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性教师行为分析:教师研究的新视野
本文选题:专业发展 + 教师行为分析 ; 参考:《教育研究》2009年12期
【摘要】:专业性教师行为分析途径是在中国教育改革所催生出的专业主义价值观影响下形成的。它把教师专业发展作为基本价值观,主张以教师行为的意义为线索,以意义单元存在的情境作为基本分析单位,运用教育类专业知识和学科专业知识,分析教师专业判断的合理性、教学决策与教学判断的关系、教学决策与教学行为的关系,分析教师决策转化为教师行为的过程。
[Abstract]:The approach of professional teacher behavior analysis is formed under the influence of professional values produced by China's educational reform. It regards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as the basic values, advocates taking the meaning of teacher's behavior as the clue, taking the situation of meaning unit as the basic analysis unit, and using the professional knowledge of education and discipline as the basic analysis uni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ationality of teacher's professional judgmen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ing decision and teaching behavior, and the process of transforming teacher's decision into teacher's behavior.
【作者单位】: 杭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基金】:2006年度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课题“专业性教师行为研究”(课题批准号:06CGJY04)的研究成果,课题负责人为林正范教授,贾群生执笔
【分类号】:G451.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林正范;贾群生;;教师行为研究:课程与教学论的重要研究方向[J];教育研究;2006年10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阮成武;走向共生:教师教育与基础教育关系的重构[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2 章云珠;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教学行为的优化策略[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3 周新发,宗琴珍;高校现行教师评价工作中的弊端及对策[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4 李瑛;;我国教师发展阶段论及其启示[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5 张卫勇,石春红;论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角色的定位[J];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6 杨金国,薛艳格;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失范行为透析及控制对策[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1期
7 陈向明;实践性知识: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基础[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年01期
8 钟启泉;概念重建与我国课程创新——与《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作者商榷[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年01期
9 施小菊;运用反思性教学提高体育实习教师专业能力的实验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10 黄爱峰,吴昊,顾渊彦;新课改下的体育教师教育问题透视[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彭海蕾;幼儿园游戏教学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2年
2 刘新民;中小学体育教学中交往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2年
3 曹一鸣;数学教学模式的重构与超越[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4 金美福;教师自主发展论[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5 曹树真;“引导”中“生成”[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6 孙亚玲;课堂教学有效性标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7 张俐蓉;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关系的反思与重构[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8 朱益明;教师培训的教育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9 邹玉玲;主体性体育及其课程观探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10 任学印;教师入职教育理论与实践比较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亢光斌;中小学教师“校本培训”初探[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2 周红;试析幼儿园新教师的角色适应[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3 邓红;民办回族幼儿园教师成长之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2年
4 吴民祥;合作探究型教师培训模式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2年
5 黄建团;挑战·反思·对策·展望[D];广西师范大学;2002年
6 张宏伟;教师素质在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7 林松访;中小学创新型教师及其成长若干问题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8 杨静;化学双语教学设计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9 闫建敏;中小学课程资源及其对策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10 余丽;反思性学习在教师专业发展中作用的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丁钢;教育与日常实践[J];教育研究;2004年02期
2 张建琼;国内外课堂教学行为研究之比较[J];外国教育研究;2005年03期
3 吴黛舒;;中国教育学学科危机探析[J];教育研究;2006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朋;谈谈教学档案与教师的专业发展[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2 薛博;董玉琦;刘琳;;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一项质的个案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5年03期
3 仇惠龙;茹荣芳;;新任教师专业发展有效途径的调查分析[J];教育探索;2007年07期
4 王素珍;;教师职业责任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2期
5 张蕾;;美国田纳西州教师评价和专业发展的框架及借鉴意义[J];世界教育信息;2008年08期
6 张冬;;边远地区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校本策略探析[J];考试周刊;2010年41期
7 李继宏;;论教师的职业价值观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J];中国成人教育;2010年16期
8 赵立影;学科教师的专业发展:改善学习的途径——美国教育技术CEO论坛年度报告(二)综述[J];教育信息化;2003年02期
9 梁红京;马海涛;;教学档案袋:一种可资借鉴的教学评价工具[J];全球教育展望;2003年11期
10 ;现代校长需有专业智慧[J];广西教育;2004年1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世东;;国家教师基金“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 民办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浅谈民办学校教师的可持续性发展[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湖北卷)[C];2010年
2 连榕;王惠卿;陈晶晶;郑婷芳;;教师职业高原的量表编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3 李光强;;学校如何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一)[C];2009年
4 ;构建和谐校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CTF050102——254调整后的实施方案)[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福建卷)[C];2010年
5 刘光余;;论教师专业发展中的“马太效应”及其应对策略[A];和谐共生:2007年全国博士生(教育类)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6 吴浩明;;校长持续性专业发展模式的构建研究[A];教育领导研究(第一辑)[C];2009年
7 胡鹤毅;;试论教师专业发展的“外引内发”策略[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江苏卷)[C];2010年
8 赵培斌;;校本培训是促进年轻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A];2007“校本培训”主题论坛论文集[C];2007年
9 李光强;;学校如何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湖南卷)[C];2010年
10 赵金梅;;促进幼师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四条途径[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三)[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赵小雅;合作是教师重要的专业品性[N];中国教育报;2007年
2 黄晓玲;农村教师,何时才能自己解放自己?[N];人民政协报;2006年
3 胡小勇;专业发展 路在何方[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6年
4 周建国;教师专业成长四步曲[N];中国教师报;2007年
5 通讯员 崇教;崇明“新农村教师”培训项目启动[N];东方城乡报;2008年
6 宜兴市官林中学 吴福平;以制度支撑教师专业发展[N];成才导报.教育周刊;2006年
7 本报记者 舒刊;辜伟节:教师专业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N];成才导报.教育周刊;2005年
8 福建省厦门市吕岭小学校长 林华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N];中国教育报;2007年
9 杨庆余邋上海师范大学小学教育研究所所长;教师专业化发展凸显“三大误区”[N];中国教育报;2007年
10 本报记者 宁志成 通讯员 刘卫锋 曹奕;教师高端培养让“骨干”走向名师[N];江苏教育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冯大鸣;处境变迁与文化回应[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2 王宪平;课程改革视野下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3 邓涛;教师专业合作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4 欧群慧;云南省黎明市孟波镇中学多元文化教师民族志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5 严玉萍;中美教师评价的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6 岳亚平;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策略的形成与发展[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7 肖玉敏;校长的技术领导力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8 杨子秋;以校本课程领导促进学校改进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9 经柏龙;教师专业素质的形成与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10 顾小清;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一俊;论骨干教师的专业发展[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2 杨静;初任教师专业发展标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3 魏淑华;教师职业认同与教师专业发展[D];曲阜师范大学;2005年
4 李伟;促进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校本培训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5 袁志强;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同伴互助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6 刘静焱;“自我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7 廖媛媛;中学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07年
8 李园园;教师博客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
9 王海云;新课改背景下“两极教师双发展模式”探究[D];西南大学;2006年
10 侯淑萍;基于专业发展的教师在职教育问题的归因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87083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sxd/18708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