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称评定社会化、专业化的探讨
本文关键词:教师职称评定社会化、专业化的探讨
【摘要】:教师职称评定由于受教育行政化、人际关系、学术造假等问题的影响,已经或部分偏离了预期的轨道,社会上要求停止职称评定的呼声不绝于耳,教师工作的积极性、身心健康受到较大影响,如不尽快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将较大地影响我国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基于此,本文提出教师职称评定社会化、专业化的概念,并对社会化、专业化评审流程、实施条件、意义作用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希望这一崭新的制度设计能够对我国教师职称评审制度的改革有所借鉴。
【作者单位】: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教育系;
【分类号】:G451.1
【正文快照】: 一、概念的界定何谓教师职称评定的社会化、专业化?首先,这里所说的教师包括大学、中学、小学教师。因为无论是大学,还是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遇到的问题基本相同;其次,评定的社会化、专业化是指把职称评定的权限由学校、教育行政机关转交给社会的专业化机构来完成。这类机构可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龙;;开放教育资源的社会化分析[J];中国远程教育;2011年07期
2 周东滨;;社会礼仪教育应是当代青少年融入社会的必修课程[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8期
3 张喜阶;李丽君;;浅谈教育的社会功能[J];现代交际;2011年07期
4 胡兴宏;;教育科研成果推广的机制和运作[J];上海教育科研;1994年11期
5 贺武华;;五道杠少年,看上去很美[J];浙江教育科学;2011年03期
6 王萍;;教育微博系统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1年08期
7 ;中共云南省委高校工委 云南省教育厅2011年“三生教育”工作要点[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教育研究);2011年Z1期
8 玛丽·黑森;吴忠周;;学生个体发展的要求[J];外国教育资料;1998年01期
9 王思蓓;;4—5岁幼儿在园同伴关系的调查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1995年07期
10 龚雪;;关于“平衡”教师与学生惩罚观的几点思考[J];赤峰学院学报(科学教育版);2011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振华;吴晓萍;;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贵阳市农民工子女教育状况访谈[A];“社会学与贵州‘十一五’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5年
2 马莹华;刘世丽;;社会化障碍及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全国第七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暨专业委员会成立十周年纪念大会论文集[C];2001年
3 张燮;黄雅明;章永生;李旷;党乐群;应湘;施铁如;;各国学生的权利与社会化技术研究[A];第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7年
4 孙立平;晋军;何江穗;;以社会化的方式重组社会资源——对“希望工程”资源动员过程的研究[A];中国扶贫论文精粹[C];2001年
5 胡士襄;;论儿童心理发展的社会制约性[A];中国心理学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及建会60周年学术会议(全国第四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上)[C];1981年
6 窦洛英;;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的研究[A];河南省学校管理与学校心理研究会第十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梁可婉;;浅谈幼儿健康心理的培养[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五卷)[C];2005年
8 姜振英;;深化传统美德教育的几个问题[A];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实验研究文集(第六卷)[C];2001年
9 陶德清;;中、小学学生学习态度的调查研究[A];全国第七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3年
10 李燕;许艳丽;;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社会性别分析[A];中国首届心理咨询师大会暨心理危机干预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河南登封市教研室 张谦太;教师职称评定门槛为何越拔越高[N];中国教育报;2004年
2 莫丽东;教师职称评定的反思[N];中国教师报;2003年
3 上海大学 李向平;“灵魂”深处爆发革命[N];社会科学报;2003年
4 本报记者 帅晓波;试行班级“准社会化”管理[N];深圳商报;2001年
5 冯琳;美国教育的社会化和全球化[N];光明日报;2004年
6 本报实习生 王磊 顾一琼;教师职业社会化的起点[N];文汇报;2002年
7 本报记者 周晓曲;社会化——推动青少年校外教育的金钥匙[N];光明日报;2000年
8 记者 梁照华;努力构建社会化大科普格局[N];黑河日报;2007年
9 杨绍伟 本报记者 胥茜;一起讨要教育权案引起的思考[N];中国教育报;2005年
10 周运来邋王竹良;个性化心理教育的误区及其对策[N];经理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孙霄兵;受教育权主体范式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雪萍;打工子弟学校在流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的影响分析[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2 梁霞;家校合作——青少年社会化的有效途径[D];上海师范大学;2005年
3 宁冬梅;内蒙古A大学学生文化个案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4 郭永刚;陕西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问题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5 肖竟章;社会化学生公寓中学生教育管理新模式探讨[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6 周俪;开展学校职业指导的思考与实践[D];苏州大学;2004年
7 王艳娟;教育只是实现人的社会化吗[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8 余波;学习社区规则构建案例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9年
9 姚元全;课堂教学资源分配的社会学分析[D];新疆师范大学;2007年
10 麦共兴;青年教师继续社会化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129876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ykj/12987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