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师素养论文 >

苏南乡村教育研究(1905-1937)

发布时间:2018-03-14 07:03

  本文选题:苏南 切入点:区域 出处:《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 百余年来社会发展的实践表明,中国实现现代化的难点在农村。农业、农民和农村始终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薄弱环节和关键要素,如何实现三农的现代化已成为当代中国社会的一项十分重要且迫切的任务。论文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下,借鉴历史学、社会学、文化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的理论,运用区域研究、文献分析、访谈口述、个案考察、历史比较等研究方法,以1905-1937年的苏南乡村教育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在相对发达的区域经济、社会、文化条件下的乡村教育现代化发展脉络,努力揭示苏南乡村教育现代化的内在逻辑与基本特点,深入探讨教育与区域现代化发展的复杂互动关系。全文由绪论、正文和结语三部分组成。 在绪论中,简要说明了论文的选题缘由、观察视野、分析理路、研究方法等,并对论文的重要概念、时间断限、地域范围作了界定。 正文分为六章。 第一章,从“整体的历史”视角出发,论述了苏南乡村传统教育的生态环境。分析了苏南区域优越的自然环境、活跃的商品经济、深厚的传统文化、多彩的教育资源以及它们对乡村教育现代化所产生的可能影响。 第二章,从历史纵向的视野梳理和探讨了1905年到1937年这段历史时期的苏南乡村教育发展。依据教育宗旨和发展态势的特点,将之划分为三个阶段:1905—1911年为苏南乡村教育的现代化起步阶段、1912—1927年为发展时期、1928-1937年为停滞与反思时期。 第三章与第四章,是论文的主体部分,着重对传统与现代性在乡村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进行文化考察。对于文化传统的考察,选取乡村士绅、乡民、现代教师作为切入点,通过他们的活动与文化选择,阐述传统在苏南乡村教育的现代化过程中发挥的复杂作用。在第四章的现代性考察中,苏南乡镇的工业化、城镇化一方面促进了乡村教育的现代化发展,另一方面形成了城乡教育的差距,进而产生了城乡教育的冲突。因此,在“传统—现代”的结构中,苏南乡村教育形成了新旧杂糅的“半截子”现代化特点。 第五章,从现代化发展的角度分析苏南区域的乡村教育运动。文中指出这是一部分有着深厚人文关怀的知识分子所作的现代化努力,他们于以工业化为主导,城市化为中心的政府现代化道路外另辟蹊径,从乡村社会出发,以教育为途径,去谋求整个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苏南区域的乡村教育运动对当时以及今天的中国农村教育发展均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第六章,通过苏北、苏南乡村教育现代化的区域比较,,努力探讨乡村教育现代化的区域文化特点和地理环境因素。通过教育生态系统、区域文化性格、现代化发展过程等方面的理论比较,更为清晰地展示苏南乡村教育现代化的本土生态优势,以及教育与经济、文化等社会系统的良性互动过程。 最后是结语部分。论文总结了1905年-1937年苏南乡村教育现代化的基本特点,指出苏南乡村教育的现代化过程中,理应善于利用中国的深厚文化传统,积极适应快速的现代化变革,实现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以期为中国现代化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区域教育资源与必要的历史文化借鉴。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G52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蔡俊豪,陈兴渝;“城市化”本质含义的再认识[J];城市发展研究;1999年05期

2 王先明;中国近代乡村史研究及展望[J];近代史研究;2002年02期

3 洪银兴;;二元结构的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4 罗志田;;科举制废除在乡村中的社会后果[J];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01期

5 任放,杜七红;施坚雅模式与中国传统市镇研究[J];浙江社会科学;2000年05期

6 殷文;三十年代苏南农村私塾教育盛行之动因[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7 王先明;;“区域化”取向与近代史研究[J];学术月刊;2006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司洪昌;嵌入村庄的学校[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2 吴滔;流动的空间:清代江南的市镇和农村关系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161011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sxd/161011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33f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