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师素养论文 >

大学生气质与家庭环境的相关研究

发布时间:2018-05-09 03:42

  本文选题:大学生 + 气质 ; 参考:《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年07期


【摘要】:目的探讨家庭环境对大学生气质类型形成的影响及二者间的关系。方法对502名在校大学生采用陈会昌等人修订的气质量表与沈其杰等修订的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进行心理测试。结果1男、女生在矛盾性、成功性、知识性、娱乐性、道德宗教观、组织性、控制性、胆汁质、粘液质得分上存在差异(P0.05)。城乡学生在成功性、知识性、娱乐性、粘液质、抑郁质因子上存在差异(P0.05)。2胆汁质与情感表达、知识性、娱乐性、矛盾性、成功性因子得分呈正相关(P0.05);多血质与成功性、亲密度、情感表达、知识性、娱乐性因子得分呈正相关(P0.05;粘液质与亲密度、成功性、道德宗教观、组织性、控制性因子得分呈正相关(P0.05;抑郁质与矛盾性、控制性得分呈正相关(P0.05),而抑郁质与亲密度、情感表达、娱乐性得分呈负相关(P0.01)。结论大学生气质与家庭环境关系密切,家庭环境对大学生气质类型的形成有显著的影响。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influence of family environment on the formation of temperament type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Methods 502 college students were tested with temperament scale revised by Chen Huichang et al and FES-CVV with family environment scale revised by Shen Qijie et al. Results 1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scores of contradiction, success, knowledge, entertainment, moral religion, organization, control, bile and mucilage between male and female students (P 0.05). There were differences in the factors of success, knowledge, entertainment, mucilage, and depression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students (P 0.05.2) between bile quality and emotion expression, knowledge, entertainment, contradiction, success factor score positive correlation (P0.05), blood quality and success, affinity. The scores of emotional expression, knowledge and entertainment we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P0.05; the scores of mucilage and affinity, success, morality and religion, organization and control we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P0.05. The control score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P0.05, while the inhibition of tulips wa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affinity, emotional expression and entertainment. Conclusion College students' temperament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ir family environment, and family environment has a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the form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temperament.
【作者单位】: 中国.河南新乡医学院心理学系;
【分类号】:B844.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张改叶;郭玉琴;闫春平;;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人格特征、应付方式的影响[J];新乡医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2 钱铭怡,,夏国华;青少年人格与父母养育方式的相关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6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董军强;;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4期

2 曲强;从图式理论谈阅读教学的优化[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3 袁辉;应急决策群体的组织[J];安全;1997年01期

4 陈焕坤;沈阳大学女生排球项目学习动机的调查分析[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5 郭莲荣;苏畅;;如何培养演绎推理能力[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6 刘新学;;心理学量化研究范式的思考[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7 曹荣誉;问题解决策略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8 赵书阁,李颖;浅议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J];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学报;1999年01期

9 谷贤林;关于比较教育若干问题的探讨[J];比较教育研究;2003年07期

10 付轶男;饶从满;;比较教育学科本体论的前提性建构[J];比较教育研究;2005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杨铖;刘建平;;论品牌的心理效应[A];国际中华应用心理学研究会第五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惊铎;道德体验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2 王斌;手球运动情境中直觉决策的实验研究与运动直觉理论的初步建构[D];北京体育大学;2002年

3 丁彪;企业领导者自主学习能力的实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4 郑剑虹;自强的心理学研究:理论与实证[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5 何志鹏;人权国际化基本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6 付桂芳;自我调节学习结构模型的建构[D];吉林大学;2004年

7 贾影;中西认知差异与跨文化交际的场理论研究[D];厦门大学;2004年

8 胡弼成;高等学校课程体系现代化研究[D];厦门大学;2004年

9 范树成;德育过程论[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10 郑发祥;从鲁宾斯坦到布鲁什林斯基[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玲;中学生强迫症的家庭因素分析及其系统家庭治疗初探[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2 李改;大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与其心理健康的关系的研究[D];河北大学;2000年

3 魏峰;大学生人格五因素及其与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4 王晓军;试论韩非的帝王之术——韩非管理心理思想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5 郑渊方;初中学生物理概念发展的实验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6 吴秀荣;《说文解字》表情词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7 曲霞;小学作文创造性教学策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8 孙晓敏;心脑关系的哲学探讨[D];西北大学;2001年

9 张文华;《论邓小平教育创新理论及其启示》[D];云南师范大学;2001年

10 卿素兰;中学英语素质教育三维促进学习模式的构建与实验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包陶迅;大学生心理卫生认识状况研究[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1999年02期

2 董来民;河南医学大学生精神卫生问题研究[J];新乡医学院学报;1999年02期

3 赵荣霞,王海民,阎克乐;中学生应付方式、自尊、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2年06期

4 简佳;唐茂芹;;人性的哲学修订量表用于中国大学生的信度效度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年04期

5 徐泰,艾赛提,张春强,王槐鸿,杨征,崔俊南;艾森克个性问卷(成人)在维吾尔族大学生中的试用报告[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89年06期

6 韩岭,杨德森;神经症患者个性特征的性别差异[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1年01期

7 王家林,彭崇基,陆焯平;广西南宁市中学生EPQ测查和全面发展初探[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2年03期

8 姜厚璧,冯卫;偏头痛患者个性测验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年01期

9 岳冬梅,李鸣杲,金魁和,丁宝坤;父母教养方式:EMBU 的初步修订及其在神经症患者的应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岗英;刘登攀;潘宿奎;;不同气质类型大学生注意集中性的实验研究[J];心理科学;2006年04期

2 赵文进;;双性化视野中当代大学生的应对方式与主观幸福感[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3 宗先波;;大学生人际关系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及其辅导[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4 陆建兰;曾能毅;;浅议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对策[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年18期

5 陈斌;;“天之骄子”为何不想念书——大学生的心理障碍[J];家庭医学;2008年04期

6 陈丽;隋岩;林喻;;大学生学习适应性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J];井冈山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7 周振华;董艳萍;李燕;;大学生情绪智力与气质类型的关系[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8 胡月星;情绪障碍,大学生心理波动的主要诱因[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0年02期

9 朱宏;;大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及对策[J];心理学探新;1991年01期

10 赖延谦;试析大学生的心理障碍及其调适[J];化工高等教育;199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希庆;;大学生网络心理咨询留言分析[A];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论文集[C];2009年

2 陈其华;;性健康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A];中华中医药学会艾滋病分会第七次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董海婧;褚宇帆;;体育锻炼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迟立忠;周湘文;;大中学生身体自尊的发展特点及其与整体自尊的关系[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丁秀玲;韩力争;冯玉州;;大学生的人格描述与心理健康教育[A];迈向21世纪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第六届全国大学生心理咨询学术会议优秀论文集[C];1999年

6 江雅;黄希庭;;大学生自我价值感和焦虑相关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7 杨心德;蔡李平;张莉;;大学生日常生活事件压力指数的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8 闫琼;王有智;;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自我和谐的相关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9 韩红艳;;大学生网络交往研究综述[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10 柳春香;;大学生自我价值感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桑红;大学生保持心理健康的常用办法[N];四平日报;2006年

2 周慧虹;就业大学生别被心理不适应难倒[N];中国经济导报;2007年

3 蔡曙光;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干预与预防[N];光明日报;2006年

4 记者 苏雁邋通讯员 陆炜;专家呼吁尽快拆除心理“一米线”[N];光明日报;2007年

5 本报记者 朱伟光邋通讯员 张世英;关注大学生抗挫折教育[N];光明日报;2008年

6 本报记者 杨岩泽 实习生 白宇飞;众多压力困扰高校学子[N];呼和浩特日报(汉);2007年

7 实习生 周晨昕 记者 姜澎;两个好消息 不要一块说[N];文汇报;2005年

8 本报实习记者 张杭;“6·25”大学生杀人事件心理调查[N];北京科技报;2005年

9 李舒蕊;“三个和尚”为何没水喝[N];大众科技报;2006年

10 教育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邋执笔 柯狄祖;如何引导大学生形成健康心理素质[N];光明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梅松丽;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心理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2 朱艳新;大学生情绪调节策略的结构、特点及有效性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9年

3 李佳川;体育锻炼对降低大学生自卑感的影响及其心理机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4 曾晓强;大学生父母依恋及其对学校适应的影响[D];西南大学;2009年

5 李力红;大学生言语、表象认知风格个体在记忆系统中信息表征偏好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6 李j;身体锻炼对大学生睡眠质量的影响及其心理机制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7 马嵘;不同运动方式和情境对大学生社会性体格焦虑影响的实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8 高宏杰;15FQ~+量表中文版的修订及初步应用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5年

9 魏义梅;大学生抑郁的心理社会机制及认知应对干预[D];吉林大学;2007年

10 张爱宁;观影疗心[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曾成义;大学生焦虑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2 胡凛;大学生自杀倾向的心理预防和干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3 高迎浩;大学生愤怒情绪及其与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D];河南大学;2005年

4 阳柳青;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社会比较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5 孙竟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索[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5年

6 杨雪龙;大学生自杀风险因素评估研究[D];苏州大学;2005年

7 石晓勇;大学生性别角色态度与成就动机的关系研究[D];苏州大学;2006年

8 杨琳娜;大学生自我和谐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7年

9 冯红霞;体育院校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特点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08年

10 杨仕进;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与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86444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sxd/186444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4de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