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运动情绪自我效能感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
本文关键词:大学生运动情绪自我效能感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 出处:《中国学校卫生》2010年07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运动活动 情绪 自我概念 精神卫生 回归分析 学生
【摘要】:目的探索运动对情绪、自我效能感和心理健康的影响,为制定缓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体育运动干预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心境状态量表(POMS)、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随机整群抽取扬州大学468名女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运动群体的情绪、自我效能感和心理健康水平得分与非运动群体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情绪、自我效能感与其心理健康状况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关系(P0.05),且对心理健康回归非常显著(P0.01)。结论运动能直接影响心理健康,又能通过改善情绪、提高自我效能感间接促进心理健康,即情绪、自我效能感在运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中均起部分中介效应。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exercise on emotion, self-efficacy and mental health, and to provide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formulation of sports intervention strategies to alleviate the mental health of college students. General Self-efficacy scale (GSES) and symptom Checklist (SCL-90) were randomly collected from 468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in Yangzhou University. The scores of self-efficacy and mental health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non-sports groups (P < 0.05). There is a strong correlation between emotion, self-efficacy and mental health status, and it is very significant for mental health regression P0.01.Conclusion exercise can directly affect mental health. It can also indirectly promote mental health by improving emotion and self-efficacy, that is, emotion and self-efficacy play a part of mediating effect in the influence of exercise on mental health.
【作者单位】: 扬州大学体育学院;扬州邗江实验学校;扬州中学;
【基金】:扬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校基金项目(编号:027785004012240)
【分类号】:B844.2
【正文快照】: 近年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日益下降。研究表明,情绪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1-3]。自我效能感因其在人类动机和很多情境的活动中起重要作用,近年来已成为临床心理学、人格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健康心理学的主要变量[4]。该研究旨在探讨运动、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李年红,章建成,夏文;内部和外部表象训练对篮球熟练者与初学者投篮技能学习的影响[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2 殷恒婵;卢敏;王新利;陈雁飞;;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7年05期
3 温忠麟,.张雷,侯杰泰,刘红云;中介效应检验程序及其应用[J];心理学报;2004年05期
4 漆昌柱,徐培;体育锻炼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其机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5 李薇,陈莉萍,魏秀云;健心运动处方对提高大、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实验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6 王才康,胡中锋,刘勇;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的信度和效度研究[J];应用心理学;2001年01期
7 付奕;于芳;刘定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体育锻炼的相关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6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祚山,唐加祥;大学生心理健康与父母养育方式、心理控制感的关系[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2 王晓滨;高原作业人群心理适应分析[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2004年01期
3 颜军;论运动损伤康复的心理测验[J];安徽体育科技;1998年03期
4 方百盈;高师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体育锻炼的关系[J];安徽体育科技;1999年03期
5 陶英朴;对运动员心理健康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J];安徽体育科技;2000年03期
6 乔文达,王海青,王芳,杨团真,郭冰滢,毕希名;护士长心理健康水平及其相关因素调查[J];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1999年01期
7 卢刚;;体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8 毛志雄;北京城区中老年人身体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情绪维度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6年S1期
9 张敏,常震,张磊,高文静;军医大学本科生身心健康现状调查结果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10 丰萍,李卫民,刘建国;“体育舞蹈”对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之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郑慧;;艺术类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社会因素相关性研究[A];国际中华应用心理学研究会第五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炜;中小高技术企业创业知识资本与成长绩效关系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2 周亮;道家认知疗法治疗焦虑性神经症的理论与临床研究[D];中南大学;2003年
3 边玉芳;学习自我效能感量表的编制与应用[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4 张林;青少年自尊结构、发展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5 甄志平;体育与健康教育对中学生心理健康干预的实验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4年
6 张丽华;3-9岁儿童自尊结构、发展特点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4年
7 杜健;基于产业技术创新的FDI溢出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8 徐青;ERP实施知识转移影响因素实证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9 席居哲;基于社会认知的儿童心理弹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杨福义;内隐自尊的理论与实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颢越;服务失败、服务补救与感知公平及补救绩效的关系[D];浙江大学;2006年
2 何新汉;资源两难博弈中人际评价、责任归因及负性情绪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3 张光曦;消费者对涨价的价格公平感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4 赵兰兰;成就目标、环境目标引导、成就动机与学习的关系[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5 夏书娥;监狱警察工作压力影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6 钟燕;中学教师目标设置与工作绩效的关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7 张婧玲;基于自我效能感的抱怨方式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7年
8 夏勉;认知动机变量与心理求助行为的关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9 刘芳丽;高职学生心理健康与自尊、人格、社会支持及心理控制源关系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10 张婉莉;公路工程企业中层干部人格特质、成就目标定向、自我效能感、职业紧张与其领导行为的关系[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宗奎,孙晓军,刘亚,周东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2 李林;中国民间传统体育锻炼对心境状态的影响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0年02期
3 丁庆建,范方;运动处方对矫正大学生心理障碍效果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年04期
4 晏宁,毛荣建,毛志雄;身体活动与身体锻炼的情绪效应[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5 杨建雄,蒋立旗;高等师范学生体育锻炼人群与非锻炼人群心理健康水平的对比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6 薛林峰;徐金尧;;不同体育锻炼对身体自尊的影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年07期
7 徐培,漆昌柱;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的心理学思考[J];湖北体育科技;1998年02期
8 刘霞;武岳;申继亮;邢淑芬;;小学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的特点及其与孤独感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年04期
9 邵海燕;王水珍;;大学生个性特征、人际归因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年01期
10 陈作松,陈红;国际运动心理学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宇晔;不同项目中小强度的专项选修课对女大学生心境及心理健康的影响[D];扬州大学;200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林珠梅;;情绪状态对大学生条件推理的影响[J];心理学探新;2011年03期
2 郑利霞;邹晓燕;;情绪状态对4岁儿童记忆受暗示性的影响[J];幼儿教育;2011年15期
3 鲁忠义;马红霞;;主角情绪和时间信息对情境模型加工的影响[J];心理学报;2011年07期
4 史志军;;浅析情绪对小学儿童身心健康的影响[J];成才之路;2011年20期
5 江琴;赖徐华;;如何控制愤怒[J];大众心理学;2005年01期
6 金丹霞;;早期情绪教育五步曲[J];大众心理学;2003年04期
7 吴程曦;任东平;董燕;齐建林;郭琳;侯桂芝;周晓梅;;EPQ作为孕妇心理健康孕检工具的初步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1年16期
8 王艳菲;;从小培养儿童快乐的性格[J];大众心理学;2005年08期
9 林恒;;大学新生适应不良心理咨询一例[J];校园心理;2011年04期
10 黄时华;张卫;胡谏萍;;“无聊”的心理学研究述评[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高娟;;青少年在不同情绪下对不同类型广告的认知差异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2 李洋;方平;;框架与决策关系中情绪的作用[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翁学东;;社会心境、情绪状态与金融决策之间的关系[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4 徐成丽;朱广瑾;薛全福;张善东;杜国远;奚延镇;Lawrence A.Palinkas;;南极环境对中国第16次考察队员甲状腺激素和儿茶酚胺水平及心理的影响[A];第七届北京青年科技论文评选获奖论文集[C];2003年
5 扬尔衢;邢惠兰;石兆阳;王泽宇;黄爱玲;;不同的情绪状态对学生认知活动的影响[A];全国第六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87年
6 潘仲君;阎力;;情绪状态对发散性思维产出的影响[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7 李欢;许远理;;积极、消极情绪对不同年龄段学生数字工作记忆广度影响的比较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8 张光珍;姚彤;;小学低年级儿童的应对策略、父母教养方式和情绪状态三者间的关系[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9 王克静;王振宏;游旭群;;情绪状态与情绪智力对高中生新知识学习的影响[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10 张洁;钟建安;;情绪对个体建议接受和决策的影响[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蒋炜宁邋通讯员 翁晓芬;我市四成人群情绪状态不稳定[N];宁波日报;2008年
2 副主任医师 石太能;不要闷闷不乐[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6年
3 马志高;年轻人,,你那不叫“怀旧”[N];中国医药报;2003年
4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心理学研究所博士生导师 沙莲香;非典时节谈恐惧[N];健康时报;2003年
5 栾世强;心中有气就发泄出来[N];解放军报;2011年
6 本报特约专家 张倩;“多事之秋”要舒心[N];健康时报;2005年
7 李伟健 黄小忠 孙炳海;灾后心理危机干预手册[N];中国社会报;2008年
8 王洁;莫拿生气“惩罚”自己[N];大众卫生报;2007年
9 陈蔷娥;优化你的心态[N];宁波日报;2008年
10 ;举重若轻说稳定[N];中国医药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芳;情绪一致性记忆的发展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2 金一波;抑郁个体情绪认知机制及干预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3 方学梅;基于情绪的公正感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4 鲍立铣;上海刑警情绪及情绪调节策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5 王艳梅;积极情绪对任务转换的影响[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6 李改;情绪反应的动力性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7 董光恒;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启动对冲动控制影响的差异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
8 袁冬华;自我损耗效应及其克服:积极情绪的作用[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9 张国锋;情绪驱动的人工生命行为选择机制研究[D];重庆大学;2009年
10 张爱宁;观影疗心[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洋;反馈类型、自我调节水平与情绪及认知的关系[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2 朱明珍;情景公平性、情绪与创造性的关系[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3 陈珊珊;人格特质、情绪对认知灵活性影响的实验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4 沈友田;不同情绪状态与强度对推理的影响[D];江西师范大学;2009年
5 梁志恒;不同情绪状态和自我概念下的自传体记忆概括化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6 赵丽;情绪状态对儿童认知定势转换的影响[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7 李淑娜;问题背景、情绪影响创造性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8 牟冬莲;情绪对谎言识别和信任影响的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9 殷莉;不同人格类型大学生情绪状态对记忆影响的实验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10 陈斌斌;不同情绪状态及关注点对源检测影响的实验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43789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ykj/14378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