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师素养论文 >

泰勒原理和凯洛夫教学论的比较——兼论课程论和教学论之间的关系

发布时间:2018-01-04 13:03

  本文关键词:泰勒原理和凯洛夫教学论的比较——兼论课程论和教学论之间的关系 出处:《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泰勒原理 凯洛夫 课程论 教学论 课程理论 课程与教学 教学理论 意识形态 理论框架 课堂教学实践


【摘要】:20世纪50年代以来,以凯洛夫为代表的传统教学论一直是中国主流教学理论与实践发展建构的基本理论框架。近年来,西方各种课程理论越来越为中国学者所理解与接受。其中,泰勒的课程理论被公认为是西方课程探究的主要范式,被誉为"西方现代课程理论的基石"。这两种理论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不同,涉及的意识形态来源各异,肩负的教育使命亦迥异,因而对"课程"、"教学"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有不同的理论诠释。对这两种理论进行比较,藉此对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进行初步的梳理、整合与重建。
[Abstract]:Since 1950s, with Kairov 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theory is the basic theoretical framework China mainstream teaching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he construc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In recent years, more and more western curriculum theory to understand and accept Chinese scholars. Among them, the curriculum theory of Taylor considered as the main paradigm of Western Curriculum inquiry, known as the "cornerstone of western modern curriculum theory. These two theories have different social and historical background, different sources of ideology involved, shouldering the mission of education is also very different, so the" course ",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ing "and the two are different. Comparing the theoretic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two theories, the curriculum (Theory) and teaching (on) a preliminary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gration and reconstruction.

【作者单位】: 南洋理工大学;香港大学;西南大学外语学院;
【分类号】:G423
【正文快照】: 主持人语:课程与教学以及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始终是课程与教学论学科关注的重要问题。理解二者之间的联系与分界,对于课程与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来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联系的角度而言,我们需要理解如何经由课程到达教学,使教学过程更富目的性和思想性;也要知道如何经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常春元;论教育与智力的发展[J];安徽教育;1980年07期

2 樊政清;苏甫同志来鞍做学术报告——《评凯洛夫教育学的几个问题》[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1980年00期

3 王越 ,周德昌;总结教育史上的经验教训 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兼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原RG[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01期

4 齐世闻;刘荣曾;;单杠高难度腾越动作的力学原理及实例分析[J];体育科技;1980年03期

5 本刊记者;;博采众长 鼓励实验——杜殿坤同志谈吸收外国教育经验的一些问题[J];中国教育学刊;1980年02期

6 杨建波;;列·符赞科夫教学论思想简介[J];中学语文;1980年02期

7 金增;新教学论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布鲁纳、赞科夫教学论初探[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1981年01期

8 董源来;凯洛夫与赞科夫教学思想辨析[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1981年01期

9 胡其钧;必须重视智能的培养[J];江西教育;1981年02期

10 东月;杜殿坤谈赞可夫、凯洛夫和布鲁纳[J];宁夏教育;198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熊玉琳;;课堂讨论法初探[A];江西省语言学会第五届会员大会暨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2 高瞻;张莹;;我国篮球教学理论的特征与体系建设研究[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4年

3 王映学;;教学理论与教案设计探析[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驻京记者 何连弟;教改日新月异 教研步履蹒跚[N];文汇报;2001年

2 钟启泉;告别“罐装” 走近真实[N];中国教育报;2002年

3 孙世杰;让语文成为学生的最爱[N];中国教师报;2003年

4 太原30中 董玉莲;关于思想政治课教学模式的探讨和研究[N];山西科技报;2003年

5 朱小蔓 张男星;看社会转型中的中俄教育[N];中国教育报;2005年

6 胡根林;我们需要怎样的教育比较?[N];中国教育报;2006年

7 肖u& 王义高;曾经滋养过中国教育[N];中国教育报;2006年

8 娄青凤;如何进行英语创新教育[N];伊犁日报(汉);2007年

9 大同五中 李玉英;在新课标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品质[N];大同日报;2009年

10 顾雪林;“钱学森之问”带来的痛与思[N];中国教育报;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杨四根;从“教学认识论”到“教学诠释学”[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2 冯晓华;思想政治课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的现状及教学对策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3 肖三杏;高中数学课堂“四自”教学模式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4 樊华强;试论人本论语文课程观及其建构[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5 王少君;凯洛夫和赞科夫学生发展理念的比较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4年

6 谢应宽;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视野下的教学原则体系建构[D];贵州师范大学;2004年

7 王青;对外汉语初级阶段综合课的课堂教学模式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8 肖鸿雁;我国高校德育课程体系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37859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sxd/137859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73c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