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技术论文 >

国外教育机会均等观举要

发布时间:2017-09-29 06:08

  本文关键词:国外教育机会均等观举要


  更多相关文章: 教育机会均等 代表人物 组织 流派 特征


【摘要】:本文对国外关于教育机会均等问题研究的代表性学者托尔斯顿.胡森、詹姆斯.科尔曼的相关研究,以及马克思主义、功能主义流派、冲突主义流派、新教育社会学派、新右派、联合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经合组织等流派和组织对此问题的观点进行了梳理,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国外教育机会均等观的演变具有历史性、发展性和差异性等特征。
【作者单位】: 河南师范大学教科院;
【关键词】教育机会均等 代表人物 组织 流派 特征
【基金】:张国强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08年度青年基金项目“论高等教育功能及其失调与调适”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08JC880010)
【分类号】:G511
【正文快照】: 教育机会均等是教育民主化的重要内容,古今中外许多学者、组织或学派都对此有过论述。西方对教育机会均等概念的使用,最早可以追溯到柏拉图,在其名著《理想国》中,他提及每个公民不分男女,从幼年开始就要受教育。但对这一概念进行系统思考和深入研究则是在19世纪以后,随着资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英;区域教育公平问题及对策选择[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1期

2 罗兴根;教育平等与现阶段我国教育发展的两种态势[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3 吴玲;论教师的劳动特点[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04期

4 查啸虎;教育机会均等的历史演进与现实思考[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5 周元宽;论教学过程中教师权威的消解[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6 翟莉;学生家庭文化:影响师生关系的“远位变量”[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7 何爱霞;简论反向社会化与成人教育[J];北京成人教育;2001年05期

8 钱民辉;论美国学校教育制度的实质[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9 钱民辉;对国外教育社会学知识体系的思考[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10 阎光才;教育的功能、功用到功效──20世纪西方公共教育政策价值取向的演进逻辑[J];比较教育研究;2002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国兵;;我国教育政策的手段性功能初探[A];庆祝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成立20周年大会暨2003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集[C];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康永久;教育制度的生成与变革——新制度教育学论纲[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2 张希希;论有效的课堂交往[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3 李庆刚;“大跃进”时期“教育革命”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4 黄忠敬;知识·权力·控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5 傅建明;我国小学语文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6 朱家存;走向均衡[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7 祁型雨;利益表达与整合[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8 李福华;高等学校学生主体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9 邹卓鹏;素质教育背景下的考试改革[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10 王胜利;教育与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D];天津师范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郝振君;当代国外农村教育理论的国际比较与启示[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2 王颖;美国多元文化教育的形成与发展对中国民族教育的启示[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3 万作芳;论教育异化[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4 尹辉;论义务教育权的法律救济[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5 倪胜利;中学民主教学问题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6 张瑞;论高等学校的社会服务职能[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7 曹永国;后现代主义视野下的教育目的探析[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8 胡仁智;南京国民政府前期教育立法的历史考察[D];西南政法大学;2002年

9 王等等;教育功能观的社会学分析[D];西北师范大学;2002年

10 张建平;教育价值观的历史变迁及其新走向[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查啸虎,乐惠;略论我国现阶段的教育机会均等问题[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1年05期

2 王清明;论教育民主[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3期

3 ;市场经济与教育机会均等[J];教育发展研究;1997年11期

4 赵君;教育资源配置与教育机会均等[J];汉中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5期

5 卢洁莹;哲学视野下“教育机会均等”内涵[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年12期

6 刀福东;;教育机会均等——理想抑或现实?[J];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02期

7 陈尚生;关于我国教育机会均等问题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4年05期

8 孙双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 推进教育机会均等[J];当代教育论坛;2004年11期

9 傅松涛,郑丽君;系列教育机会均等与“快速启动规划”[J];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08期

10 冯建军;关于现阶段我国教育机会均等问题的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6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吕洪波;郑金洲;;洛克并非形式训练说的代表人物[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2 邹大炎;;试论荀子的教育心理思想[A];全国第六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87年

3 于洪卿;;西方教育科学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探究[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4 马秋帆;;对雷沛鸿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再认识[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5 刘传德;;外国学校管理史话(十二)——现代外国学校管理理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7)——外国教育政策与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6 吴国珍;;现代西方课程理论的发展[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9)——外国教学与课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7 屠棠;;素质教育的核心与陶行知德育思想的现实意义[A];第六期全国陶研骨干培训班文集[C];2001年

8 苗春德;吕云飞;;河南省教育史学科:1978—1996[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4)——中国学科教学与课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9 季苹;;美国激进的非学校化思潮[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10 杨孔炽;;明治前期的日本两大教育思潮[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金燕;从历史发展角度看教育机会均等[N];学习时报;2009年

2 刀福东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机会均等——理想抑或现实?[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3 周金燕;教育公平——现代教育的核心价值[N];学习时报;2004年

4 李冲锋;展示西方教育思想的画卷[N];中华读书报;2007年

5 本报记者 冯洁;我们到了整体设计与改革的阶段[N];中国经济导报;2009年

6 ;从统一学校到统一市场康永久[N];人民政协报;2005年

7 彭湖湾;不应出现的“王守奇”现象[N];中国经济导报;2004年

8 袁振国;促均衡发展 各国政府在努力[N];人民政协报;2002年

9 记者 李益众;四川 协调城乡发展扶持困难群体[N];中国教育报;2010年

10 万静波;教育,,实现社会公平的利器[N];南方周末;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王强;理想与现实:美国农村普及教育史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2 刘向荣;科南特教育思想研究[D];河北大学;2006年

3 桂绍贞;台湾基础教育质量保障管理策略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王卫东;高等教育过程公平的社会学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彤彤;美国教育机会均等运动:理论探讨与实践策略[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2 王超;和谐社会视角下教育机会均等问题研究[D];河北经贸大学;2011年

3 孙晓丽;论学习化社会的教育机会均等[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4 欧阳宇;走向公平:高等教育收费改革之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5 周守军;枝江市义务教育机会均等问题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6 王文倩;20世纪60年代美国《初等和中等教育法》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7 郑丽君;美国快速启动规划研究[D];河北大学;2005年

8 谭廷志;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机会均等问题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9 乔菲;我国社会分层对教育过程公平的影响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10 张敏;教师期望与课堂教学中的机会均等[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94038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ykj/94038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8f3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