母、同伴依恋问卷和青少年应对方式问卷对方便取样得到的492名农村留守初中生、514名非留守学生进行调查,探讨农村留守初中生依恋和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留守初中生父母、同伴依恋显著低于对照组;留守初中生使用问题解决和求助的方式显著低于对照组,而发泄显著高于对照组。(2)留守初中生的依恋与应对方式之间存在显著相关。父母同伴依恋与问题解决和求助正相关,与幻想、忍耐等显著负相关。父母同伴的信任、沟通和疏离与应对方式之间存在显著相关。
[Abstract]:The results showed that : ( 1 )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ttachment and coping styles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tudents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
【作者单位】: 西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2007年度规划基金项目(项目批准号:07JAXLX011) 2008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项目批准号:08BSH050)成果
【分类号】:B844.2
【正文快照】: 1引言早期对依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儿童领域,从80年代中期开始,青少年的依恋得到关注,研究者开始更加深入地探讨青少年依恋的心理机制及其与其他心理过程之间的相互关系[1~4]。Ainthworth[5]描述的依恋特征趋近行为、安全基地行为、避风港和分离痛苦表明个体与依恋对象在空间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玲凤;;隔代教养幼儿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7年10期
2 周宗奎,孙晓军,刘亚,周东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3 刘玉新;张建卫;;社会支持与人格对大学生应对方式的影响[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4 王振宏;初中生自我概念、应对方式及其关系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1年03期
5 方晓义,林丹华,孙莉,房超;亲子沟通类型与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4年01期
6 方晓义;戴丽琼;房超;邓林园;;亲子沟通问题与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年03期
7 刘霞;范兴华;申继亮;;初中留守儿童社会支持与问题行为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7年03期
8 黄希庭,余华,郑涌,杨家忠,王卫红;中学生应对方式的初步研究[J];心理科学;2000年01期
9 王振宏,郭德俊,方平;不同同伴关系初中生的自我概念与应对方式[J];心理科学;2004年03期
10 刘俊升;周颖;包蕾萍;桑标;;青少年心理一致感水平及其与应付方式的关系[J];心理科学;2006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建卫,刘玉新,金盛华;大学生压力与应对方式特点的实证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2 卢国;李丹;;不同同伴关系青少年的身体自我概念与其心理模式[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3 严以德;;职校学生自尊、自我效能感与应付方式的研究[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10期
4 张涛;李祚山;;中学生自我概念、应对方式特点及其关系研究[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1期
5 刘凌霜;;高职医学生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6 刘朝莹;应对方式与中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综述[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7 夏凌翔;试论心理学在西部大开发中的应用[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8 谢琴;大学生应对方式的校别、性别及焦虑水平差异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9 钟文娟;;生活事件及应对方式与健康的关系[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12期
10 姬栋岩;文雅;靳晶;;不同学历护理专业学生特质应对调查分析[J];护理学杂志;2007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黄艳苹;李玲;;不同留守类型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差异比较[A];国际中华应用心理学研究会第五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黄艳苹;李玲;;国内留守儿童研究综述[A];国际中华应用心理学研究会第五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刘春梅;陈影影;张旭颖;张倩;周鑫;李柱华;张迪;李春光;王蓉;;大学生社会支持系统发展特点的研究[A];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进展——全国第十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田宝;高中生考试焦虑影响考试成绩的模式和对策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1年
2 陈建文;青少年社会适应的理论与实证研究:结构、机制与功能[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3 陈旭;中学生学业压力、应对策略及应对的心理机制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4 刘志宏;初中生校园压力因果模型建构与压力疏导团体辅导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5年
5 安秋玲;青少年非正式群体交往与自我同一性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王江洋;幼儿自我延迟满足能力的预期性、发展性及差异性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6年
7 胡志;我国篮球运动员比赛应对方式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8 郭成;青少年学业自我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9 杨彦平;中学生社会适应量表的编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10 杨俊敏;维汉大、中学生体育目标定向、身体自尊、社会性体格焦虑、主观幸福感的跨文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向守俊;初中生挫折应对自我监控训练的实验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2 郑桂芳;三所不同类型中学学生的自我价值感与应对方式的比较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3 刘卫春;初二学生应对方式、应对效能与心理适应的关系及干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4 徐颖哲;小学生在与同学冲突情境下应对方式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2年
5 王丽红;学习困难学生成就目标定向、学习策略、失败应对方式的特点及其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
6 刘凤娥;大学生应对方式问卷的初步编制[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7 朱卫红;高、低两类社会支持家庭初中生应对方式的初步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8 申艳娥;中小学教师压力应对特点及其相关因素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9 于肖楠;不支持压力下的下岗人员应付方式与控制感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10 严标宾;社会支持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星;内蒙古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现状调查与分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年04期
2 方丰娟;陈国鹏;戚炜颖;;幼儿心理健康评估现状和思考[J];心理科学;2006年02期
3 张丽芳;唐日新;胡燕;徐德淼;;留守儿童主观幸福感与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年04期
4 叶敬忠;王伊欢;;留守儿童的监护现状与特点[J];人口学刊;2006年03期
5 刘霞;范兴华;申继亮;;初中留守儿童社会支持与问题行为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7年03期
6 佘凌,罗国芬;流动人口子女及其教育:概念的辨析[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7 杜鹏;聚焦“386199”现象关注农村留守家庭[J];人口研究;2004年04期
8 李庆丰;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子女”发展的影响——来自湖南、河南、江西三地的调查报告[J];上海教育科研;2002年09期
9 刘玉新,张建卫,金盛华;社会支持与人格对大学生压力的影响[J];心理学报;2005年01期
10 王振宏!745000,梁三才!745000;大学生自我概念与心理健康水平关系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包蕾萍;;心理一致感对失业者压力体验的中介作用[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田瑞琪;大学生成人依恋的测量及相关人格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2 王月玲;班级学习环境、学业成绩与学业求助的相关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4年
3 马莲;初中生学业求助发展特点及其训练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5年
4 杨元花;初中生安全感发展的家庭动因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尤tQ秀;;谈幼儿的社会化过程[J];早期教育(教师版);1985年02期
2 务本;;母爱是儿童的心理需要[J];早期教育(教师版);1988年12期
3 西戈尔;德里亚;吴维屏;;家庭心理观——儿童社会情感的发展[J];国外社会科学文摘;1988年10期
4 曲爱轩;如何创造幼见园良好的精神环境[J];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1992年03期
5 张冬;做称职的父亲——谈父亲在婴幼儿教育中的作用[J];幼儿教育;1992年11期
6 艾略逊;董维真;;孤独时的感觉[J];国外社会科学文摘;1993年10期
7 吴放,邹泓;儿童依恋行为分类卡片中文版的修订[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4年02期
8 邵小英;大班语言活动设计——诗歌《家》[J];学前教育;1994年12期
9 刘芳;母──婴依恋关系的形成及其作用[J];南都学坛;1994年01期
10 吴放,邹泓;幼儿与成人依恋关系的特质和同伴交往能力的联系[J];心理学报;1995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任义平;徐彬;;服从性在警犬训练使用中的作用及培养[A];第十一次全国养犬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王争艳;刘静;赵冬艳;;青少年依恋和自主性的特点及其相互关系[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3 董广敏;;青少年依恋与人际交往质量的关系[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4 李强;董洁;;依恋理论对精神病理影响的概述与探讨[A];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06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储如生;关注儿童依恋感培养[N];中国教育报;2000年
2 中华女子学院学前管理系副教授 陈虹;帮宝宝完善自理能力[N];中国妇女报;2001年
3 杨丽珠;关注儿童的依恋行为[N];中国教育资讯报;2002年
4 陈会昌;胆子大小是天生的吗?[N];中国教育资讯报;2002年
5 编译 马克;热情回应与早期关怀[N];中国教师报;2002年
6 长沙铁路医院 邹新元;宝宝为何怕上幼儿园[N];大众卫生报;2003年
7 ;宝宝入园家长莫急[N];河北日报;2003年
8 周德民;流浪儿童有八“性”[N];中国社会报;2003年
9 ;如何预防宝宝感冒?[N];信息时报;2003年
10 周宗奎;健康心理,人生第一步[N];中国妇女报;2004年
,本文编号:136950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sxd/13695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