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误解的绝对性及其合理性方式
本文关键词:教育误解的绝对性及其合理性方式 出处:《学术论坛》2010年10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教育误解是因主体间认知起点、认知目的、认知方式不同,导致教育交流双方认知方向偏离、认知意义共同体未能达成、认知结果错位的现象。误解产生、发展于实践,教育误解生成和发展于教育主体间对话交流活动过程中。由于主体及其知识的局限性、不确定性,由于人类语言的复杂性、多样性,以及教育交流沟通不畅等原因的交互影响,教育误解在所难免。但是,并非一切教育误解都是合理的。只有那些遵循了误解发生的自然规律,本着为了人的教育的误解才是合理的。合理性教育误解方式就是合误解发生的自然规律与合教育目的的统一方式。
[Abstract]:Educational misunderstanding is a phenomenon that the cognitive starting point, the cognitive purpose and the cognitive style are different between the subjects, which leads to the deviation of the cognitive direction between the two sides of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 the failure of the cognitive meaning community to be achieved, and the dislocation of the cognitive results.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al misunderstanding is in the process of dialogue and exchange between educational subjects. Due to the limitations and uncertainties of the subject and its knowledge, the complexity and diversity of human language. However, not all educational misunderstandings are reasonable. Only those who follow the natural law of misunderstandings occur. It is reasonable to misunderstand for the sake of human education. The way of rational education misunderstanding is the unity of the natural law of misunderstandings and the purpose of education.
【作者单位】: 宁夏大学教育学院;陕西师范大学;
【基金】:2010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农村地区教师政策问题研究”(10BSH009) 2008年宁夏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西部民族地区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工子女受教育问题——以宁夏为例”(08NXBSH01)
【分类号】:G40
【正文快照】: 以往的交往教育理论从发生认知学和建构主义立场关注了教育理解发生的现象学问题,有些研究甚至深入分析了教育理解的基本要素:“非判断性理解”、“发展性理解”、“分析性理解”、“教育性理解”与“形成性理解”及其具体内容。这种见解超越了日常生活“理解”的范畴,走出了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熊川武;;教育理解论[J];教育研究;2005年08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雪;;杜威的认识论对“二元论”的“克服”[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3期
2 倪荫林;关于概念与其对象及定义的新见解[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3 赵妙法;Metaethics(后伦理学)与Metaphysics(后物理学)——粗议中西哲学之异同及中国有无哲学的问题[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4 胡友峰,付昌玲;论伽达默尔对艺术真理的探寻[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5期
5 强昌文;;个体主义伦理观与权利[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6期
6 丁怀超;意义与诠释[J];安徽大学学报;1997年04期
7 单传友;;时间间距:意义的创生之渠——兼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创新[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8 杨汉麟;李贤智;杨佳;;余家菊留英时期的教育活动与思想述评[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9 周琦;;继承与超越——“和谐世界”思想探析[J];安徽农学通报;2007年12期
10 姜玲玲;;复杂性思维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施[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桑本谦;;传统刑法学理论的尴尬(Ⅱ)——面对梁丽案[A];2009年度(第七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09年
2 梁迎春;;论鲁迅杂文中的理解诉求[A];鲁迅与“左联”——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张立华;;实践教学的理论基础及其现实选择[A];2010北京高教学会高职研究会学术年会“金商祺”杯优秀论文专辑[C];2010年
4 段会冬;;从农村城镇化看农村教育的目标定位问题[A];2009年首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5 ;我读《民主主义与教育》[A];第二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6 潘海啸;;关于3G时代的音乐产业和音乐文化的预见性研究[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7 张作竹;;自然辩证法的系统性特征研究[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8 申仁洪;;论柏拉图的课程理念[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9 舒志定;;马克思教育思想的人文特质探析[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10 李劲松;;杜威教育目的观中的民主思想探析[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玉堂;边沁功利主义分析法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闫建华;劳伦斯诗歌中的黑色生态意识[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施佳胜;经典 阐释 翻译——《文心雕龙》英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向海英;学前教育课程创生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张美宏;生生之道与圣人气象:北宋五子万物一体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郝进仕;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发展战略与战略管理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8 刘义;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研究:概念、历史与实践[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9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10 朱新春;莱布尼茨自然有机论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志明;信息化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董鸣;丝网版画的印痕魅力[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贾丽颖;新课改背景下教师文化的重新理解与建构[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石实;隐秘的参与[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吕云涛;学校教育中不当惩罚问题探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何淼;中学生反思性数学学习现状调查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魏伊含;创新型领导的理论构架与实现方式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罗珍资;基于生态学的大学生自主管理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9 王健;雅克·拉康的文学伦理学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10 邓岚;《苏菲的世界》:多面体折射下的人生呈像[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安全;;教育误解的绝对性及其合理性方式[J];学术论坛;2010年10期
2 魏胜强;;法律论证的意义探析[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3 黎德锐;;作品意义的开放性与确定性[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4 张立平;苏立新;;论推定的复合性[J];社科纵横;2007年12期
5 李香玲;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的合理性、意义及困难[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3期
6 刘培蕾;徐娜;;浅议不留本校生制度的意义[J];世界教育信息;2006年02期
7 王其迈;;地方政府妥善开展移民工作的基本策略探讨[J];丽水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8 倪荫林;;真理与圣象的异同、联系及启示探论[J];甘肃理论学刊;2009年05期
9 陈章奇;;哈贝马斯商谈伦理学的当下意义与病诟[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21期
10 史少博;;朱熹论“义”“利”关系的视阈及现代意义[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敏;孙宝忠;;我国犊牛肉产业发展优势与意义探析[A];首届中国牛业发展大会论文集[C];2006年
2 刘松年;周向阳;张太玲;杨小青;;试论学术交流的本质特点及其意义[A];第六届中国科学家论坛论文汇编[C];2007年
3 朱嘉珑;;俄语颜色词意义浅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刘刚;;浅谈高等院校实验室节能减排[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一卷)[C];2010年
5 吴力科;;浅谈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深远意义[A];湖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论坛优秀论文集[C];2006年
6 李忠祥;;冶金行业实施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绩效影响评估分析[A];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7 刘丽君;;建设先进行政文化 推动和谐社会构建[A];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8 李湘兰;;朝药的用药特点来源及研究的意义[A];东北三省及内蒙古地区遗传学研究进展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9年
9 郭祥冰;;厉行节能 至关重要——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献策[A];福建省科协第四届学术年会能源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赵兴奎;张大均;;心理素质:结构构建及分类意义[A];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06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Acer:追求合理性[N];中国计算机报;2001年
2 本报记者 李立;北京机动车限行不立法 合理性争议大值得反思[N];法制日报;2009年
3 厉新权;也谈景区涨价的合理性[N];中国旅游报;2005年
4 陈曦 邵家举;允许犯“合理性错误”[N];解放军报;2000年
5 刘煜辉;质疑“A+H”股发行模式的合理性[N];第一财经日报;2004年
6 本报记者 任亮;H股折价于A股:合理性与投机性的双重思考[N];第一财经日报;2007年
7 本报评论员;“大立案”意义大[N];人民法院报;2000年
8 石仲泉(作者系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三个代表”思想的巨大意义[N];中国教育报;2000年
9 ;王梦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意义重大[N];经济日报;2002年
10 中国社会科学院西部发展研究中心 陈耀;加快西部非公经济发展有何意义[N];中国消费者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国娟;大学制度伦理反思[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2 林立公;道德治理及其实现方式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3 蒋先福;法治的合理性[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4 付岩志;《聊斋志异》诠释史论[D];山东大学;2007年
5 于大力;我国财政政策合理性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6 郭素媛;《三国演义》诠释史论[D];山东大学;2009年
7 米俊魁;大学章程价值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8 雒洪志;基质溶解因子(MMP-7)在人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D];四川大学;2007年
9 谌来业;五权宪法之考试权研究[D];武汉大学;2007年
10 杨贝;衡平论证理论的初步建构[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晓炜;论物权的优先效力[D];华东政法学院;2007年
2 郭剑平;论司法合理性[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3 臧桂朋;论韦伯的法律理性化进程理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4 詹晓雯;高校学生评教合理性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5 邓文伟;论技术悲观主义[D];湘潭大学;2007年
6 吴汉玲;求异思维的方法论探讨[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7 崔宇飞;关于我国公务员工资制度的合理性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8 梁晓花;信仰理性的合理形态及其生成的社会基础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9 范伟;哲学视野中当代中国法治的合理性及其实现[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10 李燕领;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赛制合理性的策略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43424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ykj/14342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