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故事在现代德育中的理性诠释
本文选题:德育 切入点:传统故事 出处:《上海教育科研》2010年04期
【摘要】:传统文化的发展本应是通过不断的变化来达到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然而传统故事经久不变的解读理念却不能适应现代德育与多元的文化发展。用现代的眼光看来,传统故事中的道德思想存在"神"化、阶级利己主义和个体"义务"论、悖论等特点。因而传统故事的理性诠释需要突破"一元"的解读局限,并通过师生双方多角度的"追问"与反思故事中的道德行为,认识道德的本真,领悟故事中的道德智慧,进而发展师生双方的道德品质和道德智慧。
[Abstract]: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ulture is supposed to achieve harmony and unity with nature through constant changes. However, the concept of unchanging interpretation of traditional stories cannot adapt to modern moral educ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pluralistic culture. The moral thought in the traditional story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eity", class egoism, individual "obligation" theory, paradox and so on. Therefore, the ration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story needs to break through the interpretation limitation of "one dollar". Through the questioning and reflection of moral behavior in the story, we can understand the truth of morality, understand the moral wisdom in the story, and then develop the moral quality and wisdom of both teachers and students.
【作者单位】: 西南大学教育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一五”规划教育学一般课题:中国优秀传统德育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研究——“生命·实践”学校德育体系构建(BEA060020)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G4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易连云;传统道德中的生命意义解读——论“生命·实践”道德体系的构建[J];教育学报;2005年05期
2 钱广荣;;道德悖论的基本问题[J];哲学研究;2006年10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江雁飞 ,陆广泉 ,孟庆保;浅探检察机关在刑事诉讼中保障被害人权益问题[J];安徽电力职工大学学报;2002年02期
2 季学好;;论康德的善良意志[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3 方赛迎;;人性维度的纳税人权利法律保护新探[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4 戴兆国;马克思伦理精神的现代性审视[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5 钱广荣;;道德悖论研究需要拓展三个认知路向[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6 王习胜;;关于道德悖论属性的思考——从逻辑的观点看[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7 吴先伍;;道德悖论的缘起与消解[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8 徐钝;汪逢春;;关于推行公益诉讼制度的多视角法理分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9 张雪飞;科尔伯格道德教育理论对当代道德教育的启示[J];鞍山科技大学学报;2004年06期
10 孔瑞婷;科尔伯格理论对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杨宜音;;社区公共参与:是否参与 谁来参与 如何参与[A];和谐社会:公共性与公共治理——2004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C];2004年
2 叶险明;;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和谐”的几点思考——兼论矛盾与和谐辩证法的限定问题[A];和谐·创新·发展——首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文集[C];2007年
3 田鹏颖;;马克思和康德“两种实践”观的本体论隐喻——试从社会技术哲学视角看[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4 单依群;;整合县馆网络资源 服务于新农村建设[A];新环境下图书馆建设与发展——第六届中国社区和乡镇图书馆发展战略研讨会征文集(上册)[C];2007年
5 张延风;;论文化的内聚力和外张力的辩证关系[A];面向二十一世纪:中外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6 张践;;“太和即道”——张载和谐社会思想研究[A];中国宝鸡张载关学与东亚文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王仕军;;马克思企业理论的反思与检讨[A];第一届中国政治经济学年会应征论文集[C];2007年
8 许越琦;彭韧;;设计视野中的伦理学[A];2005年工业设计国际会议论文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语和;中国礼治与西方法治之比较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1年
2 康永久;教育制度的生成与变革——新制度教育学论纲[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3 赵明;近代中国的自然权利观[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4 干春松;制度化儒家的解体(1895-1919)[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5 刘文勇;价值理性与中国文论[D];四川大学;2002年
6 金德三;《庄子》外杂篇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7 岳龙;现代性境域中的传统[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8 黄忠敬;知识·权力·控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9 周建平;追寻教学道德[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10 崔景贵;解读心理教育:多学科的视野[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澜波;现代化进程中的生活方式与人的全面发展[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2 王晓林;我国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思考[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3 唐仲春;明清至近代土家族宗法制度初探[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4 常昭;《史记》士形象论[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5 伍文亮;人性及其善恶——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人性论研究[D];苏州大学;2001年
6 蒋斌;《论语》与《道德经》的美学精神之比较[D];扬州大学;2001年
7 张周易;冰心“爱的哲学”的文学成就及其文化意蕴[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8 吴小东;“突进”与“退回”[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9 陈爱吾;从拮抗到互动:转型期人际关系论[D];湘潭大学;2001年
10 雷天遥;价值视野中的中国法治现代化[D];湘潭大学;200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李家成;论个体生命立场下的学校教育[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年05期
2 钱广荣;;道德悖论的基本问题[J];哲学研究;2006年10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耀文;边林静;;论信息技术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1年10期
2 季铁军;;生态文明的德育思考[J];中国德育;2011年01期
3 杨懿娟;;我所了解的荣德生教育思想中的德育教育理念[J];China's Foreign Trade;2011年14期
4 张庆岭;为中国教育把脉(四题)[J];基础教育;2003年S1期
5 杨飞云;;论人性视角下的教育自由及其启示[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6 陈瑞丰;;苏格拉底自然的教育与德育——从知识产生的过程到价值观[J];上海教育科研;2011年07期
7 ;本期精彩言论[J];基础教育;2007年07期
8 许鲁州,,沈应东;德育三途径同异比较[J];中小学管理;1994年Z1期
9 ;摘抄积累——筹建德育信息库[J];班主任之友(中学版);2011年Z1期
10 陈庆龄 ,徐卫国;教育离不开“惩罚”[J];基础教育;2003年S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明远;夏谊;;高一学生身心健康状况调查分析与德育思考[A];安徽省第五届“兴皖之光”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交叉学科卷)[C];2005年
2 陈保红;李力;;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看德育要强化的几个观念[A];中国病理生理学会中专教育委员会会议论文集[C];2003年
3 吴建东;;略论德育是新世纪人才的道德基石[A];亚洲人才战略与海南人才高地——海南省人才战略论坛文库[C];2001年
4 沈彪;宋建平;;学校心理辅导与德育的区别和联系[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5 殷洪涛;;创造美好的精神家园[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6 郭立双;;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中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研究报告[A];走进新教育:黑龙江省教育学会“十五”教育科学研究规划项目成果集[C];2006年
7 孙惠;;浅析“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的关系[A];探索 创新 发展[C];2000年
8 王秀林;;德育——塑造灵魂的工程[A];教研撷华——青海师大附中建校45周年论文集[C];1999年
9 陈辽;;德育要落实:养成良好习惯——纪念叶圣陶诞辰110周年[A];叶圣陶德育思想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张明春;;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和实践[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四届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李强;德育“行家”语言的主要特点[N];天津教育报;2008年
2 童心 毛泽武;计算机校 创新思路狠抓德育[N];乐山日报;2008年
3 武威一中 武威六中 古浪三中 民勤县职业技术学校 天祝县安远镇中心小学;德育结出丰硕果 桃李芬芳满园春[N];武威日报;2008年
4 本报实习记者 沈仲亮;德育也能成“品牌”[N];中国旅游报;2009年
5 陈广琳 通讯员 谢晨;罗湖德育论坛学生唱主角[N];深圳商报;2009年
6 见习记者 刘佳;德育何时能走出“形式”的怪圈?[N];天津教育报;2010年
7 方言;扎下根,德育才有活力[N];光明日报;2011年
8 冯丽萍 邵玉伟;实施“无痕德育” 奏响和谐德育音符[N];通化日报;2011年
9 田华;开放德育中的最佳选择[N];天津教育报;2009年
10 本报记者 陈瑞昌 缪志聪;泰兴:打造“一校一品”德育名片[N];江苏教育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洪燕;中国传统“道德”内涵的现代解读与转换[D];西南大学;2010年
2 沈晓敏;对话教学的意义和策略[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3 王立仁;德育价值论[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4 李伟言;当代中国德育价值取向转型的理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5 林海亮;全面理解正面教育原则[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张建;立美教育认识论[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7 班红娟;国家意识与地域文化[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8 杨婷;榜样教育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9 姚林群;课堂中的价值观教学[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10 程德慧;当代中国学校公民意识教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柏琦星;学校德育接受机制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向宇;我国青少年休闲德育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3 胡新天;美的德育初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4 闫茹;文化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学校德育的应对策略[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张家宁;论和谐教育思想在德育中的运用[D];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
6 段慧兰;论德育话语及其更新[D];湖南师范大学;2001年
7 刘洋;德育生活化—新世纪学校德育的发展趋势[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8 梁茵;德育中“人”的迷失与回归[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9 赵杰;学校教育中学生道德理解问题探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10 张治勇;德育交往:现代德育的本质[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167957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ykj/16795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