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教养方式、道德脱离和儿童攻击行为的关系
发布时间:2017-09-26 00:27
本文关键词:父母教养方式、道德脱离和儿童攻击行为的关系
更多相关文章: 道德脱离 父母教养方式 主动性攻击 反应性攻击 中介效应
【摘要】: 道德无论是对于个体还是对于社会和谐都是一个相当重要的问题。道德标准的内化,对日常生活中的自我指导、自我监督、自我调节不可或缺。根据道德自我的社会认知理论,道德判断通过道德主体的情绪自我调节机制与道德行为相联系,但道德脱离的认知过程可以使控制行为的自我调节不起作用。道德脱离是对残忍行为或违规行为进行辩护的认知过程,用以分离个体行为与其内在的道德标准,从而使行为主体避免因违反道德标准而进行自我制裁。自研究者开始关注道德脱离这个研究领域开始,他们就开始探讨各种反社会行为与道德脱离的关系,研究发现成人和儿童的反社会行为均与道德脱离密切相关。另外,有研究发现道德脱离在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反社会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但目前还没有研究考察道德脱离、父母教养方式及主动性攻击/反应性攻击之间的关系,故本研究欲弥补相关研究的不足,以我国初中生为被试进行实证考察,在探讨初中生道德脱离、主动性攻击/反应性攻击的特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父母教养方式、初中生道德脱离与主动性攻击/反应性攻击之间的关系,以期探明影响初中生主动性攻击/反应性攻击的环境因素(父母教养方式)和认知因素(道德脱离),为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和干预措施、减少初中生攻击行为提供一定的心理学依据。 本研究采用横断研究设计,从济南市历城双语实验学校和济南育华中学选取七、八、九年级学生共780名为被试,采用自我报告问卷,收集初中生认知因素(道德脱离)、环境因素(父母教养方式)和行为变量(主动性和反应性攻击)的相关数据,以考察环境因素和认知因素与初中生行为之间的关系。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 1.初中生的道德脱离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男生的道德理由、歪曲结果、非人性化和道德脱离总分均显著高于女生。 2.初中生的主动性攻击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男生的主动性攻击显著高于女生,反应性攻击性别差异不显著。 3.道德脱离的不同维度能够预测不同的攻击亚类型。等级回归发现,委婉标签、有利比较、责任转移显著正向预测主动性攻击,过失归因显著负向预测主动性攻击;道德理由、非人性化能够显著正向预测反应性攻击,有利比较能够显著负向预测反应性攻击。 4.父母教养方式对初中生的道德脱离有显著的预测作用。父母教养方式越积极,初中生的道德脱离水平越低。不同父母教养方式下,初中生的道德脱离存在显著差异,忽视型家庭的初中生道德脱离水平最高,权威型家庭的初中生道德脱离水平最低。 5.父母教养方式能够显著负向预测初中生的主动性攻击和反应性攻击,父母教养方式越积极,初中生两类攻击的水平就越低。忽视型家庭的初中生的主动性攻击显著高于专制型、溺爱型和权威型家庭的初中生,后三种教养方式下初中生的主动性攻击没有显著差异。忽视型教养方式下的初中生,其反应性攻击水平显著高于权威型、溺爱型和专制型教养方式下的初中生,专制型教养方式下的初中生反应性攻击水平显著高于权威型教养方式下的初中生,而溺爱型与权威型、溺爱型与专制型教养方式下初中生的反应性攻击水平无显著差异。 6.初中生道德脱离在父母教养方式与其自身主动性攻击/反应性攻击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
【关键词】:道德脱离 父母教养方式 主动性攻击 反应性攻击 中介效应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B844.2
【目录】:
- 中文摘要6-8
- Abstract8-10
- 导言10-11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与问题提出11-26
- 1 道德脱离11-17
- 1.1 道德脱离的理论背景11-12
- 1.2 道德脱离的概念与结构12-13
- 1.3 道德脱离的测量13-14
- 1.4 道德脱离的相关研究14-17
- 2 主动性攻击和反应性攻击17-21
- 2.1 主动性攻击和反应性攻击的概念和理论18
- 2.2 主动性攻击和反应性攻击的测量方法18-20
- 2.3 主动性攻击和反应性攻击儿童社会信息加工的差异20-21
- 2.4 主动性攻击和反应性攻击儿童家庭环境的差异21
- 3 父母教养方式21-23
- 3.1 父母教养方式的定义21-22
- 3.2 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主动性攻击和反应性攻击的影响22-23
- 4 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的道德脱离、主动性攻击和反应性攻击之间的关系23-24
- 5 问题提出24-25
- 6 研究意义25-26
- 第二部分 研究方法26-37
- 1 被试26
- 2 研究工具26-36
- 2.1 初中生道德脱离的测量26-28
- 2.2 初中生主动性攻击和反应性攻击的测量28-29
- 2.3 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的测量29-30
- 2.4 初中生个人背景信息和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测量30-36
- 3 施测方法和程序36-37
- 3.1 施测36
- 3.2 数据处理36-37
- 第三部分 结果37-46
- 1 初中生道德脱离的特点37
- 2 初中生主动性攻击、反应性攻击的特点37-38
- 3 初中生道德脱离与主动性攻击/反应性攻击的关系38-39
- 4 父母教养方式与初中生道德脱离的关系39-41
- 5 父母教养方式与初中生主动性攻击/反应性攻击的关系41-43
- 6 道德脱离的中介效应分析43-46
- 6.1 初中生道德脱离在其父母教养方式与其自身主动性攻击之间的中介效应检验43-44
- 6.2 初中生道德脱离在其父母教养方式与其自身反应性攻击之间的中介效应检验44-46
- 第四部分 讨论46-51
- 1 初中生道德脱离的特点46-47
- 1.1 初中生道德脱离的性别差异46
- 1.2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初中生道德脱离的影响46-47
- 2 初中生主动性攻击、反应性攻击的特点47
- 3 初中生主动性攻击、反应性攻击与道德脱离的关系47
- 4 父母教养方式与初中生道德脱离的关系47-48
- 5 父母教养方式与初中生主动性攻击和反应性攻击的关系48-49
- 6 父母教养方式、初中生道德脱离与主动性攻击、反应性攻击的关系49-50
- 7 本研究的局限性及未来研究的建议50-51
- 第五部分 结论51-52
- 参考文献52-60
- 附录160-61
- 附录261-62
- 附录362-63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63-64
- 致谢64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吴鹏;刘华山;姜春艳;马玉芝;;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发展及家庭体罚的影响[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2年03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张建英;初中生道德脱离的特点及其与外化问题行为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2 张馨;大学生攻击行为与其家庭功能、道德推脱水平的关系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9204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ykj/9204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