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白华的生命美育课程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07 14:12
本文关键词:宗白华的生命美育课程思想研究
【摘要】: 中国最早的美育课程始于孔子的“六艺”之教,此后,“成于乐”、“游于艺”的乐教传统成为中国文化教育的主脉之一。随着鸦片战争以来西方文化的全面侵入和实用主义思潮在教育界的盛兴,这条延续了千年之久的美育传统被“尚公、尚武、尚实”的课程内容所取代,同时也注定了绘画、唱歌等美育课程至今仍被视为“末艺”的命运。 然而,与美育在实践中长期不被重视适成对照,我国近现代学术界对于通过审美改进国民性、提升人生命境界的思考却从未停止过:从王国维首先将“美育”一词引入中国;到蔡元培、梁漱溟等人高呼“以美育代宗教”;再到当代学者提出现代伦理(乃至信仰)的重建必须基于审美资源,都说明了这一点。本文以宗白华的生命美育课程思想为研究对象,正是试图从其生命“艺境”求索及美育思考与实践中,梳理出一些可为今日审美教育借鉴的课程思想。 作为一个以“精神教育”为毕生志业并“终生情笃于艺境之追求”的美学大师,宗白华的美学研究与美育实践是合二为一的。他不仅延续了自王国维以来的生命美育观,提出了“人生艺术(审美)化”,更重要的是他以融通中西哲学的视野建构了自己的美育哲学,进而从中国艺术的各种形式中挖掘其蕴含的生命律动,并最终创造了符合其美育宗旨的课程体系。 本文的核心主题乃是考察宗白华如何开发可以改善人精神状况、提升人生命境界的美育课程。围绕该主题,本文首先梳理了宗白华生命美育课程思想的形成过程及其美育宗旨;进而揭示宗白华为实现其美育宗旨所做的课程思考及实践经验,具体从课程设计思路及教学特点两方面来呈现其课程思想;最后结合国外艺术教育的研究成果,重新审视宗白华美育课程思想的意义,并对完善当前的美育实践提出一些操作性建议,探讨如何将宗白华的课程思想转变为学生可体验到的课程。 由本文的考察可以发现,继“五四”时期高呼“奋斗与创造”的人生观启蒙与游学德国发现生命的美学动象之后,宗白华最终是以融贯中西的视野、立足中国传统哲学建立了一套极具美学意味及生命哲学色彩的形上学体系,以这一体系为基础,他将自己的美育宗旨界定为感受美学意义上的生命律动,提升人生境界。由此,宗白华在中国传统艺术中找到了符合其美学“艺境”追求的课程内容,并开发出了一系列以中国传统艺术为核心内容的生命美育课程。而在教学过程中,宗白华则摸索出了自己的教学套路,主要表现为“通透”的组织架构、“散步”的教学姿态以及重视实践的教学取向。宗白华的美育课程与教学探索不仅在西方文化处支配地位的时代弘扬了中国文化“游于艺”的教育传统,再现了中国传统美学与艺术的生命熏陶与提升价值,同时也为今日学校教育感化生命、塑造灵魂的育人理想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课程范本,更在理论及实践两个层面为完善当前的艺术课程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G40-01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桑农;宗白华美学与玛克斯·德索之关系[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2 彭锋;宗白华美学与生命哲学[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3 叶朗;北京大学艺术教育的传统[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4 周勇;;教学的荣耀[J];读书;2007年11期
5 李静;;近代乐歌与体育[J];读书;2009年02期
6 余英时;;“游于艺”与“心与道合”[J];读书;2010年03期
7 云慧霞;寻求跨文化的审美共识——宗白华中西美学比较研究思想刍议[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8 范鸿虎;;从美育角度看宗白华的“艺术的人生观”[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9 朱巧云;宗白华美学研究方法论及其文化与跨文化意识[J];甘肃社会科学;2005年03期
10 张晓林;;“美育代宗教”的启蒙意义[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云亮;话语的转型[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
2 王丽;中国近现代美学课程发生发展论[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26265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ykj/12626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