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向理性主体:现代西方教育的根本原则
[Abstract]:Since the Enlightenment, the rational subject has become the core ideal and fundamental principle of modern western education. The criticism of the rational subject has not shaken its fundamental position. Marxism's criticism of the rational subject deepens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rational subject, while the postmodernism critique of the rational subject is a self-negation critique under its effective circumstances. Therefore, the rational subject should be the focus of attention to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ese education.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
【基金】:上海市浦江人才项目《因其固然:现代西方教育基本理念》
【分类号】:G40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巧凤;论后现代主义的“历史中间物”角色[J];商场现代化;2005年27期
2 R.麦金尼 ,丁信善 ,张立;后现代主义的起源[J];国外社会科学;1991年03期
3 赵勇;;后现代主义:他们传播过什么,我们接受了什么[J];艺术广角;2001年04期
4 F.R.安克斯密特 ,罗筠筠;历史编纂学与后现代主义[J];国外社会科学;1990年06期
5 罗蔚;“模仿”策略背后的多重目光[J];读书;2005年10期
6 斯义宁;后现代文化与中国当代文学国际研讨会纪要[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03期
7 戴建忠;后现代主义艺术的政治观——评琳达·哈琴的艺术政治思想[J];社会科学战线;2005年02期
8 刘淑英,于涛;后现代主义视野中的当代体育运动[J];体育文化导刊;2004年12期
9 谌启标;文化传播与教育借鉴观[J];培训与研究-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10 韩志磊;后现代主义与中国文化走向[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S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学明;;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意义——从与后现代主义对立的视角看[A];人文社会科学与当代中国——上海市社会科学界2003年度学术年会文集[C];2003年
2 刘惠瑾;;后现代主义对教育经济学研究的方法论意义[A];2006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6年
3 高彦;;深度的丧失与平淡的复制——以后现代主义视觉观照王朔的爱情观[A];中国小说研究[C];2003年
4 陈耀堂;;中国传统图形如何再生?——也从西方取经,并再理解“后现代主义”[A];“岁寒三友——诗意的设计”——两岸三地中国传统图形与现代视觉设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程萍;李广洲;;后现代课程观和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的后现代观念[A];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6年
6 许汝祉;;对后现代主义文艺思潮可能陷入一些认识误区的商榷[A];外国文学论集——世纪末的探索与思考[C];1997年
7 栗华;焦明甲;;新时期中国后现代主义文学创作的影响及其历史命运[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三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50年来文艺发展道路与21世纪文艺发展走向学术年会论文集汇编[C];2000年
8 白兴易;;论现代家具与后现代家具的风格[A];2005年工业设计国际会议论文集[C];2005年
9 黄怀璞;;后现代之虑:技术复制与仿像现实[A];“全球化语境中电影美学与理论新趋势”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周素卿;;都市地理学的理论光谱与发展趋向:从人文生态学派到后现代主义[A];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暨2001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解国记 阮大华 田朝晖;光大传统文化,抵御后现代主义消极影响[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2 向燕南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历史并未因后现代主义的解构而失去意义[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3 段忠桥编译;全球化问题与后现代主义[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
4 本报记者 闻西;狂放与荒诞[N];中国花卉报;2007年
5 李庆本;对后现代主义的超越[N];中华读书报;2002年
6 ;课程与后现代主义[N];中国教育报;2003年
7 华明;冷眼看后现代主义[N];中华读书报;2001年
8 范曾;后现代主义艺术的没落[N];社会科学报;2009年
9 上岛咖啡 (棋友论坛);论李世石的后现代围棋[N];围棋报;2007年
10 庄东泉;从后现代的视角审视餐饮消费效应[N];中国旅游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姜华;大众文化理论的后现代转向[D];黑龙江大学;2004年
2 姜萌萌;幻象与现实·真实与虚假[D];上海戏剧学院;2006年
3 李曙豪;解构与颠覆的喜剧[D];苏州大学;2006年
4 孙盛涛;政治与美学的变奏[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5 韩德明;司法的现代性及其超越[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6 薛彦波;漂浮的场所[D];中央美术学院;2007年
7 陈正伟;后现代法学视角下的ADR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8 李明军;20世纪90年代中国大众文艺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9 王成兵;当代认同危机的人学探索[D];北京师范大学;2003年
10 董立河;历史与想象[D];北京师范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卓;后现代主义对当今学校道德教育中“交往”问题的解读[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2 黄智宇;后现代主义之后产品设计风格发展研究[D];湖南大学;2005年
3 赵国繁;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4 靳雅茜;浅析后现代景观中的电视审美文化[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5 蔡隽;从“现代”到“后现代”[D];苏州大学;2004年
6 宁晓江;建筑的后现代语境[D];昆明理工大学;2005年
7 高玉珍;后现代女性主义国际关系理论[D];青岛大学;2006年
8 何文丽;王朔“顽主”小说中的情感演变[D];西北大学;2005年
9 赵金桂;周星驰电影中的无厘头语言的社会语言学研究[D];山西大学;2006年
10 曹玉玺;试论后现代艺术形式的形成与发展中现代媒体的重要作用[D];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15501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ykj/21550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