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技术论文 >

亚里士多德中道思想及其对学校教育的启示

发布时间:2018-04-03 14:46

  本文选题:中道 切入点:德性 出处:《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摘要】:亚里士多德认为,德性就是中道,中道是最高的善和极端的美。德性的实现要遵循自然本性,并运用得当:虽然德性是人类追求至善的永恒目标,但没有理性是无法建立德性的,同时,没有体魄的理性与德性是没有意义的,所以,德、智、体三育互为关联,相辅相成。当今学校教育存在严重的"过"或"不及",如德育的功利性,智育的灌输性与体育的弱势性等,导致了人的片面发展。为此,我们应该用"至善"的德性教育理念克服学校德育的功利性;以启发式和引导式教学方法改革学校智育的灌输性;让健康的体育观改变学校体育的弱势性。
[Abstract]:Aristotle believes that virtue is the middle way, and the middle way is the highest good and extreme beauty.The realization of virtue should follow the nature of nature and be applied properly: although virtue is the eternal goal of human being in pursuit of the greatest good, it is impossible to establish virtue without reason, and at the same time, there is no sense in reason and virtue without physique.The three forms of physical education are related to each other and complement each other.Nowadays, there are serious "too" or "not" in school education, such as utilitarianism of moral education, indoctrination of intellectual education and weakness of physical education, which lead to one-sided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s.Therefore, we should overcome the utilitarian nature of moral education with the idea of "supreme goodness", reform the indoctrination of intellectual education by means of heuristic and guiding teaching methods, and let the healthy view of physical education change the weakness of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作者单位】: 湖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
【分类号】:G40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妙法;Metaethics(后伦理学)与Metaphysics(后物理学)——粗议中西哲学之异同及中国有无哲学的问题[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2 张传开;古希腊哲学范畴发展的历史和逻辑[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3 王猛;晚期希腊哲学伦理化倾向的历史根源[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4 张传开;整体与部分范畴在古希腊哲学中的演进[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5 杜军虎;;后现代主义对“人类中心论”的批判[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6 张启树,陈修梅;博尔诺夫非连续性教育思想及其启示[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7 陈恢钦;柏拉图理想主义政治思想的基本特征[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6期

8 陈洪捷;论寂寞与学术工作[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9 刘喜珍;西方幸福观的理论形态及其嬗变[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00年02期

10 傅道彬;春秋:城邦社会与城邦气象[J];北方论丛;200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潘海啸;;关于3G时代的音乐产业和音乐文化的预见性研究[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2 庄永成;;我国工业设计急需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3 刘春芳;;论西方浪漫主义运动的伦理观[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张东辉;;心灵状态最重要——谈目前大学教育的弊端[A];2005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5年

5 萧湛;;论宗白华美学的伦理学内涵[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张全新;;关于斯多葛学派论“来克顿(λεκτσν)”的述评[A];逻辑研究文集——中国逻辑学会第六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0年

7 万力维;;教育中,究竟是什么在妨碍创造[A];庆祝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成立20周年大会暨2003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集[C];2003年

8 唐滢;;素质教育视野中的高考改革——兼论高考内容改革从知识立意到能力、素质立意的演进[A];庆祝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成立20周年大会暨2003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集[C];2003年

9 关仲和;柴鸿斌;杨兴林;;试论高等学校的以学生为本[A];科学发展观和中国高等教育——2005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汇编[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凤亮;诗·思·史:冲突与融合——米兰·昆德拉小说诗学引论[D];暨南大学;2001年

2 吴航;游戏与教育——兼论教育的游戏性[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3 毕世响;乡村生活的道德文化智慧[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4 胡波;社会理想境界论纲[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5 余涌;道德权利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6 赵明;近代中国的自然权利观[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7 杨学功;本体论哲学批判[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8 王毓红;历时与共时:《文心雕龙》与《诗学》体裁理论比较研究[D];苏州大学;2002年

9 赵雪纲;论人权的哲学基础[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10 谢鸿飞;法律行为的民法构造:民法科学和立法技术的阐释[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彭鹏;论社会正义[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2 张光辉;中西道德教育比较[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3 朱雷;人为自身立法[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4 蔡书贵;实践性道德主体的建构与发展[D];首都师范大学;2001年

5 邱嵘;我国近代美育思想及其启示[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6 刘超良;类精神:当代教育的应然追求[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7 龚正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学思政课教学不良现状及其成因与对策[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8 张朝云;高中物理课堂四段教学模式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9 王俊玲;匍匐在十字架下的悲剧爱情[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10 王馨;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说比较[D];湘潭大学;200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朝祥;;亚里士多德的教育观[J];华章;2011年13期

2 刘雨;;伦理学视野下的教师幸福观[J];教育科学论坛;2011年06期

3 李姝睿;樊晓青;;儒家教育思想的德性传统[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4 杨炎轩;;学校组织伦理视角下的教师道德成长[J];中国教育学刊;2011年09期

5 慕容勋;韩永红;;论农村师德建设的合利益性[J];教育评论;2011年04期

6 高维;;传统教师隐喻的现代诠释[J];思想理论教育;2011年16期

7 王晓莉;卢乃桂;;当代师德研究的省思:与国外教学道德维度研究的比较[J];外国教育研究;2011年06期

8 朱宏霜;;社会学视角下学校德育的功能分析与思考[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1年06期

9 郭颖;;从知识人到幸福人——对当代学校道德教育的检视[J];现代教育论丛;2011年03期

10 吉标;;教学自由:从内心到行动——职业生活中的教师自由及其实现[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年19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大学教师 周云;心理教育不能有违德性[N];东莞日报;2010年

2 ;教育的使命[N];解放日报;2011年

3 田华;情感,,应贯穿教育始终[N];天津教育报;2010年

4 朱永新(教育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呼唤走进孩子心灵的德育[N];人民政协报;2001年

5 西南师范大学教科院院长 张诗亚;关于“教师是谁”的追问[N];中国教育报;2002年

6 本报记者 姜泓冰;教育≠成功学[N];人民日报;2010年

7 本报记者 靳晓燕;师者,当为学生楷模[N];光明日报;2011年

8 蓟县渔阳中学 滕化旺;打开心灵之窗[N];天津教育报;2009年

9 徐德生 王庆坨高中副校长;制度约束于形 情感约束于心[N];天津教育报;2010年

10 天津市教科院 刘东菊;有偿家教拷问教师道德良知[N];天津教育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会贵;基础教育名师职业幸福的文化场域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莉;道德教育中的过程性理念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2 于洪燕;中西传统“道德”概念的历史演变及其现代教育意义[D];西南大学;2006年

3 孟繁胜;国际视野下教师人性及其发展初探[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4 余海军;谁来荣耀生活[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5 刘桂琴;全面质量管理思想下非行政性组织的创建与管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郭晓君;关于教育人性化的驳论[D];海南师范大学;2012年

7 吴务珍;论道德“规劝”[D];广州大学;2012年

8 王晓静;论好学生[D];山西大学;2012年

9 李飞跃;儿童同情丧失与学校教育[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10 韩菲;生态体验德育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70565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ykj/170565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78a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