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技术论文 >

青少年自尊结构与应对策略选择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16 04:09

  本文关键词:青少年自尊结构与应对策略选择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自尊是个体自我意识和人格系统的核心要素,是影响青少年认知、动机、情感、个性以及行为发展的核心变量,在个体文化适应和心理健康维护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由此,自尊已成为心理学尤其是社会心理学和人格心理学研究的热点领域之一。关于自尊的概念及其结构研究,自William James(1890)提出自尊概念以来一直处于争论之中,直到20世纪90年代,Greenwald和Banaji将内隐自尊作为重要的内隐社会认知概念引入到自尊领域,并在实证性因素分析基础上建构了自尊的双重态度结构模型,这使得自尊结构的研究具有了新的发展方向和领域。目前,自尊的双重态度结构与相关心理行为的关系研究以及影响自尊发展的因素研究成为了自尊研究的新取向。 研究表明,自尊作为人格的一个重要变量,它是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重要内容。随着青少年心理发展趋于成熟,其自尊体验的内容和程度不断扩大和加深。而且青少年自尊的发展又离不开其生活的社会环境因素和面对的生活事件的影响,青少年对社会环境的适应和对生活事件的应对是影响其身心健康和人格塑造的主要内容。自尊和应对是个体对社会文化适应的中介机制和心理行为表现的调节机制,是个体人格特质和情景要素相互作用的集中体现。研究力图通过青少年自尊双重态度结构与社会生活事件因素、应对策略选择间关系的分析与探讨,探究青少年自尊结构间的关系以及生活压力情境下应对策略选择的表现特点,为青少年自尊教育和应对技能辅导提供理论依据。 研究运用问卷调查法和心理测验技术,采用《Rosenberg自尊量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以及《青少年应对方式问卷》等,并运用Inquisit2.0软件开展内隐联想测验(IAT)。以不同学段青少年学生为被试,考察青少年内隐自尊效应和自尊双重态度结构间的关系,通过对青少年自尊双重态度结构、社会生活事件与应对策略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多元分析,探讨了三者间的内在关系和作用机制。 研究结果如下: 1.青少年内隐自尊效应显著,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呈现低相关,有效验证了自尊双重态度结构的相对独立性。 2.青少年外显自尊和内隐自尊在性别、民族、城乡类型、学段差异、父母工作类别、是否独生子、家庭经济状况和身体状况等变量上无显著差异。而在父母婚姻状况、生活满意度和学习成绩表现等变量上均表现出显著差异,表明了社会环境因素和心理因素对青少年自尊不同维度的显著影响和作用。 3.青少年生活压力事件因素在性别和学段变量上存在显著差异,在家庭环境因素的多个变量上无显著差异;自尊双重态度结构与生活事件因素间存在负相关,外显自尊与生活事件因素间负相关显著,内隐自尊和生活事件因素间相关不显著。 4.青少年压力应对方式依次表现为问题解决、求助、幻想、退避、自责、合理化,表明青少年的应对策略选择以积极成熟的问题取向策略为主,而较少采用消极不成熟的应对策略,青少年应对方式各因子得分随着年龄的增长均有增加的趋势。通过对自尊双重态度结构与应对方式各因子间的偏相关分析,表明内隐自尊与消极的应对方式各因子间存在负相关,并在幻想因子上相关显著,与积极成熟的应对因子间存在较低的正相关;外显自尊与问题解决因子间正相关显著,与自责因子间负相关显著,与其他因子均存在低水平的负相关表现。 5.层级性多元回归分析表明,外显自尊对应对策略的积极选择和消极选择取向均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生活事件因素和外显自尊的交互作用与问题解决因子间具有显著的负相关;内隐自尊和外显自尊的交互作用与自责因子间的相关显著。简单斜率检验表明,在生活事件因素作用下,自尊双重态度结构对个体应对策略选择具有调节作用,在积极成熟的问题解决应对策略上,外显自尊的调节作用显著,在情绪性应对策略上,内隐自尊具有明显的调节作用。
【关键词】:自尊结构 外显自尊 内隐自尊 压力应对策略 生活事件
【学位授予单位】:青海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B844.2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前言10-12
  • 1. 文献综述12-28
  • 1.1 自尊概念和结构研究概述12-21
  • 1.1.1 自尊概念界定12-14
  • 1.1.2 自尊与相关因素的关系研究现状14-16
  • 1.1.3 自尊结构研究概况16-19
  • 1.1.4 自尊结构与相关心理行为的关系研究现状19-21
  • 1.2 应对及应对策略选择的研究现状21-25
  • 1.2.1 应对及应对策略概念界定21-22
  • 1.2.2 应对策略研究现状22-25
  • 1.3 自尊结构与应对策略间关系研究现状25-28
  • 2. 问题的提出28-32
  • 2.1 以往研究的局限性28-29
  • 2.2 研究目的29
  • 2.3 研究的意义29-30
  • 2.3.1 理论意义30
  • 2.3.2 实践意义30
  • 2.4 研究假设30-32
  • 3. 研究方法32-37
  • 3.1 研究对象32
  • 3.2 研究工具32-35
  • 3.3 研究设计35
  • 3.4 研究程序35-36
  • 3.5 数据的预处理和分析36-37
  • 4. 研究结果37-53
  • 4.1 青少年内隐自尊和外显自尊的关系和特点37-41
  • 4.1.1 青少年内隐自尊效应的验证37
  • 4.1.2 内隐自尊和外显自尊的关系37-38
  • 4.1.3 青少年内隐自尊和外显自尊的发展表现和特点38-41
  • 4.2 青少年的社会生活压力和应对方式表现41-46
  • 4.2.1 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总应激量的统计分析41-42
  • 4.2.2 青少年社会生活事件因素的发展特点42-43
  • 4.2.3 自尊双重态度结构与青少年生活事件因素的关系分析43
  • 4.2.4 青少年应对策略的选择表现和特点43-46
  • 4.3 青少年自尊双重态度结构与生活事件、应对策略的关系46-53
  • 4.3.1 青少年自尊双重态度结构、生活事件、应对方式间的相关分析46-47
  • 4.3.2 自尊双重态度结构与生活事件、应对方式因子间的作用机制分析47-50
  • 4.3.3 青少年不同自尊结构上的应对策略表现50-53
  • 5. 分析与讨论53-61
  • 5.1 青少年内隐自尊效应分析53
  • 5.2 青少年的外显自尊和内隐自尊表现及关系分析53-55
  • 5.3 青少年社会生活事件因素和应对方式的表现和特点分析55-57
  • 5.4 社会生活压力作用下,青少年自尊结构和应对策略选择的关系探讨57-61
  • 6. 结论61-62
  • 7. 本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有待进一步的研究62-63
  • 参考文献63-66
  • 附录66-71
  • 致谢71-7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苑凌;谢朝晖;;自尊心理研究综述[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2 丛晓波,田录梅,张向葵;自尊:心理健康的核心——兼谈自尊的教育意境[J];东北师大学报;2005年01期

3 刘毅;青少年自我尊重心理的形成及其制约因素[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4 殷华西;国内自尊研究概述[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5 辛勇;贫困大学生自尊与社会支持、应付方式的比较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年10期

6 张静;自尊问题研究综述[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7 李桃,周晶;应对理论、分类及研究取向综述[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8 熊承清;何朝峰;侯艳丽;;大学生自尊与应对方式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年01期

9 郑咏梅;李守龙;;汉、维、哈族中学生自尊与应付方式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年08期

10 周洁;白丽英;;初三学生生活事件与自尊的相关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年1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杨娟;高自尊异质性现象与自尊的神经机制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董志明;自尊的结构及发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2 黄艳艳;大学生内隐自尊、外显自尊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3 仇光霞;内隐自尊的结构及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的关系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4 胡瑜凤;青少年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的一致性对心理健康的影响[D];江西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关键词:青少年自尊结构与应对策略选择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6952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ykj/36952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516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