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出人才培养:一个制度文化的分析视角
本文关键词:杰出人才培养:一个制度文化的分析视角
更多相关文章: 人才培养机制 跨学科人才 制度文化 教育体制 复合型人才 创新型人才 杰出人才 创造型人才 创新人才 解决问题
【摘要】:正钱老之问,无疑切中了今日中国的教育体制和机制之痛。然而,痛定思痛,我们必须反思人才内涵、培养机制以及其背后的制度文化原由。这样,我们才不至于仅仅停留在现象的就事论事上。改革开放以来,创新型人才的内涵经历了从复合型人才、跨学科人才到跨学科领衔型人才演变。改革开放初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关键词】: 人才培养机制 跨学科人才 制度文化 教育体制 复合型人才 创新型人才 杰出人才 创造型人才 创新人才 解决问题
【分类号】:G526
【正文快照】: 钱老之问,无疑切中了今日中国的教育体制和机制之痛。然而,痛定思痛,我们必须反思人才内涵、培养机制以及其背后的制度文化原由。这样,我们才不至于仅仅停留在现象的就事论事上。改革开放以来,创新型人才的内涵经历了从复合型人才、跨学科人才到跨学科领衔型人才演变。改革开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曾广文;适应市场经济需要 改善人才培养机制[J];高等农业教育;1993年01期
2 郭琰;谈教育和产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机制[J];中州大学学报;1998年01期
3 蔡克勇;培养跨学科人才是我们时代的要求[J];交通高教研究;2004年05期
4 贺培育;论制度文化[J];河北学刊;1990年02期
5 陈凯;重视跨学科人才的培养[J];煤炭高等教育;1991年03期
6 杨仁发,汪涛武 ,吴伟;高职高专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机制研究[J];职教论坛;2005年27期
7 原霞;高校个性化、多样化人才培养机制研究[J];太原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8 沈承林;抓边缘学科建设 培养跨学科人才[J];化工高等教育;1989年02期
9 陶晓辉;中国少数民族社会组织制度文化探讨[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3年06期
10 于绥贞;面向21世纪 培养跨学科人才[J];科技管理研究;2000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蒋有经;;汉语模糊修辞的文化阐释[A];福建省语言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2 张雅绮;王安国;;关于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思考[A];电子高等教育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3 牛大力;;知识经济时代需要复合型人才[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4 刘承勇;;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探析[A];第三届广西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社会科学篇)[C];2004年
5 裴娣娜;;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发展与教育体制的改革[A];探索新路构筑辉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五十周年论文集[C];1998年
6 陈阳;;浅议城市发展中的城市文化[A];规划50年——200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7 周丹丹;;创建学习型企业 培养创新型人才[A];中国烟草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8 张路雄;;现代化、市场化下的中国教育体制[A];2006年中国宏观经济与改革走势座谈会内容汇编[C];2006年
9 庄龙意;孙玲玲;马骏;严晓浪;;结合EDA工程实践 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A];电子高等教育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10 吕士朋;;明代制度文化对越南黎朝的影响[A];第五届中国明史国际学术讨论会暨中国明史学会第三届年会论文集[C];199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驻江苏记者 周伟民;苏州加快完善旅游人才培养机制[N];中国旅游报;2009年
2 记者王晴颖 王庆坤;爱慕与北服联手构建人才培养机制[N];中国服饰报;2009年
3 申瑶 李彦辉;保定供电公司完善人才培养机制[N];国家电网报;2010年
4 本报通讯员;牟定县不断创新企业人才培养机制[N];楚雄日报(汉);2008年
5 本报记者 罗霞;创新高端人才培养机制[N];云南日报;2009年
6 旅游与管理学院 彭学强 王捷二;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机制[N];中国旅游报;2002年
7 马雪婷;义乌审计健全人才培养机制[N];中国审计报;2009年
8 游雪晴;我国文物保护急需培养跨学科人才[N];科技日报;2004年
9 平兴中;构建适应军事变革的人才培养机制[N];解放军报;2003年
10 记者 陈宜萍 通讯员 魏伟;探索新型制度文化[N];金融时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仕平;土家族传统制度文化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2 许江媛;加拿大公共教育发展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3 白葆莉;中国少数民族生态伦理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4 郭永波;篮球文化的理论框架构建[D];北京体育大学;2004年
5 金铁洙;中韩两国教师教育比较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6 杜晓萍;全纳学校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钱锋;现代建筑教育在中国(1920s-1980s)[D];同济大学;2006年
8 吉春阳;秦宣夫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9 杨震;基于事业人假设的高校教师人力资源开发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10 黄清敏;魏晋南北朝教育制度述论[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迎新;民营企业制度文化建设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5年
2 李严昌;文化整合视角下的信访治理[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3 张玉蓉;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之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1年
4 吴小英;高校党建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5 钱斌;制度文化概论[D];合肥工业大学;2002年
6 张永峰;我国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6年
7 李峻峰;高等师范地理复合型人才培养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8 秦旭鹏;论大学校园文化的创新[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9 刘芳;伦理学视角下的学校文化生成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10 王兴华;本科层次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及途径探讨[D];天津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73751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ykj/7375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