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体心理咨询改善高压力大学生应付方式、心理控制及身心健康的研究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feasibility and effectiveness of group counseling in improving coping style, psychological control and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of high stress college students. Methods 28 high-stress college students were selected as subjects according to the condition of the group, and received group counseling for 8 times. The trait 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 symptom Checklist (SCL-90) and locus of Control scale (CSL) were used for pre-and post-test evaluation. Results 1 the positive coping factor of trait coping styl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before group counseling (t 4.514 P0. 001), and the negative coping factor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before group counseling. The negative coping factor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before group counseling. The positive coping factor of trait coping style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group counseling group (t = -3.405), while the positive coping factor of trait coping style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before group counseling (t ~ (2.911) P _ (0.014) and opportunity factor (t ~ (3.89) P _ (0.003). The scores of somatization, interpersonal sensitivity, depression, anxiety, hostility, phobia, paranoia and other symptoms (t3.286P0.000) and other symptoms (t3.286P0.007) were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in the internal control factors (t 2.614, P 0.024), interpersonal sensitivity (t 5.11, P 0.000), depression, anxiety, hostility (t 3.67 8, P 0. 004), phobia (t 2.708, P0. 020), and other symptoms (t 3. 286P 0. 007), but not significantly in the 3 symptom scale (t 2. 614, P 0. 024), depression (t 5. 694, P 0. 007), anxiety, hostility (t 3. 67 8, P 0. 004), phobia (t 2. 708, P 0. 020), and other symptoms (t 3. 286P 0.007). Conclusion Group counseling is feasible and effective in improving coping style, psychological control and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of high-pressure college students.
【作者单位】: 广东医学院心理学教研室;
【分类号】:B844.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潘敏;石丽;周金莲;李丹;袁琼;周威;黄万琪;;不同学科大学生应对方式的差异性分析[J];中国临床康复;2005年44期
2 张林,车文博,黎兵;大学生心理压力感量表编制理论及其信、效度研究[J];心理学探新;2003年04期
3 肖计划,,许秀峰;“应付方式问卷”效度与信度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6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维良;教师的应付方式与社会支持[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01期
2 张力为;信度的正用与误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年03期
3 张力为;效度的正用与误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年04期
4 梁宝勇;;《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应对分量表的编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6年03期
5 唐正芬,冯曦云,赵旭东;家庭动力学特征与青少年应付方式及违法犯罪的相关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2年02期
6 李津,李小妹,刘明,高睿;农村贫困地区老年人心理社会问题及应付方式的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04年02期
7 刘桂芬;王智;;团体心理咨询对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自信心的效果研究[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8 韩永菊;急诊科护士SCL-90测试结果与应付方式选择的分析[J];中国护理管理;2005年03期
9 查月红,龙文祥;安徽师范大学研究生心理压力的调查研究[J];复旦教育论坛;2005年03期
10 吴歆,石捷,业明,黄玲,施穗琴;急诊医务人员心理状况和应付方式分析[J];广西医学;2004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Tan Xianming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e, Guangzhou Sport University;RESEARCH IN COPING STRATEGY OF ARCHER[A];Proceedings of the 3~(rd) International Congress Asian-South Pacific Association of Sport Psychology[C];199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刘志宏;初中生校园压力因果模型建构与压力疏导团体辅导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5年
2 张琼;乳腺增生病肝郁气滞证心理应激及内分泌的相关性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6年
3 张芳;局级领导者群体整体效能的心理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胡志;我国篮球运动员比赛应对方式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5 贾利军;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6 董会芹;3-5岁儿童同伴侵害的一般特点及其与应对策略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7 杨晓云;医科大学生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生成、归因及干预实验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7年
8 杨丽;完美主义、应激、应对、社会支持和抑郁的关系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永强;企业普通员工招聘筛选量表的编制与施测[D];河南大学;2005年
2 欧阳常青;大学生应对方式与社会支持间的关系分析[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3 刘凤娥;大学生应对方式问卷的初步编制[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4 陈洪;大学生英语学习焦虑及其应对方式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5 刘春燕;发展性团体心理咨询改善大学生应对方式的实验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2年
6 常逢锦;大一新生生活事件的应对方式、心境对其身心健康的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7 杨丽;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干预的效果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3年
8 金蓓蓓;高复班学生应对方式的心理干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9 李金钊;上海市中学生的心理压力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10 朱炜良;警察职业应激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春燕,李文权;师范大学生204名应激性生活事件和应对方式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2004年01期
2 佟月华;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应对方式及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04年04期
3 李黎;绍兴文理学院大学生心理防御机制与挫折应对方式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04年04期
4 王振宏;初中生自我概念、应对方式及其关系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1年03期
5 韦有华,汤盛钦;几种主要的应激理论模型及其评价[J];心理科学;1998年05期
6 李虹,梅锦荣;大学校园压力的类型和特点[J];心理科学;2002年04期
7 张卫东;应对量表(COPE)测评维度结构研究[J];心理学报;2001年01期
8 杨东,张进辅,黄希庭;青少年学生疏离感的理论构建及量表编制[J];心理学报;2002年04期
9 施承孙,董燕,侯玉波,侯桂芝,周晓梅;应付方式量表的初步编制[J];心理学报;2002年04期
10 王富荣,茅默;理工科大学生心理压力的调查研究[J];应用心理学;2001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潇镥;;大学生挫折应对与其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年02期
2 杨晓梅;;团体心理咨询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及探索[J];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3 周喜华;;高校留级生的学业倦怠与应对方式的调查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11年13期
4 刘桂芬;;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团体心理咨询中的运用[J];广西教育;2011年18期
5 邱鸿钟;陈晓云;马利军;;广州公交车司机压力状况与应对方式的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年07期
6 彭小红;郑谊贞;;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2011年Z1期
7 蒋燕宾;;基于大专学生应对方式的调查与研究[J];文教资料;2011年20期
8 李海红;;大学生团体心理咨询的新形式——团体沙盘游戏[J];中国电力教育;2011年23期
9 龚雨玲;;武警基层干部工作压力、应对方式与工作倦怠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1年04期
10 宁凯;;基于应对理论的大学生抗挫折心理能力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赵欣;;工作应激水平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陈红;郭成;;中学生人格特征与应对方式的关系[A];第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2001年
3 刁利华;李玉玲;尹秋;郭勇;;SARS病人心理状态与应对方式调查及心理干预[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四届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3年
4 赵坚;邹玉红;;高职大专学生应对方式与焦虑的相关研究[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戴天刚;;焦虑症患者的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研究[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四届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3年
6 韩国玲;马弘;邬晓艳;梁光明;谢永标;林红;马林山;赵顺程;;玉树地震后5个月基层干部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应对方式调查[A];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第九次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7 侯淑晶;李春光;解亚宁;张小远;肖蓉;;军队医科大学学员应对方式特点及其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初步分析[A];2004医学心理、军事心理、康复心理、医学心理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4年
8 许慎;;初中农民工子女心理压力及应对方式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9 申艳娥;;正、负性压力情境下教师应对方式的比较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10 李明;刘文;胡日勒;;大学生思维方式和应对方式相关的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原方;寻求积极的应对方式[N];中国妇女报;2006年
2 本版撰文 本报记者 董毅然;腐败导致中学生心理阴影[N];北京科技报;2005年
3 湖南医科大学附二院医学心理研究中心 李欢欢 程灶火;焦虑亦成疾[N];中国医药报;2000年
4 志振文;用正常的心态面对非典[N];中国石油报;2003年
5 记者 任珊珊 通讯员 林勇强、于瑞丽;缓解压力:发泄?忍气?[N];广州日报;2004年
6 石国兴邋高志文;关于心理和谐的思考[N];光明日报;2007年
7 金亮;对救灾者有必要实施心理危机干预[N];中国医药报;2008年
8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主任医师 李占江博士;教你如何自我解压[N];北京日报;2005年
9 李颖;灾后心理干预驱散“心灵余震”[N];科技日报;2008年
10 白剑峰;心理危机干预不能缺席[N];人民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庆英;大学生学校归属感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2 杨海燕;工读生与普通生父母依恋与行为问题的关系及其影响机制的对照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3 方必基;青少年学生心理资本结构、特点、相关因素及团体干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4 张爱宁;观影疗心[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5 魏义梅;大学生抑郁的心理社会机制及认知应对干预[D];吉林大学;2007年
6 奚s
本文编号:216240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sxd/21624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