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斯泰洛齐与“教育心理学化”
本文关键词:裴斯泰洛齐与“教育心理学化”
【摘要】:教育心理学化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学说,是西方教育思想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西方古代的一些思想家、教育家就曾萌发这方面的思想。到19世纪初,由裴斯泰洛齐首次明确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口号,强调了"教育心理学化"的重要意义和主要内涵,并对此进行了开创性的实验性探索。裴斯泰洛齐关于教育心理学化的思想和实践,引发了19世纪遍及欧美的教育心理学化运动,对西方教育理论的发展和教育改革产生重要影响,具有普遍和久远的意义。
【作者单位】: 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分类号】:G40-09
【正文快照】: 裴斯泰洛齐作为19世纪伟大的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对教育事业的贡献和影响不仅是重大的,而且是多方面的。其中,首次明确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口号,并对此大声呼吁,还在他自己的教育实践中进行了执着的实验和探索,这在教育史上显然具有开创性的意义。一所谓“教育心理学化”,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钟文芳;试论裴斯泰洛齐“一切为了孩子”的教育理论[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2期
2 刘林;对高校学生自我管理的思考[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3 陈桂香;王永;;诺丁斯“关心”理论对教师素质的要求[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年08期
4 陈桂生;“德育目标”引论[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年02期
5 范牡丹;柏拉图《理想国》中的女子教育观探析[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6 刘丽;;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观摩式教学的探索[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7 陆自荣;理性的两重性与教育取向的两重性[J];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8 王双利;;教育爱理论对现代教育的启示——读裴斯泰洛齐《林哈德与葛笃德》有感[J];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研究);2011年08期
9 史巍莎;;构建“关怀”型课堂——从诺丁斯的《学会关心》说起[J];当代教育论坛(下半月刊);2009年11期
10 陈桂香;;论诺丁斯关心教育理论的超越性[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高春花;曹凤月;;中国家庭中儿童虐待的原因分析——以伦理学为视角[A];“传承人文奥运精神,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科学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8年
2 钟文芳;;试论裴斯泰洛齐教育思想的影响[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3 徐学莹;;裴斯泰洛齐论智育及对现代教育的启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4 孙俊三;谢丽玲;;论西方教育功能理论的历史发展[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5 杨梅;;西方幼儿游戏思想初探[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6 胡晓;;家庭:儿童道德习得的“原生地”——读裴斯泰洛齐著作《林哈德和葛笃德》[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7 李军兰;于近仁;;试论古代中国与希腊传统体育观的差异[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1)——中外教育史比较研究(含比较教育等)[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晓红;教育代价论[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宋秋英;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教学论本土化问题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3 汪丽梅;知识观视域中的教学方法改革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王琪;西方现代体育科学发展史论[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5 潘永兴;激励教育的理论诠释与实践模式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6 赵可云;教育技术实验研究方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7 李朝东;论教育启蒙与公民人格建构[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8 方建锋;论现代教育中的实质非理性现象[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9 李兴洲;重构学校精神[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10 陈锋;狄尔泰教育学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旭;关于高中生班级自主管理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欣;儿童本位观视野下幼儿图书市场现状的调查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3 王俊颖;论瑞士中小学自由主义教学价值取向[D];西南大学;2011年
4 张明晶;陈钟j语文教育思想探析[D];西南大学;2011年
5 公雯雯;社区青少年职业发展需求与职业培训政策应对[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曹圣辉;孩子们,你们生活得怎么样?[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杨晨;初中生闲暇教育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8 张雯雯;教育伦理学视角下的师生冲突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1年
9 谭姣莲;徐特立教育伦理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10 樊晶晶;钱穆大学教育思想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富钢;;裴斯泰洛齐“教育心理化”思想初探[J];教育理论与实践;1989年02期
2 胡晓风;金成林;;陶行知研究反思札记之四[J];生活教育;2009年05期
3 罗生全,冯文全;裴斯泰洛齐的教育思想及其对农村义务教育的启示[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7期
4 邵伟德;裴斯泰洛齐体育思想简述[J];体育文化导刊;1988年01期
5 汪刘生;裴斯泰洛齐的和谐发展教育思想与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J];比较教育研究;1986年03期
6 陈伙平;裴斯泰洛齐的教育爱及其启示[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7 王靖媛;;教育,应当追求这种境界[J];教育文汇;2008年07期
8 铁皮鼓;;国民教育之父——裴斯泰洛齐[J];内蒙古教育;2009年19期
9 王小丁;;爱的教育——解读裴斯泰洛齐[J];教育导刊(幼儿教育);2008年09期
10 张利钧;;裴斯泰洛齐教育实验初探[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钟文芳;;试论裴斯泰洛齐教育思想的影响[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2 徐学莹;;裴斯泰洛齐论智育及对现代教育的启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3 易红郡;;赫尔巴特的教育实验思想及实践述评[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4 冯晓林;;儒家教育学说的逻辑起点试探[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5 滕大春;;从比较教育观点评费希特在教育史中的贡献[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6 李森;;西方关于人的学说与教学动力[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7 胡晓;;家庭:儿童道德习得的“原生地”——读裴斯泰洛齐著作《林哈德和葛笃德》[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8 单洪德;;读《陶行知教育名篇》后感想[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广东卷)[C];2010年
9 李子魁;;陶行知教育学说中的师范教育[A];山西省陶行知研究会首届二次学术年会论文选集[C];1989年
10 郭法琦;;试论近代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儿童观[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伍红林;调准我们教育学的焦距和色温[N];中国教育报;2007年
2 瞿葆奎 郑金洲 程亮;二十世纪中国人的教育探索和智慧[N];中国教育报;2006年
3 九江市鹤湖学校校长 李庐清;前行在让教育回归本位之路上(一)[N];九江日报;2009年
4 若鱼;留学当以不留学为目的[N];中国劳动保障报;2011年
5 喻本伐;“第一流教育家”的自期与论定[N];中国教育报;2011年
6 张晓淮;人性视域中的孔子[N];中华读书报;2002年
7 黄千红;“捡垃圾”唤醒自主意识[N];自贡日报;2008年
8 湖南师范大学教科院 熊和平;课程:从“圈养”、“游牧”到“传记”[N];中国教育报;2004年
9 钱悦青;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小学生素质教育[N];贵州政协报;2006年
10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 华国栋邋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访问学者 田立莉;差异是和谐课堂的细胞[N];中国教育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福春;美国教育学演进史(1832-1957)[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薛小丽;西方近现代兴趣教学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3 侯威;要素主义教育理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4 张爱勤;会通中西 融贯古今[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张东海;全人教育思潮与高等教育实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6 张立新;美国教育技术发展史研究[D];河北大学;2002年
7 杨冰;回眸与超越——先秦时期原创性教育思想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曹影;德育职能论[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9 林建华;论朱熹教育思想体系的生成与建构[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郭庆霞;美国赫尔巴特学派运动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汪雪光;裴斯泰洛齐家庭教育思想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2 江云凤;裴斯泰洛齐与陶行知教育思想和实践及比较[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3 吴值敬;裴斯泰洛齐教育思想述评[D];扬州大学;2009年
4 张爱梅;裴斯泰洛齐和晏阳初乡村教育理论与实践之比较[D];河南大学;2007年
5 于晓君;赫尔巴特教育思想及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6 宁芳艳;近代外国教师理论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7 秦娟华;爱与理的教育[D];北方工业大学;2012年
8 王玉超;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12年
9 刘冬威;民族心理剧的探索性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10 王文礼;“道法自然”与“以天性为师”[D];河南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30063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ykj/13006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