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师发展的“存在”之路
本文关键词: 教师发展 实体论 存在论 出处:《教师教育研究》2010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传统教师发展观持"实体论"的观点,将教师发展理解为各项能力领域的构成,如学科知识、教育技能、教学反思等,它关注的是教师发展的结果,而非教师发展本身。"存在论"转向的教师发展观则认为,教师发展不是割裂、单一能力的简单相加,相反,它是"存在论"意义上的自我超越。教师的"存在"之路是实践"人文伦理"之路,感悟"个人境遇"之路,摆脱"常人束缚"之路,走向"精神自由"之路。
[Abstract]:The traditional concept of teacher development holds the viewpoint of "entity theory", and understands teacher development as the composition of various fields of competence, such as subject knowledge, educational skills, teaching reflection and so on. It pays close attention to the result of teacher development. But not the teacher's development itself. The teacher's development view, which is turned from the theory of existence, holds that the teacher's development is not a simple addition of a single ability, but on the contrary, It is the self-transcendence in the sense of "existentialism", the way of teachers'"being" is the way of practicing "humanistic ethics", the way of realizing "personal circumstances", the way of getting rid of "the bondage of ordinary people" and the way of "spiritual freedom".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
【基金】: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04JYS006)
【分类号】:G451.1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倪梁康;“智性直观”在东西方思想中的不同命运(2)[J];社会科学战线;2002年02期
2 倪梁康;“我思故我在”及其现象学的解析与重构[J];开放时代;1999年02期
3 张公善;海德格尔美学的历史地位及当代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4 李霞;论儒道生命观的理性精神及其历史影响[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5 王列生;主体缺席的概念晚餐——关于当代文学批评失态的一种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4期
6 方军;海德格尔的真理观——兼谈一种思维方式的革命[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7 潘德荣;诠释学:从主客体间性到主体间性[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8 陈立新;阐扬马克思哲学当代性的基本视点[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9 张传开,余在海;本体论的争论与实践范畴的深化[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10 潘盛;旷野的呼唤——萧红作品中对于人的异化主题的现代观照[J];安康师专学报;2003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朱军;;网络和家乡——网络时代的存在论浅析[A];信息化进程中的传媒教育与传媒研究——第二届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汇编(下册)[C];2002年
2 朱军;;让纪录道说——当代中国新纪录运动的语言本体论观照[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3 曾鹰;;现代性悖论与技术文化的批判策略探略[A];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与和谐社会建设研究——第二届全国“科技与社会发展”中青年南方论坛论文集[C];2007年
4 盛国荣;;论技术的社会活动过程性[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5 苏建;陈凡;;论技术与法律关系形态的历史嬗变[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6 张伟;;文艺理论研究中知识论前提反思与生存本体论建构[A];繁荣·和谐·振兴——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首届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7年
7 韩德民;;个性意识、想象力与同情心——有关美育属性的功能性界定[A];“和谐社会中的美学与高校美学教育”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杨春时;;中西主体间性美学的互补:审美同情说与审美理解说[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龙;认识论的先验转向和生存论转向——以生存论维度重新理解认识论[D];吉林大学;2004年
2 周书俊;选择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3 刘泽民;试论实践存在论的美学思考方式[D];复旦大学;2004年
4 周宁;独白的心理学与对话的心理学——心理学的两种话语形态[D];吉林大学;2004年
5 赵海峰;阿多诺的“否定的辩证法”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1年
6 常晋芳;网络哲学引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7 罗清旭;批判性思维理论及其测评技术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8 刘惊铎;道德体验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9 毕世响;乡村生活的道德文化智慧[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10 胡波;社会理想境界论纲[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任士民;行政强制法律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2 陈迎年;海德格尔存在论差异中的世界[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3 吴武洲;从幽婉的情思到哲学的冥想[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4 李欣;本体论视域中的美善关系[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5 邓红;论威拉·凯瑟拓荒小说中的死亡意象[D];暨南大学;2001年
6 吴燕;哲学向生活世界的回归——马克思感性世界理论的初步构建[D];黑龙江大学;2001年
7 程红艳;生命与教育——呼唤教育的生命意识[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8 张德明;拯救灵魂:穆旦诗歌的宗教内涵[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9 张勇;时代裂变中的突围与皈依[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10 韩连庆;论海德格尔对《纯粹理性批判》的现象学解释[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谢延龙;;让教师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论教师发展的生存论意蕴[J];现代教育管理;2011年09期
2 ;[J];;年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高雯;3~9岁儿童特质稳定性理解发展特点及其与人格特质的相关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5年
2 刘百里;中小学教师内隐智力的研究[D];广州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51248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ykj/15124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