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教育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本文关键词:论社会教育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摘要】:社会教育,作为近代中国教育系统中的一个组成要素、一种特殊教育形态,和其他任何教育制度一样,是近代中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诸方面变革发展的产物,因而也必然对近代中国社会诸要素产生相应的影响和促进作用,从而推动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
【作者单位】: 中共重庆市委党校;
【分类号】:K25;G521
【正文快照】: 社会教育,泛指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以外的所有教育范畴。我国采用“社会教育”这一名词,始自1911年蔡元培先生主持教育部工作时创设社会教育司专司掌管社会教育事业行政。作为教育系统中的一个组成要素、一种特殊教育形态,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一样,同是有其一定的发生和发展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李永连;;日本近代社会教育事业的发展及对我们的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1990年04期
2 黄学溥;试论教育兴国[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03期
3 杨晓;晚清新政社会教育及其影响初探[J];学术研究;2000年10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廖秀华;;论初中英语教学中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S1期
2 谈儒强;;20世纪上半叶中国农村教育的两种改革路径[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3 李国庆;;从实用主义德育理论到品格教育——美国道德教育理论的演变[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4 陈文彬;1927—1937年上海失业人群再就业状况述略[J];安徽史学;2004年03期
5 赵文;;九一八事变前《生活》周刊对日本侵华的认识及其抵御主张[J];安徽史学;2006年04期
6 钟以彬;;困境中的高校执行力:模式分析与途径选择[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7 汪注;;旧上海烟标、月份牌上女性形象的解读[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8 李秀;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对适应性功能教育的启示[J];安康师专学报;2004年03期
9 顾健娣,林齐模;杜月笙和上海工运[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10 邵燕婷;19世纪后期上海季节性移民的形成[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旦;;新闻自由:新闻媒介职业化的政治基础——对西方新闻自由思想历史发展的再思考[A];信息化进程中的传媒教育与传媒研究——第二届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汇编(上册)[C];2002年
2 臧海群;张国良;;受众研究跨学科的性质与方法——兼论建立跨学科研究的受众学[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3 张建仁;;论陶行知的乡村教育思想[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4 张志刚;;陶行知的人格教育思想[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5 翟广顺;;陶行知与毛泽东:历史的机缘和邂逅——纪念陶行知逝世60周年、毛泽东逝世30周年[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6 于珍;;民国时期上海的“移民子弟”学校——以“宁波旅沪同乡会各小学”为个案[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7 赵旭东;廖其发;;近现代教育家对农村成人教育内容探索的述评[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6)——中国教师教育史、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史研究[C];2009年
8 张振助;;庚款留美学生与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在中国的传播[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7)——中外教育交流史研究(含留学教育、教会教育等)[C];2009年
9 傅资云;;乌申斯基论习惯的道德意义和教育意义[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10 方晓东;;试论杜威的儿童发展观[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娜;哲学语用学视域中的教育实践[D];南开大学;2010年
2 钱海平;以《中国建筑》与《建筑月刊》为资料源的中国建筑现代化进程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3 王生;校长决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4 岳龙;现代性境域中的传统[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5 刘陆天;中国现代化中的政府与政治发展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6 凌宏彬;邓小平理论研究:一种权变的方法[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7 唐汉卫;生活:道德教育的基础[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8 王合群;浙江“二五减租”研究(1927—1949)[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9 陈焕章;中小学引入职业活动的探索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10 马和民;社会化危机及其出路[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彭姗姗;创新型校长成长条件与途径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吕云涛;学校教育中不当惩罚问题探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毕薇;传统德育的历史局限及转型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冯秋珍;教师课堂教学行为与教学智慧的相关性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5 彭娟;蒋士铨诗歌新论[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沈宁;20世纪20—30年代火柴工人的生存状态[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张洁静;流行歌曲:一种重要的语文课程资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张旭;关于高中生班级自主管理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庄益君;初中生学习活动中实现品德成长的探索[D];苏州大学;2010年
10 朱干香;中职学校政治课堂动态生成教学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桂森;;浅谈群众文化与国民教育[J];科技信息;2009年09期
2 赵苗;;日本人笔下的近代中国——以德富苏峰的两部中国游记为视角[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3 梁志明;卢湘文;;试论近代白话文运动兴起的原因[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4 黄文典;近代中国社会最主要矛盾辨析——兼与王付昌同志商榷[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2期
5 廖建林,卢勇;试论近代主流学问观的嬗变[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4期
6 王笛;;近代中国大众文化研究叙事方法的思考[J];史学月刊;2006年05期
7 胡瑞琴;俞祖华;;近代中国社会转型问题研究综述[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8 顾卫星;;试论近代国人英语翻译[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年01期
9 卞浩宇;;基督教新教早期在华“医药传教”剖析[J];历史教学(高校版);2008年04期
10 张忠民;;和谐的努力与幻灭——略论近代中国的“乡村建设运动”[J];社会科学;2008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新毅;;社会教育为监狱服务之我见[A];浙江省博物馆学会2001年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1年
2 黄丽芬;;探索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实现“和谐德育”[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二)[C];2009年
3 刘静;;与市民生活同步——上海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社会教育[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4 陈华;;反思现状,促进德育三结合[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四卷)[C];2005年
5 谢志远;;发挥自然科学类博物馆的优势 采取多种形式为社会教育服务[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03年
6 黄正林;;社会教育与抗日根据地的政治动员——以陕甘宁边区为中心[A];中国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中卷)[C];2005年
7 王若冰;;抓住机遇 大力发展图书馆事业——兼论图书馆在西部大开发中的作用[A];图书馆与西部大开发——陕西省图书馆学会第四次科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8 黄丽芬;;探索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实现“和谐德育”[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广东卷)[C];2010年
9 邱晓蓉;;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教育的思考和探讨[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山西卷)[C];2010年
10 彭康清;;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德育网[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一卷)[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京传;地方博物馆应积极承担社会教育职责[N];中国旅游报;2004年
2 苏州市统计局;2008年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N];苏州日报;2009年
3 湘潭市统计局;湘潭市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N];湘潭日报;2010年
4 张晓 郑易生;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5 教授 何怀远;为什么说“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N];解放军报;2003年
6 ;部门与高校紧密合作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N];人民日报;2004年
7 本报记者 路建新;蓄势待发:迈向新型工业化之路[N];长治日报;2007年
8 记者 邓少华;45项指标让市民知晓社会发展状况[N];宁波日报;2007年
9 定军 王世玲;2007国民经济力主三大协调[N];21世纪经济报道;2006年
10 王世玲;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将出[N];21世纪经济报道;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建萍;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一致性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建华;社会发展中的公正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3 孙冰红;大学教育与社会发展论[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年
4 杨文华;人力资本与社会发展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5 郑宏颖;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荣辱观[D];南开大学;2009年
6 张研;抗日战争时期四川省的社会教育[D];四川大学;2007年
7 章延杰;论政府信用[D];复旦大学;2005年
8 林哲焕;中国朝鲜族社会变迁与发展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9 李太平;科技教育和道德教育[D];南京师范大学;1998年
10 李政;外来投资对徐州社会发展的影响研究[D];河海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树铭;马克思哲学的“人与自然关系”思想[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2 李建明;全面建设小康背景下县域社会发展综合评价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3 弋杨;宋代江西书院及其发展的社会环境[D];四川大学;2005年
4 张凤莲;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关系探析[D];山东大学;2005年
5 王朝晖;人的需要与社会发展的辩证关系[D];郑州大学;2007年
6 刘慧;邵阳市农村社会保障问题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8年
7 孙晓霞;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的社会发展动力系统[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5年
8 李莉;试论音乐教育中“以人为本”教育思想的理论与实践[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9 罗美芳;明清时期清水江水道的开辟与社会发展[D];贵州大学;2007年
10 杨琪;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关系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19294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ykj/11929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