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回归生活世界的理论探析
本文关键词:德育回归生活世界的理论探析
【摘要】: 德育脱离学生的生活世界,表现为德育目标过分注重“社会本位”,缺乏针对性和层次性;德育内容过于陈旧,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德育方法机械化;德育功利化、政治化倾向明显。德育逐渐成为一种知识化、科学化的德育,从而导致德育实效性低下。本文试图从生活世界理论中寻求德育走出藩篱的出口。道德来源于生活,德育为了生活。只有在生活世界中,才能探索出主体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只有在生活世界中,德育的进行才有现实的土壤。德育向生活世界的回归,意味着德育必须以学生的生活世界为基础,德育必须在生活世界中进行,德育必须促使学生过一种有道德的生活。
【关键词】:德育 生活世界 回归
【学位授予单位】:黑龙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G41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Abstract4-7
- 绪论7-13
- 一、论文研究的目的7
- 二、论文研究的意义7-8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8-12
- 四、本文的基本框架12-13
- 第一章 相关概念探讨13-27
- 第一节“生活世界”概念的提出及其解读13-18
- 一、生活世界理论在西方——胡塞尔首次提出“生活世界”概念13-15
- 二、日常生活世界理论在中国——衣俊卿教授关于日常生活世界理论的研究15-18
- 第二节 道德及德育的概念追问18-23
- 一、道德的含义18-20
- 二、德育的含义20-23
- 第三节 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理论和衣俊卿教授的日常生活世界理论的共同点及其对德育的关照23-26
- 一、二者的共同点23-24
- 二、生活世界理论对德育的关照24-26
- 本章小结26-27
- 第二章 德育与生活世界的关系27-33
- 第一节 道德的起源27-29
- 第二节 德育与生活世界的关系29-31
- 一、德育与生活世界融为一体29-30
- 二、德育疏远生活世界30-31
- 本章小结31-33
- 第三章德育面临的困境及其原因分析33-45
- 第一节 德育面临的困境33-44
- 一、德育目标理想化34-37
- 二、德育内容脱离生活世界37-40
- 三、德育方法机械化40-43
- 四、德育功利化和政治化倾向严重43-44
- 本章小结44-45
- 第四章 德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必要性及其途径45-64
- 第一节 德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必要性45-48
- 一、德育回归生活世界反映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45-46
- 二、德育回归生活世界是遵循学生品德发展规律的需要46-48
- 第二节 德育回归生活世界的途径48-63
- 一、构建层次性的德育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社会和谐进步49-51
- 二、德育内容突出“生活”性51-53
- 三、转变德育方式,实施体验式德育53-56
- 四、优化德育环境,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的立体化德育空间56-63
- 本章小结63-64
- 结论64-65
- 参考文献65-69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69-70
- 致谢7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敏芳;;学校德育“生活化”探析[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6年02期
2 滋木;论面向生活世界的思想解放[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4期
3 尹树广;现代性、主体的构造与生活世界[J];求是学刊;2003年03期
4 王慧敏;回归生活世界:当代道德教育的呼唤[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5 王晓升;具体劳动、抽象劳动和物化——评哈贝马斯对马克思劳动二重性思想的批评[J];求是学刊;2004年05期
6 高清海;探索新的哲学思维模式[J];求是学刊;2005年05期
7 王晓丽;中国语境中的“生活世界”[J];浙江社会科学;2005年05期
8 徐金玲;冷泽兵;;教学回归生活世界的反思与探究[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9 刘峰峰;;重新认识“寓教育于一日生活之中”[J];幼儿教育;2007年18期
10 王平亚;何小忠;;生活世界理论视野下的课堂教学及其回归路径[J];教育科学论坛;2007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安梧;;走向生活世界的儒学[A];《国学论衡》第一辑——甘肃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会学术论文集[C];1998年
2 黄曼君;;实现语文教学与生活世界的融通[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一)[C];2009年
3 李兰芬;;论马克思主义的生活德性论[A];2006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上)[C];2006年
4 黄曼君;;实现语文教学与生活世界的融通[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广东卷)[C];2010年
5 周晓璐;彭运石;;现象学及其心理学方法论蕴含[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6 雷红霞;;西方近现代形而上学的转型及其意义[A];全国“形而上学与反形而上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7 伍麟;;现象学对理论心理学的贡献[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8 戴劲;;马克思和胡塞尔论生活世界问题[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6)[C];2008年
9 曾盛聪;;现代化、生活世界转型与伦理嬗变[A];海峡两岸道德发展论[C];2008年
10 王晓升;;具体劳动、抽象劳动和物化——评哈贝马斯对马克思劳动二重性思想的批评[A];全国"唯物史观的理论创新"与"马克思主义实践理论的当代意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兴良;穿行于生活世界和法律世界之间[N];检察日报;2005年
2 陈宝凤 李楠明 初忠智;马克思主义哲学向生活世界的回归[N];黑龙江日报;2000年
3 方晓;生活史原来可以这样写![N];中华读书报;2006年
4 李亦敏;“生活世界”的教育学[N];中华读书报;2007年
5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理论部主任、教授 彭恒军;融合“意义世界”与“生活世界”[N];中国教育报;2007年
6 本文作者系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杨善华;理解普通妇女的生活世界[N];中国妇女报;2005年
7 陈遵沂;生存论哲学的意义境域探求[N];光明日报;2006年
8 本报记者 廖申展;校园呼唤人性化[N];中国教育资讯报;2002年
9 刘士林;那个远去的放牛娃带走了什么[N];中国教育报;2007年
10 谢有顺;文学批评应通达人心[N];文学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斌;去蔽·超越·建构[D];西南大学;2012年
2 张淑燕;我国当代情感教育的现实思考[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3 崔光辉;走向真实的世界[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4 杜悦艳;回归本原[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5 岳伟;批判与重构[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6 曹润生;论世界观教育[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7 潘建红;现代科技发展与道德教育重建[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8 于冬青;走向生活世界的幼儿园课程设计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9 丁立群;实践哲学人类学论纲[D];黑龙江大学;2001年
10 张荣伟;教育共同体及其生活世界改造[D];苏州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欢;德育回归生活世界的理论探析[D];黑龙江大学;2009年
2 王正祥;从“生活世界”看哈贝马斯大众文化思想[D];苏州大学;2004年
3 肖朗;回归生活世界:维特根斯坦思想的美学向度[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4 朱启涛;论中小学道德教育向生活世界的回归[D];云南师范大学;2004年
5 柳谦;论体验的教育价值[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6 黄洁;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现状及对策[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7 刘韬;现象学教育学视域下的体育课程理念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07年
8 潘永云;初中思想品德课回归生活世界的辩证思考[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9 李敏;“游戏”在师生交往中的本体价值[D];安徽师范大学;2005年
10 王长倩;交往行动理论视野下的师专学生管理[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8114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sxd/8114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