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与赫尔巴特教育理论在中国的传播
[Abstract]:At the beginning of the 20th century, the western educational theory, mainly based on Herbart's school of education, was introduced into China through Japan, which led to the first climax of China's introduction of western educational theory. Among them, foreign students, especially those who stay in Japan, have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is process. Through the creation of publications, translation or self-compiled educational theories, they enthusiastically spread Herbart's educational theory, which became not only the main medium for the dissemination of Herbart's educational theory, but also the trumpet for publicizing Herbart's educational theory. It has also become a pioneer in the practice of Herbart's educational theory. The introduction of Herbart's educational theory has had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educational theory and the new education at that time in our country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20th century. The achievements of foreign students in spreading Herbart's educational theory should be fully affirmed.
【作者单位】: 徐州师范大学留学生与近代中国研究中心;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项目“中国留学生与民国社会发展”(2006JD/XM127) 徐州师范大学跨学科重大研究项目“留学生与中国的现代化”(09XKXK04)
【分类号】:G40
【参考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陈清辉;清末民初福建教育会社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守恒;关于教育社会学研究本土化若干问题的思考[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2 龚兵;;近代大学课程世俗化及其影响[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3 钟文芳;试论裴斯泰洛齐“一切为了孩子”的教育理论[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2期
4 王建;;思想品德课“商榷式”教学的探索[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5 周颖;;新改制院校女教师职业发展困境与对策[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6 刘乃峰;;浅析和谐社会建设中的“农民工第二代”问题[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9期
7 肖萍;;试析凯洛夫《教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契合[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09期
8 席成孝;;从大学理念的历史发展看当代国际高等教育的新变化[J];安康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9 陈波;;人类教育终生化与陶行知的终生教育思想[J];爱满天下;2003年02期
10 牟荣康;;培养职校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思考与实践[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要振生;;近十几年来初中英语教材改革初探[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4)——中国学科教学与课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2 胡耿;;比较教育研究在中山大学的早期历史[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5)——中国学校史志[C];2009年
3 曾宁波;;试论洪堡德的高等教育思想[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4 钟文芳;单中惠;;夸美纽斯教育管理思想初探[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5 钟文芳;;试论裴斯泰洛齐教育思想的影响[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6 赵蒙成;;试论卢梭教学思想的非理性特征[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7 苟亚春;;夸美纽斯“泛智”教育思想初探[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8 易红郡;;赫尔巴特的教育实验思想及实践述评[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9 刘黎明;;雅斯贝尔斯与洪堡的高等教育思想之比较研究[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10 刘莹莹;;19世纪柏林大学科研职能的实现途径及环境探究[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8)——外国高等教育史研究[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颖;网络英语学习生态系统中的教师作用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顾远飞;市场化环境下的大学运行逻辑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3 周晓红;教育代价论[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宋秋英;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教学论本土化问题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5 宋德勇;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解读[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6 雷家彬;中国高等学校分类方法的反思与建构[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7 吴洪富;大学场域变迁中的教学与科研关系[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8 朱家德;权力的规制:大学章程的历史流变与当代形态[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9 皮军功;幼儿生活教学论[D];西南大学;2011年
10 杨文海;壬戌学制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占民;论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展[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温江;小学校长对全纳教育的态度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亚名;学习兴趣对高一学生地理成绩的影响及对策[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于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5 陈炷响;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高校德育环境建设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6 郁蓓蓓;德育生活化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上的情境创设[D];苏州大学;2010年
7 马豪华;修身课——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式[D];苏州大学;2010年
8 缪素华;高中生问题意识的调查与对策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9 朱晓留;论中学德育中的人文关怀[D];苏州大学;2010年
10 严敏;中职语文教学形成性评价的实践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敏;清末士绅在新式教育领域内的活动[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2 王民,刘剑敏;闽省首条铁路的兴建与夭折[J];福建学刊;1995年02期
3 马宝成;清末新政时期的地方政治参与[J];东岳论丛;2000年02期
4 郑剑顺;略论陈宝琛的人才观[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1997年03期
5 袁德俊;论福建近代高等教育发展缓慢的历史原因[J];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96年05期
6 陈贞寿;清末帝国主义对福建铁路权的觊觎和福建人民保卫主权的斗争——兼论当前福建铁路建设问题[J];福建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03期
7 张帆;论陈宝琛近代新式教育实践[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8 庄明水;福建近代教育的奠基人──陈宝琛教育思想探微[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2期
9 詹冠群;陈宝琛与漳厦铁路的筹建[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2期
10 金顺明;近代中国教育团体的发展历程[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年0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蒋梅;辛亥革命前后的江苏教育总会[D];扬州大学;2002年
2 刘登秀;清末教育会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莫虎;汤潮:中华文化的播火者[J];神州学人;2000年11期
2 野上务;珍惜现在,活出精彩[J];当代学生;2002年21期
3 福田俊之;;留学生眼中的“当今海外留学现状”⑨——瑞士篇 受中国学生欢迎的永久中立国[J];当代学生;2003年09期
4 马儿;新西兰增加留学生的工作机会[J];国际人才交流;2005年06期
5 金亚蓓;;留学生临床带教的问题和思考[J];中医教育;2005年06期
6 高建芸;丁育忠;;浅谈因材施教在临床外国留学生针灸带教工作中的应用[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7 ;留美幼童 中国最早的官派留学生[J];当代广西;2005年05期
8 陈丽华;黄瑾;;东盟留学生的南宁情结[J];今日南国;2006年18期
9 博文;;“上教”提供美国留学金牌项目[J];成才与就业;2007年15期
10 曹凤芬;;郭顺英:88岁“留学”23年[J];老年教育(长者家园);2008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同强;;留学生细胞生物学全英文授课教学探讨[A];2007年中国解剖学会第十届全国组织学与胚胎学青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7年
2 隋毅;车宏生;陈慧;;在华留学生对中国人的刻板印象[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3 张庭深;丁晓慧;丛敬;牛犁;;留学生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的实践与思考[A];中国解剖学会第四届组织学与胚胎学专业委员会暨全国医学院校组织学与胚胎学教研室主任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4 杨秀红;;巴基斯坦留学生生理学英语授课体会[A];中国生理学会第九届全国生理学教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5 邓锦波;于东明;文曙光;;留学生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全英文教学体会[A];2008年中国解剖学会第十一届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吴宏;;留学生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特点与经验[A];中国解剖学会第四届组织学与胚胎学专业委员会暨全国医学院校组织学与胚胎学教研室主任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7 凌学岭;;中国留学服务贸易现状、结构分析和政策建议[A];中国现场统计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8 孙国刚;萧洪文;王继丰;李开荣;;在留学生解剖教学中开展学习指导的探索[A];2008年中国解剖学会第十一届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付承英;;针对留学生的教学特点提高全英文教学质量[A];中国解剖学会第四届组织学与胚胎学专业委员会暨全国医学院校组织学与胚胎学教研室主任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10 杨茂庆;;福建船政学堂赴欧留学生的贡献及其经验教训[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7)——中外教育交流史研究(含留学教育、教会教育等)[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罗聿言;“留学娃娃”排队出国该喜还是该忧?[N];广西政协报;2005年
2 记者 陈志英;为留学生提供广阔创业平台[N];四川政协报;2003年
3 本刊记者 宋舒娟;巧用跳板 出国留学能省钱[N];成都日报;2006年
4 记者 庄云锋;面向海外学子的希望工程[N];济南日报;2006年
5 陈雍容;求职篇:网上学习职场ABC[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6年
6 梅文;欢迎外国游人留学生[N];中华工商时报;2001年
7 本报记者 王波 实习生 熊琦;丰台园尽显魅力[N];科技日报;2004年
8 丰镇平 梁莉;到中国,,学西医[N];中国教育报;2005年
9 刘志强 王瑞华;留学生与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下)[N];人民政协报;2004年
10 抒点晴;“海归”变“海待”不必怨天尤人[N];中国改革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永晓;江西诗派研究史[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2 付玉萍;以汉语为第二语言的留学生高级阶段阅读眼动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3 哈赛宁;现代中国文学在埃及[D];北京语言大学;2008年
4 孔艳;英语国家留学生汉语语篇衔接手段使用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5 吴勇毅;不同环境下的外国人汉语学习策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6 魏红;面向汉语习得的常用动词带宾情况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7 周新玲;词语搭配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8 李春享;韩国留学生汉语趋向补语习得过程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9 赵俊亚;旅俄华人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10 赵亮;海外体验与现代中国文学的发生[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魏耕耘;留学生表趋向意义趋向补语的习得研究[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1年
2 胡建刚;初级留学生标点符号的使用特征和偏误分析[D];暨南大学;2002年
3 解晓宁;留学生看图写话中典型“把”字句表现分析及其对教材编写的启示[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3年
4 李俊岩;留学生形声字意符表意意识的实证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4年
5 杨玉青;清末教育改革与帝制危机[D];贵州师范大学;2007年
6 田阳;留美学生对近代中国科学发展的影响(1914-1949)[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7 李剑利;留学生与南京政府兵工事业发展研究[D];山西大学;2008年
8 邢瑞;清末民初陕北留学生研究[D];延安大学;2009年
9 李芳兰;留学生朗读说话中停延能力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10 田靓;留学生汉语语音意识发展及其与语音记忆的关系[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243041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ykj/24304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