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技术论文 >

中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与学习倦怠的关系:一般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

发布时间:2021-10-31 21:10
  近年来,中学生的学习倦怠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他们正值青春期,身心发展迅速且不稳定,在多重压力的影响下,部分学生出现了疲劳、情绪低落、逃避甚至厌学等学习倦怠现象。本研究主要探讨父母教养方式、一般自我效能感、学习倦怠之间的关系,并建构三个变量之间的模型。本研究认为,在父母不当的教养方式下,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会降低,并且导致更强烈的学习倦怠感。本研究共选取黑龙江省6所中学的学生为被试。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量表(EMBU-C)、中学生学习倦怠问卷、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对534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发现:(1)父母教养方式在性别、独生子女与否、年级有显著差异;一般自我效能感不存在独生子女与否及年级差异,但存在性别差异;学习倦怠不存在独生子女与否差异,但存在性别差异及年级差异。(2)父母教养方式与一般自我效能感、学习倦怠显著正相关;一般自我效能感与学习倦怠显著负相关。(3)父母教养方式和一般自我效能感可以预测学习倦怠。(4)一般自我效能感在父母教养方式与学习倦怠之间起中介作用。 

【文章来源】:哈尔滨师范大学黑龙江省

【文章页数】:7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中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与学习倦怠的关系:一般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


父母教养方式量表模型拟合图

模型拟合,学生学习,信度,图表


22图 3-2 中学生学习倦怠问卷模型拟合图表 3-4 中学生学习倦怠问卷模型拟合指数χ2/df GFI NFI RFI IFI TLI CFI AGFI 学习倦怠问卷 2.02 0.94 0.91 0.90 0.95 0.94 0.95 0.92 3)聚敛效度学生学习倦怠问卷的聚敛效度的检验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荷量、平均方差抽取量及组合信度。根据吴明隆(2013)的判断标

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模型拟合


)结构效度究采用 AMOS21.0 软件对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进行验证性因模型适配度检验标准可知,当χ2/df<5 时,说明模型可以<0.08,GFI>0.90,NFI>0.90,RFI>0.90,IFI>0.90,TLI>0.90,拟合良好。检验结果发现,该量表的各个拟合指标达到了临界着较高的结构效度。具体见表 3-7 和图 3-3。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应对方式和学业拖延的关系研究[J]. 程慧丽.  科教导刊(下旬). 2017(05)
[2]父母教养方式对中学生学业倦怠的影响[J]. 廖红.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5(12)
[3]中介效应分析:方法和模型发展[J]. 温忠麟,叶宝娟.  心理科学进展. 2014(05)
[4]初中生学业倦怠倾向与家庭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J]. 罗媛,李菁霞.  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 2014(01)
[5]初中生自我效能感与父母教养方式之间的关系[J]. 陈玉珠.  社会心理科学. 2013(05)
[6]中学生学习倦怠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J]. 王莹.  才智. 2013(11)
[7]中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对学习拖延的影响:学习倦怠的中介效应[J]. 邹维兴,谢玲平,全开凤.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02)
[8]90后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成人依恋与孤独感的关系研究[J]. 张云喜.  社会心理科学. 2013(02)
[9]师范专科生的自我效能感问题探析[J]. 张艳青.  考试周刊. 2012(68)
[10]大学生学习倦怠的现状及其与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关系[J]. 李雪.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2(16)

硕士论文
[1]初中生心理韧性、学业自我效能感与学习倦怠的关系研究[D]. 廖川英.新疆师范大学 2016
[2]高职生家庭环境、成就目标定向与学习倦怠的关系[D]. 刘玉霞.山东师范大学 2014
[3]初中生学习倦怠与自我效能感、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D]. 何艳.扬州大学 2012
[4]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与学习投入、学习倦怠的关系[D]. 李金娥.山东师范大学 2012
[5]高中生学习倦怠与父母教养方式、心理控制源关系的研究[D]. 赵文.陕西师范大学 2011
[6]高中生父母教养方式、一般自我效能感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研究[D]. 石晶.西北大学 2010
[7]初一学生父母教养方式、成就目标定向与学习成绩的关系研究[D]. 张云齐.东北师范大学 2010
[8]师范类大学生学习倦怠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D]. 雷欣欣.内蒙古师范大学 2009
[9]中学生学习归因的特点及其与学业自我效能感、学习倦怠的关系研究[D]. 史海云.苏州大学 2009
[10]中学生学习倦怠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个别差异研究[D]. 魏珍.南京师范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46885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ykj/346885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6ab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