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技术论文 >

李克东难题:争鸣与反思

发布时间:2017-08-26 14:11

  本文关键词:李克东难题:争鸣与反思


  更多相关文章: 李克东难题 教育博客 网络教研 深度互动 质的研究


【摘要】:本文主要从李克东难题的问题真伪、如何看待深度学习与互动、李克东的追问有没有道理、博客互动少是技术原因还是人的原因、李克东难题要不要解决以及如何解决这五个方面,讨论了围绕李克东难题所产生的种种不同意见;并分别从三个角度探讨了教师为什么不写博客、什么样的话题容易引起深度讨论以及从李克东难题的讨论中所折射出来的种种教育与研究方面的问题。
【作者单位】: 中山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
【关键词】李克东难题 教育博客 网络教研 深度互动 质的研究
【分类号】:G434
【正文快照】: 李克东难题已俨然成为教育技术领域里的一个热门话题,作为最早响应讨论的作者之一,这一切早在我的意料之中。和难题的命名者黎加厚教授一样,我从听到李克东老师提出的这两个问题的那一刻,就意识到它的重要性,连续发了几篇讨论的博文。而焦建利老师的加入,则终于引起了更多人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黎加厚;;“李克东难题”与网络环境下教研团队的成长[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09年07期

2 李泽军;;教育博客遭遇“李克东难题”[J];上海教育;2009年18期

3 霍丽荣;张文晓;;基于博客和Google Group的网络教研平台对比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09年07期

4 Limin Gu;Ola Lindberg;焦建利;钟洪蕊;李阳;佘艳云;黄云;曾小华;;技术支持的教师专业发展——瑞典的政策、文献和近期行动[J];远程教育杂志;2009年04期

5 钟洪蕊;焦建利;秦丽娟;;教师为什么不写博客?——教师利用博客进行实践反思的阻碍因素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09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戴心来;任丽燕;谌亮;;WIKI环境下网络教研的交互机制与活动路径探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2年02期

2 罗刚;佘雅斌;;“我和你”师生关系及其建构——信息对称环境下的新型师生关系探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0年08期

3 常翠玲;刘红旗;皮慧;;基于网络课程的中学教师学习行为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1年32期

4 薛海兰;;略议教育期刊与教师博客有效互动的意义[J];中国编辑;2012年06期

5 谢丽;;面向过程的Mashups教学资源聚合模型研究[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1期

6 王海燕;底亚楠;;博客支持的成熟型教师教学反思个案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3年01期

7 杨欢耸;;教育博客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案例与分析[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S1期

8 曹殿波;薛苏秦;;浅析教育博客的深度互动[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9年24期

9 章伟;;积极推进现代教育技术有效应用 促进师生全面和谐发展[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1年14期

10 张莉靖;曹殿波;;教育博客——想说爱你不容易[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0年07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海燕;技术支持的教师教学反思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静超;中小学教师自主专业发展网络教研平台的设计与实现[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周亚娟;小学教学中博客的应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王莹;教育技术微博社群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4 李媛菲;微者 博也[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邓波;农远工程“模式三”环境下的初中英语教学应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6 底亚楠;基于博客的教师教学反思研究[D];宁波大学;2011年

7 王婷;教育博客的交互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8 冯知岭;博客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9 宦成林;促进大学生协作学习参与的干预设计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10 缪静霞;促进在线实践共同体深度互动的策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加霞,申继亮;国外教学反思内涵研究述评[J];比较教育研究;2003年10期

2 冯立国;;网上教研的教师教研行为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08年06期

3 胡小勇;;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网络学习共同体创建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09年02期

4 熊川武;试析反思性教学[J];教育研究;2000年02期

5 张立昌;试论教师的反思及其策略[J];教育研究;2001年12期

6 熊川武;论反思性教学[J];教育研究;2002年07期

7 周萍;;谈教师的自我意识与教师的专业发展[J];教育与职业;2005年30期

8 黎加厚;;“李克东难题”与网络环境下教研团队的成长[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09年07期

9 叶晓芸;秦鉴;;论浅层学习与深度学习[J];软件导刊;2006年02期

10 黎加厚;;博客为何能够博得教师的青睐? 信息时代的教育叙事与教师主体意识的觉醒[J];上海教育;2006年Z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文昊;王继新;白文倩;;从社会网络分析看海盐教师博客[J];中国电化教育;2010年07期

2 曹殿波;薛苏秦;;浅析教育博客的深度互动[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9年24期

3 陈晓玲;;网络为教研插上翅膀[J];今日科苑;2010年17期

4 王竹立;;“李克东难题”辨析[J];山西电教;2009年04期

5 仲春雷;;博客环境下网络教研的现状与探析[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0年10期

6 魏丹丹;陈美芳;;知识管理在教育博客中运用的冷思考[J];文教资料;2007年31期

7 袁建林;姜新武;徐胜成;;网络教研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J];教育教学论坛;2011年02期

8 李洁;张从善;马茂祥;;中国教育博客发展状况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7年09期

9 刘彩红;;教育博客在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8年06期

10 周亮;于忠党;李刚;;Blog在多元化教师评价中的应用[J];软件导刊;2008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贾敬芬;陈刚;步怀宇;徐云远;郝建国;;用细胞工程技术改良豆科牧草品质的研究[A];西部地区第二届植物科学与开发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2 熊飞;王忠;陈相辉;陈义芳;;苏玉糯1号颖果的发育及其相关品质的研究[A];中国植物生理学会全国学术年会暨成立40周年庆祝大会学术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3 李丹婷;;真实的启迪:论质的研究及其在公共行政学中的应用[A];公共管理与地方政府创新研讨会论文[C];2009年

4 李功爱;;网络教研——中学地理教研员的新方位[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付桂芳;;课堂教学录像研究——质与量研究结合的突破[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6 高仁钧;冯雁;解桂秋;单连慧;曹淑桂;;超级嗜热性脂肪酶催化性质的研究[A];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1年

7 赵晓群;张成;;二元互补序列偶性质的研究及其新的表征方法[A];现代通信理论与信号处理进展——2003年通信理论与信号处理年会论文集[C];2003年

8 白芸;;教育人种志研究中的伦理道德要求[A];“首届中国教育人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郭红霞;;“质的研究方法”文献综述[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教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C];2009年

10 何龙飞;李创珍;卢升安;张应兰;马忠;易小平;;转sck基因抗虫水稻米质的研究[A];2003年广西植物生理学年会论文汇编[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豪杰;“千江有水千江月”[N];中国教育报;2003年

2 本报记者 陈洁;质的研究 活的研究[N];中华读书报;2001年

3 王磊;质的研究:一种非常适合教育领域的研究方法[N];中国教育报;2002年

4 叶隽;质的研究进入教育研究领域[N];中华读书报;2003年

5 本报驻华盛顿记者 张孟军;向大自然要灵感[N];科技日报;2002年

6 丽云;男人打鼾没“精力”[N];医药经济报;2003年

7 叶隽;走向世界的中国教育研究[N];中华读书报;2003年

8 本报记者 李凝 实习生 王佳;七院士走进北师大励耘班[N];科技日报;2003年

9 范建;蛋白质粉随身片成新宠[N];科技日报;2004年

10 郝中实;努力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不断提升科技园区的核心竞争力[N];北京日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柏华;小学教师教材观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2 张蕾;奥林匹克教育与中小学发展[D];北京体育大学;2008年

3 张晓路;沉浸式项目中的汉语学习者个体差异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张洁;对外汉语教师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5 黄清;论质的课程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6 郑思明;青少年健康上网行为的结构及其影响因素[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7 张静芬;语文网络教研探索与实践[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8 朱玲;Ⅰ型超敏反应的细胞分子机制及其抗炎蛋白质的研究[D];苏州大学;2003年

9 汪家琦;鸡蛋中主要生物活性物质的制备及应用性质的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0年

10 曾晓进;变迁、互动、交融与发展[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燕飞;关于普通高中美术教学的研究思考——一位教师教学行为追踪[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2 刘艳滨;探寻走向专业化的职业历程[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3 张轶群;2008北京奥运会背景下的奥运文化解读及其传播渠道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9年

4 胡波;WJ中学教师合作的质性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09年

5 暴侠;初中学生自我角色意识与角色定位教育的质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

6 吕柔;“学生的需要是我的追求”[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7 孙式武;小学初任教师职业适应困扰个案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李莉;在前行中积淀[D];新疆师范大学;2006年

9 谢朝霞;师生言语冲突的课堂透视[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10 董珊;新员工的组织社会化:质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74184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ykj/74184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e42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