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技术论文 >

建构主义的澄清与反思

发布时间:2018-03-03 11:08

  本文选题:建构主义 切入点:客观主义 出处:《中国电化教育》2010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建构主义近几年影响越来越大,同时,对建构主义的批评和误解也有增无减。首先,本文追本溯源,从当代建构主义的时代背景和一般特征出发,回答了"为什么说建构主义是与客观主义或实证主义相对应的认识论"。其次,从理论发展方法的"演绎法"视角,阐释了建构主义与学习理论、教学设计的关系。最后,分析了典型案例——乔纳森的建构主义观对学习理论、教学设计的影响,以揭示建构主义给教育教学理论发展所带来的影响,反思建构主义在教育实践中的困境。本文期望通过在认识论、方法论、实践三个层面系统理清与反思建构主义,促进人们对该理论的深层次正确理解和有效运用。
[Abstract]:Constructivism has become more and more influential in recent years. At the same time, the criticism and misunderstanding of constructivism are also increasing. Firstly, this paper traces the origin of constructivism, starting from the background and general characteristics of contemporary constructivism. It answers "why constructivism is an epistemology corresponding to objectivism or positivism". Secondl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eductive method" of theoretical development method, it explain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structivism and learning theory, teaching desig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nfluence of Jonathan's constructivism on learning theory and teaching design, in order to reveal the influence of constructivism on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al and teaching theory. This paper hopes to clarify and reflect constructivism in the three levels of epistemology methodology and practice so as to promote people's deep understanding and effective application of the theory.
【作者单位】: 广西师范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华东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系;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新技术、媒体影响力与第三空间教育”(项目编号:2007JJD880228) 广西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分层教学设计理论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06FJYX009) 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十一五”第五批立项项目“分层可视化方法理论与实践应用研究”(项目编号:2009A049)等基金支持
【分类号】:G4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陈琦;教育心理学的基本问题(二)——关于建构主义理论[J];中国电大教育;1999年02期

2 何克抗;从Blending Lear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上)[J];电化教育研究;2004年03期

3 何克抗;关于建构主义的教育思想与哲学基础——对建构主义的反思[J];中国大学教学;2004年07期

4 钟志贤;论建构主义教学设计范型[J];外国教育研究;2005年01期

5 谭敬德;徐福荫;;乔纳森建构主义的认识论特征分析及其对教学设计发展的影响[J];现代教育技术;2006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陶志洁;建构英语教学中新的师生角色[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2 赵闯;;高校体育课教学分组的建构主义设计与试验[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3 李任峰;田香勤;王三虎;;多媒体技术在动物免疫学教学中的应用与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6期

4 司志民;姚会强;;建构主义对作文教学的启迪[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4期

5 冯建瑞;;浅析英语课堂中制约学生积极性的因素及解决策略[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10期

6 佟延秋;任其华;;移动学习教学设计模式初探[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7 杨玉宝;认知弹性理论对网络环境下专题教学的启示[J];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8 王蕾;郑霞;平静;;Blended Learning理论在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9 穆刚;;论问题理解与表征能力的培养[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10 郭婧娟;;建构主义下的研究性教学方案设计——以工程造价管理课程为例[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温新瑞;;系统理论与图书馆[A];第五次全国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张婉君;曹三省;刘剑波;毛飞飞;;新媒体服务环境下的视频混搭示范业务设计实现[A];2009国际传输与覆盖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侯丽平;王移芝;;浅谈基于Blended Learning信息技术教学实践[A];教育技术的创新、发展与服务——第五届教育技术国际论坛论文集(上册)[C];2006年

4 曾文兴;;任务驱动的混合学习应用于教师培训的研究[A];教育技术的创新、发展与服务——第五届教育技术国际论坛论文集(上册)[C];2006年

5 郑旭东;;教学设计的研究范式与理论归属[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6 莫永华;魏文展;寇冬泉;;以人类分层传播模式探讨认知派学习理论的整合[A];教育技术:信息化阶段新发展的研究[C];2007年

7 吴靖;李国华;林政;;会计信息系统与审计教学探究[A];会计教育改革与发展——第四届会计与财务问题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吕秋灵;;工程图学多媒体课件与教学实践的研究与思考[A];第十五届全国图学教育研讨会暨第七届工程制图CAI课件演示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9 Liza Centrone;;SCHOOL DEVELOPMENT AND 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A];Proceedings of ISES Solar World Congress 2007:Solar Energy and Human Settlement(Volume Ⅴ)[C];2007年

10 陈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音乐情景教学[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薄振杰;中国高校英语专业翻译教学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2 李蓉;论库恩科学哲学的社会学转向[D];武汉大学;2010年

3 李姗泽;生育文化的田野调查与教育内涵分析[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4 杨东;儿童解决学科问题认知模型的理论建构与实证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5 闫寒冰;信息化教学的助学事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6 彭兵;基于学习对象的教学设计模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7 宫淑红;美国教育技术学的历史与范式演变[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8 曹树真;“引导”中“生成”[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9 钟志贤;面向知识时代的教学设计框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10 孙亚玲;课堂教学有效性标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孝忠;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2 贾丽颖;新课改背景下教师文化的重新理解与建构[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仇雪梅;基于控制论建构主义的思维建模的应用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4 陈静;概念图/思维导图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5 周捷;基于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知识转移影响因素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6 张囡囡;面向教育硕士培养的个性化教育资源平台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纪伟丽;生活中的地理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崔玲玲;基于Moodle平台的通用技术课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倪萍;高中思想政治课校本课程开发与建设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李红梅;“教”与“练”的有效管理[D];苏州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琦;认知结构理论与教育[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8年01期

2 张建伟,陈琦;从认知主义到建构主义[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04期

3 张筱兰;论贯一教学设计[J];电化教育研究;2003年10期

4 Peggy A.Ertmer,Timothy J.Newby,盛群力;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上)——从教学设计的视角比较其关键特征[J];电化教育研究;2004年03期

5 邓兆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皮亚杰建构学说[J];社会科学;1988年03期

6 陈琦,张建伟;建构主义学习观要义评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年01期

7 祝智庭;关于教育信息化的技术哲学观透视[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9年02期

8 王玉j;论反映、建构与重构[J];天津社会科学;1988年05期

9 高文;教学设计研究——荷兰土温蒂大学Sanne Dijkstra教授访谈录[J];全球教育展望;2001年01期

10 王文静;贾斯珀系列概览——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案例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2001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鸿娇;;后现代视域下研究生教育的困境与路径选择[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1年04期

2 王利;张景生;高国元;徐恩芹;;后现代主义视角下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建构[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1年09期

3 ;周星驰专业8级考试(全国统一试题)[J];男生女生(金版);2003年09期

4 张苏;;《达·芬奇密码》的后现代主义解读[J];文教资料;2011年26期

5 孙林;;后现代主义话语下的体育价值观[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1年03期

6 吴佩芬;;论中国先锋文学的后现代创作技巧[J];文教资料;2011年20期

7 袁青;;后现代主义对中小学体育学习评价的启示[J];商业文化(上半月);2011年08期

8 张克松;;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后现代转向[J];课程·教材·教法;2011年04期

9 曾晶;;后现代主义教学理论解读[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1年04期

10 陈培永;;后现代主义的权力谱系学[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许汝祉;;对后现代主义文艺思潮可能陷入一些认识误区的商榷[A];外国文学论集——世纪末的探索与思考[C];1997年

2 周建萍;;后现代语境中的中国影像文化[A];马列文论研究——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十九届、二十届、二十一届、二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3 周素卿;;都市地理学的理论光谱与发展趋向:从人文生态学派到后现代主义[A];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暨2001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4 尤娜;;后现代视角下的叙事心理治疗[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5 陈积银;;警惕娱乐化庸俗化新闻的后现代主义倾向[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6 曾阳萍;;《反对阐释》与后现代主义[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4年会论文集[C];2004年

7 杨向荣;;距离的生成与消解——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一种解读[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李权时;吴俊杰;;后现代技术观与和谐社会的建构[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9 李峻;刘晓刚;曹霄洁;;现代科技革命与数字媒体艺术互动发展的思考[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10 郭继民;;对“技”的另一种认识——从庄子与西方后现代哲学贯通的角度[A];山西大学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科学技术哲学)[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向燕南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历史并未因后现代主义的解构而失去意义[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2 本报记者 解国记 阮大华 田朝晖;光大传统文化,抵御后现代主义消极影响[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3 胡银屏;后现代主义的由来[N];山西党校报;2010年

4 段忠桥编译;全球化问题与后现代主义[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

5 本报记者 闻西;狂放与荒诞[N];中国花卉报;2007年

6 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 叶舒宪;后现代主义:重启生存智慧之门[N];社会科学报;2010年

7 小白;“后现代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研讨会在沪召开[N];社会科学报;2008年

8 王莹;在马克思主义、后现代主义与中国传统之间对话[N];文艺报;2010年

9 李庆本;对后现代主义的超越[N];中华读书报;2002年

10 ;课程与后现代主义[N];中国教育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源;后现代主义思潮与中国新时期小说[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2 陈后亮;琳达·哈钦后现代主义诗学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3 滕学明;论安妮塔·布鲁克纳小说的后现代现实主义风格[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4 张永祥;知识观视野下的我国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5 姜华;大众文化理论的后现代转向[D];黑龙江大学;2004年

6 王维杰;在马克思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之间[D];吉林大学;2008年

7 毕文胜;科学说明相关性问题及其解答[D];厦门大学;2007年

8 李琼;保罗·奥斯特的追寻:在黑暗中寻找自己的位置[D];厦门大学;2009年

9 李雪;戴维·洛奇重要小说中三种现代写作方式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10 姜萌萌;幻象与现实·真实与虚假[D];上海戏剧学院;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瑞;詹姆逊后现代主义空间理论述评[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2 胡阔;装饰艺术与后现代主义设计的风格比较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3 姚云鹤;VI设计延展性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4 周力辉;西方“终结论”思潮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5 肖海;我国当前高校教务管理理念探索[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6 魏旭\,

本文编号:156077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ykj/156077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8a0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